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碩

官碩

官碩,位於潮揭公路旁,交通發達,自古就是官道必經之地。這裡小橋流水,青山環繞,風景宜人;這裡歷史悠久,文風薈萃,是唐代才子李涉暮年的歸隱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碩鄉
  • 範圍:半洋村,橋頭,東面,南面,新寨
地區簡介,來源,官碩文化,大脊嶺,騰龍寺,

地區簡介

官碩,位於潮揭公路旁,交通發達,自古就是官道必經之地。這裡小橋流水,青山環繞,風景宜人;這裡歷史悠久,文風薈萃,是唐代才子李涉暮年的歸隱之地。
地理位置

來源

李涉,唐代洛陽人,自號清溪子,約生於唐大曆四、五年間,即公元769年至770年。早年與其弟李渤卜居廬山香爐峰下白鹿洞中,後從事陳許辟行軍,未幾,以罪謫夷陵宰。唐憲宗時為太子通事舍人。元和六年為峽州(今屬湖北宜昌市)司倉參軍,後遇赦得還。不久,征起為太學博士。寶曆元年(825)十月,因武昭事流徙康州(今屬廣東省德慶縣)。
按《唐才子傳校箋》(中華書局,傅璇琮主篇)並未指出李涉流放康州之後的事,只是以其《南溪元崖銘並序》說:“余因謫去炎海,途由桂林”,去其弟李渤(時任桂州刺史)處。後渤於寶曆二年(826)罷歸洛陽。“涉是否同時北歸,不得而知。”
李涉流放康州時,將近60歲,在古代當屬晚年,李涉當時的思想從其《南溪元崖銘並序》之銘文“元崖之下,可以窮年”,可以看出其歸隱之心。《全唐詩》卷四百七十七收錄有李涉的一首詩《謝王連州送海陽圖》:謝家為郡實風流,畫得青山寄楚囚。
驚起草堂寒氣晚,海陽潮水到床頭。
李涉在收到王連州的《海陽圖》時,正逢其由“楚囚”(貶為峽州夷陵當司倉參軍)遇赦而結廬“草堂”於洛陽之時,此時的李涉就已有了歸隱之意。“因盤桓歸洛下,營草堂,隱少室。身自耕耘,妾能織紝,稚子供漁樵。拓落生計,伶俜酒鄉,罕交人事。”只是因為後來有“宰相累薦”,才“征起為太學博士。”自太學博士流徙康州之後,他已對官場的升黜遷徙,奔波勞累十分厭倦,其歸隱之心十分迫切。
《謝王連州送海陽圖》隱約可見其有意于海陽,海陽當為潮州之海陽,王連州就是王仲舒,字弘中,他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謫為連州司戶參軍,曾建喜燕亭,韓愈為其做《喜燕亭序》。
據李葉稠民國手稿《官碩李氏族譜》載: 揭邑梅崗都官碩鄉(今揭東縣玉窖鎮官碩村)的二世祖為李涉,進士出身,憲宗時為太子通事舍人,後升太學博士,能詩,與唐代才子李涉的身世相同。《族譜》還輯錄其《哭田布》詩和《邠州詞獻高尚書詩二首》,內容也相同,只是《邠州詞獻高尚書詩》在《全唐詩》卷四百七十七中為三首,漏了一首,其內容是:朔方忠義舊來聞,儘是邠城父子軍。今日兵符歸上將,旄頭不用更妖氛。
由此可推知唐代才子李涉放逐康州之後,便按王連州送的《海陽圖》,擇地在海陽之官碩創鄉,其一世祖當為李涉之父親,殿中侍御史李鈞。
李涉之後代人才輩出,在宋一代,共有李南仲、李庚、李宣及李瑛、還有李子昌五人登進士。清代揭陽縣令劉業勤,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縣誌,為表彰李子昌開創官碩李氏基業的功績,把其列入寓賢志內。殊不知,李子昌及官碩李氏後代,乃是唐代太學博士李涉之後。

官碩文化

大脊嶺

大脊嶺,在原揭陽縣東北部(現屬揭東玉窖鎮半洋村境內),是與潮安縣分界的大山。其山橫跨兩縣,地勢高聳,主峰海拔273米,有如屋脊,故名“大脊嶺”。它是小北山脈的支系。揭陽地勢,北部諸山如屏,稱“大北山”。其脈向東延伸,為大脊嶺,向西延伸,為卅嶺,形成一個新月形,拱抱著揭陽市
據舊揭陽市志山川部分介紹:“大脊嶺,南在縣治東北四十里,海(即潮安縣)揭(揭陽縣)交界,其山高聳如屏,楓溪水流經其下,牛程橋在焉。西南麓有石聳立,名為騰龍塔。”由於大脊嶺地處潮揭交界之處,且又山勢高聳,所以是個十分險要之地。歷來稱為揭陽縣東北的門戶。在抗日史上,它擋住了日寇,保衛了揭陽人民,在揭陽史書中記下了光輝的一頁。

騰龍寺

騰龍寺地理位置廣東揭陽市揭東縣玉窖鎮半洋村 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始建時間唐朝貞觀(627—649)
始建於唐朝貞觀(627—649)後期,屬唐代二類寺院。1993年3月獲縣宗教局批准登記,1999重建告竣,規模壯觀。1997年3月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