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春花博園
- 開工時間:2010年12月28日
- 開園時間:2012年10月1日
- 地理位置:宜春城區西側----湖田鎮
花博園介紹,花博園理念,空間布局,節點設計,
花博園介紹
宜春花博園於2010年12月28日開工奠基,2012年10月1日開園,花博園位於宜春城區西側----湖田鎮,距市中心3公里,緊靠明月山機場A線,與多條交通主幹線相接,交通方便快捷。
花博園北側為自然山體,東側為江軸生活區,南側為明月山機場A線,西側為自然山體。花博園建設選址在城市邊緣地帶,屬鄉村用地,地形格局為山地丘陵。場地東側有部分待拆遷民房,北側、西北側及東北側為山地,生態植被效果較好 ,西南側為磚廠,目前在使用,規劃搬遷。現有三條道路通過園區,寬度約為5米,多以碎石為主,局部為水泥路面。園區內現有一條小溪、兩個小水壩及三個大水塘。總體來看,園區土地現狀利用比較單一,需要按照花博會需求進行規劃和調整。
花博園北側為自然山體,東側為江軸生活區,南側為明月山機場A線,西側為自然山體。花博園建設選址在城市邊緣地帶,屬鄉村用地,地形格局為山地丘陵。場地東側有部分待拆遷民房,北側、西北側及東北側為山地,生態植被效果較好 ,西南側為磚廠,目前在使用,規劃搬遷。現有三條道路通過園區,寬度約為5米,多以碎石為主,局部為水泥路面。園區內現有一條小溪、兩個小水壩及三個大水塘。總體來看,園區土地現狀利用比較單一,需要按照花博會需求進行規劃和調整。
花博園理念
本著生態、經濟的原則,充分融入節能環保概念、花博文化及月亮文化,全面表現“建設生態文化,提升宜居指數”的花博會主題。花博會展期結束後,場地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關鍵,一方面作為城市公園,旅遊景點,明月山機場A線的靚點而存在,另一方面對花博園進行整合,充分利用室內展館、溫室、遊客中心、綠色休閒長廊等建築及優越的環境,採用合理的方式,配以商業運作,實現以園養園的最佳效果。
空間布局
宜春花博園在10天的會展期間,將被分為花博軸線景觀區、江西風情園區、生態覽勝區、設計師及園藝師展園區、宜春八景區、日月湖景觀區、花博園管理區、綠色休閒長廊區、停車區、花卉苗圃基地區、防災避難區、生態保育科普觀光區等12個功能區。
花博園共設5個出入口,其中包括1個主出入口,2個次出入口、1個管理專用出入口、1個緊急出入口。
園區道路分為五種類型,包括內、中、外三個環線、人行次游線和支路。
外環線——此環實為半環,長2897米,路面寬5米。與中環相連,成為整環。半環主要功能為防火通道,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原生態遊覽通道,登山通道及緊急救助通道。
中環線——為人車混行主幹道,長2433米,路面寬7米。設定8個觀光電瓶車站點,分布在次入口和展區組團的連線處,方便遊客上下換車。
內環線——為人行主幹道,沿中部山體的山腳形成遊覽內環線,長1257米。路寬6米,內環線同時也是花博園區的景觀環廊。
人行次游線——串聯各個展覽組團的主要遊覽線路,並實現內、中、外環的連線,長3200米,寬3米。
支路——連線每個組團內部各個景點,方便遊客到達每一處遊覽體驗點的道路,採用生態材料鋪裝。長2800米,寬1.5-2米。
遊客進入花博園,可以體驗不同的遊覽方式,既可步行遊覽園區,也可選擇乘坐遊覽車遊園。遊覽車將圍繞中環線進行雙向行駛,環線上設定8個站點,船也是宜春花博園的交通工具之一,環中心湖設定4個碼頭,分別位於中心湖的四周。設定6條左右、用不同主題包裝的創意花船,全天候在4個碼頭穿行。
宜春花博園的景觀結構為“一軸、兩帶、三環 ” 一軸:即中心景觀軸,該軸線連線了入口廣場、主題大門、花博橋、花博廣場、花博大道、花仙望月、五大城市名片、歷史名人廊道、賞花賞月樓等重要節點,集中表現了花博會主題和宜春的人文、歷史、文化;另外景觀軸線往北延伸,至全園最高點—抱月樓,在景觀視線上一統全園。
兩帶:為東西兩側溪流景觀帶,溪流順著山谷地形層層跌落,結合月亮文化與周圍美妙的景觀將遊人帶入如詩如畫的境界,最終匯入日月湖。
三環:三條環形景觀均以道路為串接介質,通過不同的景觀節點,形成完善的景觀體系、一致的文化主題。
宜春花博園綠地系統主要以山體、建築、道路、水係為骨架進行設計,分為:草地、林地、花卉用地、濕地等類型。
沿環路和在園內的淺山等地遍植樹木,以江西鄉土樹種和宜春特色植物為主,營造鬱鬱蔥蔥的整體環境。植物品種如華木蓮、山茶、樟樹、桂花、杜鵑、羅漢松等。
為了打造生態駁岸,營造人性化、可親近的濱水休憩環境,花博園的水岸規劃為砌石、草地和濕地;規劃一處較大面積的濕地,設立親水木道,突顯宜春花博園的生態優勢;
園區內建築風貌採用現代中式風格,融古典與現代造景於一體,一方面對歷史進行傳承,另一方面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新時期的發展,簡潔明快的線條,樸素而又高雅的色調詮釋著花博園深厚的文化底蘊。
此外我們還對旅遊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安全防護系統、生態環境及衛生系統、導覽與標識系統、燈光體系等提出了設計原則及規劃要點。
花博園共設5個出入口,其中包括1個主出入口,2個次出入口、1個管理專用出入口、1個緊急出入口。
園區道路分為五種類型,包括內、中、外三個環線、人行次游線和支路。
外環線——此環實為半環,長2897米,路面寬5米。與中環相連,成為整環。半環主要功能為防火通道,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原生態遊覽通道,登山通道及緊急救助通道。
中環線——為人車混行主幹道,長2433米,路面寬7米。設定8個觀光電瓶車站點,分布在次入口和展區組團的連線處,方便遊客上下換車。
內環線——為人行主幹道,沿中部山體的山腳形成遊覽內環線,長1257米。路寬6米,內環線同時也是花博園區的景觀環廊。
人行次游線——串聯各個展覽組團的主要遊覽線路,並實現內、中、外環的連線,長3200米,寬3米。
支路——連線每個組團內部各個景點,方便遊客到達每一處遊覽體驗點的道路,採用生態材料鋪裝。長2800米,寬1.5-2米。
遊客進入花博園,可以體驗不同的遊覽方式,既可步行遊覽園區,也可選擇乘坐遊覽車遊園。遊覽車將圍繞中環線進行雙向行駛,環線上設定8個站點,船也是宜春花博園的交通工具之一,環中心湖設定4個碼頭,分別位於中心湖的四周。設定6條左右、用不同主題包裝的創意花船,全天候在4個碼頭穿行。
宜春花博園的景觀結構為“一軸、兩帶、三環 ” 一軸:即中心景觀軸,該軸線連線了入口廣場、主題大門、花博橋、花博廣場、花博大道、花仙望月、五大城市名片、歷史名人廊道、賞花賞月樓等重要節點,集中表現了花博會主題和宜春的人文、歷史、文化;另外景觀軸線往北延伸,至全園最高點—抱月樓,在景觀視線上一統全園。
兩帶:為東西兩側溪流景觀帶,溪流順著山谷地形層層跌落,結合月亮文化與周圍美妙的景觀將遊人帶入如詩如畫的境界,最終匯入日月湖。
三環:三條環形景觀均以道路為串接介質,通過不同的景觀節點,形成完善的景觀體系、一致的文化主題。
宜春花博園綠地系統主要以山體、建築、道路、水係為骨架進行設計,分為:草地、林地、花卉用地、濕地等類型。
沿環路和在園內的淺山等地遍植樹木,以江西鄉土樹種和宜春特色植物為主,營造鬱鬱蔥蔥的整體環境。植物品種如華木蓮、山茶、樟樹、桂花、杜鵑、羅漢松等。
為了打造生態駁岸,營造人性化、可親近的濱水休憩環境,花博園的水岸規劃為砌石、草地和濕地;規劃一處較大面積的濕地,設立親水木道,突顯宜春花博園的生態優勢;
園區內建築風貌採用現代中式風格,融古典與現代造景於一體,一方面對歷史進行傳承,另一方面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新時期的發展,簡潔明快的線條,樸素而又高雅的色調詮釋著花博園深厚的文化底蘊。
此外我們還對旅遊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安全防護系統、生態環境及衛生系統、導覽與標識系統、燈光體系等提出了設計原則及規劃要點。
節點設計
當您在機場A線穿行的時候,寬大的花博園入口廣場顯得格外的包容,讓您不得不駐足而欣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博接力棒雕塑:其構思源於藤條編織,螺旋向上,體現花博會一屆接一屆舉辦的發展精神。兩側高大的樹陣組成通透而又華蓋的空間。
順著視線往北走是花博園入口大門:運用古典園林元素中的月亮門,以現代的語言來展示,突出花博會舉辦地--宜春的月亮文化。
大門西側為遊客服務中心,東側為集散廣場,用來滿足花博會展期內的功能性需要。穿過月亮門,踏上花博橋,眼前豁然開朗,站在寬廣的橋面上,感受的不是小家碧玉,而是大家閨秀風範。視線可仰觀、可平視、可俯瞰,讓人置身於一幅立體畫中。
繼續往北走,進入花博廣場,美麗的“花仙望月”雕塑在向遊人招手,雕塑設計採用宜春特有品種華木蓮的花為造型母體,花瓣為月,花蕾為仙,運用藝術的語言進行雕塑表現。
花博廣場西側為溫室展館,建築面積3000平米,主要進行溫室及熱帶植物展示和培育。
順著視線往北走是花博園入口大門:運用古典園林元素中的月亮門,以現代的語言來展示,突出花博會舉辦地--宜春的月亮文化。
大門西側為遊客服務中心,東側為集散廣場,用來滿足花博會展期內的功能性需要。穿過月亮門,踏上花博橋,眼前豁然開朗,站在寬廣的橋面上,感受的不是小家碧玉,而是大家閨秀風範。視線可仰觀、可平視、可俯瞰,讓人置身於一幅立體畫中。
繼續往北走,進入花博廣場,美麗的“花仙望月”雕塑在向遊人招手,雕塑設計採用宜春特有品種華木蓮的花為造型母體,花瓣為月,花蕾為仙,運用藝術的語言進行雕塑表現。
花博廣場西側為溫室展館,建築面積3000平米,主要進行溫室及熱帶植物展示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