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握手學,指的是流行於世界的政治場合或者官場經常用到的握手的學問,握手是一種西方禮節,傳入中國之初,是否採用握手,甚至成為衡量官員開明或保守的標準。中國人之間的握手,也烙上了東方文化的烙印。
官場握手學主要包含,該鬆手時要鬆手、“遲幾秒”與“迎上去”、上下級握手握等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場握手學
- 類別:禮節
產生背景,握手方法,常見案例,
產生背景
握手是一種西方禮節,傳入中國之初,是否採用握手,甚至成為衡量官員開明或保守的標準。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個鏡頭頗有意味——袁世凱向英國記者介紹自己的屬下,北洋軍大將馮國璋。英國記者正準備按照中國傳統禮節作揖時,馮國璋卻熱情地伸出了右手。
握手方法
中國人之間的握手,也烙上了東方文化的烙印。基本的西式握手禮節非常簡單,右手伸出,大拇指朝上,手掌攤平。手掌貼手掌,有力地握住另一個人的手。手垂直上下2到3次。而在中國,人們更傾向於輕輕地握手,而且在握手之後要再握一會。因此,如中國人這般,兩人握上手寒暄個十幾秒乃至更長時間,在西方是極少見到的。
常見案例
官場握手學:該鬆手時要鬆手
握手,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禮節。然而在政治生活中,握手又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一代偉人鄧小平,便在其波瀾壯闊的政治歷程中,召開過兩次著名的“不握手”會議:第一次是在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1946年9月10日,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間全面整頓的1975年3月召開的。
1946年中秋節,二野各縱隊的司令員滿心歡喜地趕往司令部,結果鄧小平卻提出召開一次“不握手會議”。他開宗明義地說:“我們把大家請來,不是歡度佳節,慶祝勝利,而是要開一個不握手的會議。我們不要以為打了兩個勝仗就沾沾自喜,握手言歡,心滿意足,你好我好,什麼都好,要更多地想想自己的不足。”
1975年2月25日至3月8日,鄧小平主持召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主管工業的書記會議,主題是解決鐵路運輸問題。鄧小平提前幾分鐘快步走進會議廳,微笑著向大家點頭致意。這時,幾個省、市、自治區的領導人走上前來,要與鄧小平握手。只見鄧小平迅速地舉起左手在空中搖了搖,對大家說:“今天不握手了,因為工業形勢很不好,等你們的工作搞上去再握手吧。”
“遲幾秒”與“迎上去”
官場之中的握手,蘊含的意義就更加深刻。遲上幾秒伸手,表示領導對下屬工作的不滿。
迎上去表示下屬對領導所安排的事情辦事的失職,或者表示領導已經接受了下屬的解釋,並認為自己的批評過了頭。身為領導,不好意思當眾承認自己剛才說錯了,只好用握手傳達出訊息。
上下級握手
上級與下級握手,也要注意基本的禮節,這反映出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官場裡的握手,絕不僅是手部動作。比如上、下級之間的握手,一般是上級立在原地,下級躬身上前。領導下車之後,自然不會主動上前與下級握手,而是等著下級迎上來。但是,就這樣大喇喇地立在原地,又顯得架子太大。於是,許多領導下車後,都習慣抬頭看看天氣,或是自個兒捶下肩膀。這時,下級就應當主動上前伸出雙手,而不要錯誤地以為領導真關心天氣。
不會握手的下級,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只知伸手不會停手,一類是該出手時不出手。下級與上級握手,切忌握住上級的手不停嘮叨。尤其上級不再發問,只是一味點頭微笑時,下級就應當知趣。甚至於該出手時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