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人民性理論

官方人民性理論是19世紀30年代興起於俄國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用來維護專制統治制度和農奴制度的官方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方人民性理論
  • 創立年代:19世紀30年代
形成背景,理論起源,內涵,實質,結果,評價,

形成背景

1812年沙皇俄國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打敗了入侵的拿破崙,俄國社會民族意識高漲;
1825年爆發了十二月黨人起義,尼古拉一世深受刺激,對十二月黨人主張的西方啟蒙理念十分警惕,尼古拉一世加強了對社會的控制,設立了三廳,加強書刊檢查制度,自亞歷山大一世以來的自由主義氛圍為之一變。

理論起源

1832年,莫斯科學區教育督辦烏瓦羅夫向尼古拉一世遞交了《莫斯科大學考察報告》,指出必須改變現存教育情況,增進學生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掌握增強民族自信,以此抵禦西方思想的腐蝕。烏瓦羅夫說:“東正教、專制制度和人民性――這些真正的俄羅斯保守因素已成為我們社會的偉大事業的最後一線希望,是我們最可靠的力量保證”。

內涵

宗教:東正教才是人類和社會道德與文化發展的基礎,是俄國在精神上優於西歐的一個重要條件。
專制制度:專制是保證俄國政治穩定的基礎。
人民性:宗教性和專制性的結合,主要表現為人民對東正教的虔誠與對沙皇的忠誠

實質

19世紀上半期俄國政府試圖定位自我形象的第一次嘗試

結果

儘管得到了部分保守主義文學家、政治家的支持,但引起了當時激進思想家們的嚴重不滿

評價

消極:維護專制統治,帶有保守色彩;
積極:立足本土,概括了俄國東正教和俄羅斯民族性的內在聯繫,對俄國文學、歷史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