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新合村

官新合村,位於龍城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4.5千米。相鄰自然村為楊屋村、郭尾村和松元角村。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官新祿由今松元角遷此建村。因官姓之家重新組合而取名為官新合該村地處丘陵地帶,龍崗河流經村東南面。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在老村旁邊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新合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盛平社區
  • 地理位置:龍城街道東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區龍崗街道;2006年,屬龍城街道盛平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官姓,早年從福建上杭遷至今廣東五華;清乾隆年間由今五華遷龍崗上圩;清嘉慶年間移居崇元閣(今松元角村);清道光年間官新祿由今松元角遷此。2015年末,戶籍人口302人,其中男性155人,女性147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6歲(男);實際在村人口21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532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1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改革開放前該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薯、玉米等。
改革開放後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煎堆,清明節的茶果,端午節的灰水棕、鹹棕等。龍平東路、龍西東路經過該村。1972年通電,1988年通電話,20世紀90年代初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2年通自來水,2002年通網際網路。村裡有健身路徑、籃球場等。官氏家族早年辦有餘慶學校,族中不論男女,到了讀書年齡均可在此讀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併入南聯國小。
村中存有《官氏族譜》,由官建民於2014年纂修。族譜中收錄有家規家訓“九叮嚀”,為八世先祖昌公立。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1座。代表性民居有懋德世居(官新合老圍)和升齊樓。懋德世居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築面積5202平方米;由內外兩圍環套而成,朝向正南,面闊90米,進深77米;圍前有一禾坪及半月池,月池寬80餘米,最大垂直距離32米,禾坪寬12米;三堂兩橫兩圍,中心是官姓公共場所,俗稱“三廳房”;正面開三門,內、外圍四角均建角樓,共八個角樓,每個角樓有走馬廊連通,由三合土夯築而成;角樓平面呈長方形,高3層。現保存狀況一般,內圍部分房屋倒塌,已無人居住。升齊樓建於民國時期,正門朝南,面闊34米,進深27米,土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高5層,四面開窗,頂部四周呈拱形突起,拱形內以灰塑仿西洋式擺鐘裝飾,其下有“升齊樓”三個灰塑楷書黑字,兩旁有“民國廿一年造”年款;東南角外側附建兩排橫屋,兩橫屋之間西向有側門。以上兩座建築現均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
官氏宗祠,始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1931年重建,1983年重修,占地面積280平方米。硬山頂,覆小青瓦,封檐板飾精美木刻,三開間兩進,正門額書“官氏宗祠”,一進匾額為“餘慶效”“克昌厥後”。據官新合村(官氏族譜)記載,官新祿於清嘉慶年間居松元角時造屋宇1間,中立祠堂“餘慶堂”,官新合村建宗祠時沿用此堂名。現仍作宗祠使用。
每年重陽節,村民到宗祠祭祖。屆時,村中掌事準備好供品,族人在祠堂內按輩分排序叩拜祖先,然後設宴聚餐,並在祠內共商族事。中秋節晚飯後,村中各戶在戶外空曠之地擺上供桌,供奉祭品(不用肉食),待月亮升起,燃香點燭,拜月。儀式後,全家才可以吃月餅。
代表性人物:官文森(1886一1957),出生於馬來西亞,青年時擔任過雪蘭技州政府礦務巡員,離職後資經營錫礦和橡膠園。出版有《關於華僑問題之意見》等著作。
官添福(1921-1946),烈士,1944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1946年春在東縣城作戰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