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溝銀圓山莊

官溝銀圓山莊

官溝銀圓山莊位於陽泉市郊區平坦鎮官溝村,東距市區5公里,層樓迭院,氣勢雄宏,屬典型的北方式民居建築群。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大約定型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始建算起,距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

規模
入莊先要踏上“銀圓坡”。 “銀圓坡”分南北兩條,北坡是進莊的主要道路,建莊時就修成了石坡;南坡通向後山,一直是土坡。民國9年(1920),華北大旱,平定西鄉的賑災事宜,官方責成張家籌辦。當時主持家政的張士林率先捐獻了幾千塊銀圓。之後,為補其不足,又以工代賑,整修南坡,補修北坡。事後一結算,鋪坡的石料平均每塊折合大洋1塊。因此入莊的石坡就被人們稱為“銀圓坡”。近幾年,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旅遊景點的開發,張家宅院的價值被人們重新審視,在省旅遊部門的建議下,2000年將其定名為銀圓山莊。
銀圓山莊坐落在菜山的東面坡上,在30米高、75度斜坡的石崖上依山而建,上下落差50米。坐西朝東,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左依逶迤的饅頭山、磨天垴,右臨蜿蜒的官溝河。可謂是居陡坡,免淹澇之洪患;冬吸陽,避凜冽之北風;夏納涼,迎濕潤之水汽。從縱的方向看,層層疊疊,有11座相對獨立的四合院;從橫的方向看,分上巷、下巷,上巷是三級式四合院,下巷是六級式四合院。占地面積24000平方米(含沙彎雙喜院),共有窯洞125眼,房屋185間。地下建築8000平方米。
建築方式獨辟溪徑,明窯套著暗窯,暗窯之中又有暗窯。最下層以明、暗窯洞為基礎,窯洞頂上蓋房成為上院;上院向後辟成方地再碹明窯暗窯,窯洞頂上或再為房或鋪石為巷,又形成上一級院落;次第而上,隨形生變,順勢而曲,逐房後移,高低錯落,旋有十層。在菜山上形成一個個樓、房、窯相組合的特殊的庭院,構成一處結構別致、堂皇壯觀的階梯式山莊。眺望去,猶如一條騰空的巨龍,龍眼、龍身、龍脊、龍尾、龍爪歷歷在目。莊後的山頭,是張家祖墳,用大石頭圍著。老輩的墓在前在下,晚輩的墓在後在上,歷來有“人背鬼,老背小”的說法。墓地中兩丈多高的石牌坊,一丈有餘的“誥封”碑樓,以及隨坡而上的百米松林,使山莊更顯得莊重氣派。人住在山坡上,祖墳建在山頂上,中間幾乎沒有空隙,陰陽兩宅密不可分。山莊的下院上房、明房暗窯,或以明道貫通,或以暗道鉤連。既通向主人房間,通向糧倉,通向銀庫,也通向祖墳,通向莊前的官溝河。
官溝銀圓山莊
縱橫交錯,形如迷宮,不出大門即可上下走動,左右串通,關閉巷門即為一處嚴密的“城堡”。門前有磚雕的影壁,門側有上馬石,門墩上有精雕細刻的石獅。步入院中,門內有門,院中套院。每一座分院的建築都是中軸對稱排列,前廳後舍,左右配房。牆身青磚白石,屋頂龍脊獸頭、飛檐斗拱。亭堂樓其上三雕隨處可見,古樸典雅,情趣盎然。房檐下的彩色雕刻更是題材豐富,技法多變,有歲寒三友、三羊(陽)開泰、琴棋書畫、福祿禎祥;有海馬流雲、吉祥如意、麒麟送子、喜鵲報春等等。真是石雕凝重,磚雕娟秀,木雕雋永,匠心獨具處處意境不同,惟妙惟肖件件堪稱精品。由於張氏是農家出身,而以經商致富,所以山莊中既有商貨鋪面,更有存放糧食雜物的用房。農家所需的設施,如牲口棚、打穀場、豬羊圈、磨房、碾窯、拴馬環等等樣樣俱全。整座山莊,有關專家考證後認定其為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遺產和民居藝術珍品。1999年4月列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處獨具特色的建築群,近年來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整修後並於2001年5月1日對外展示,遠近遊客紛至沓來,讚不絕口,譽之為山西的“布達拉宮”。隨著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內部陳設以及植物園、遊樂園、滾水壩、游泳池、釣魚池、食品街、民俗風情院、觀音廟將不斷完善或修建,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娛樂休閒於一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