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貢之役是1523年(明朝嘉靖二年、日本大永三年)發生於明朝與日本方面之間的外交事件。事件起源於日本大名細川氏和大內氏勢力各派遣對明朝貿易使團來華貿易,兩團在抵達浙江寧波後因為勘合真偽之辯而引發衝突,在浙江寧波爆發了武力殺戮事件。大內氏代表宗設沿路燒殺搶擄,對當地居民造成很大損害,追擊的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等明朝官兵戰死。
嘉靖二年(1523年)六月,日本左京大夫大內義興遣使宗設抵寧波;未幾,右京大夫高貢遣使瑞佐偕寧波人宋素卿亦至。由於宋素卿賄賂寧波市舶太監賴恩,宴會時得以坐在宗設上座,其貨船雖然後至,但先於宗設貨船受檢。宗設怒殺瑞佐,焚其船隻,追宋素卿至紹興城下,沿途劫掠而去,明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戰死,浙中大震,史稱"爭貢之役"。
事後,給事中夏言奏倭禍起於市舶,乃裁閩、浙兩市舶司,惟存廣東一處。在嘉靖年間的《寧波府志》中有如下記載:“兩夷仇殺,毒流廛市”。
這一事件直接導致明朝政府廢除福建、浙江市舶司,僅留廣東市舶司一處,也導致明朝與日本的貿易途徑斷絕,倭寇滋生,為後來的“東南倭禍”埋下了伏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爭貢之役(寧波之亂、明州之亂、宗設之亂)
- 外文名:寧波の亂 ‧ 寧波爭貢事件 ‧ 明州の亂 ‧ 宗設の亂
- 發生時間:1523年6月
- 發生地點:寧波
- 主要人物:謙道宗設、宋素卿
- 所屬年代:1523年
- 歷史意義:明日官方貿易關係的結束
事件背景,事件起因,事件經過,事件結果,事件影響,事件評價,
事件背景
這種分化、改組的政治局勢,在對明貿易中也有所反映。
事件起因
但是,細川氏不甘心只出一船,在了庵桂梧未啟程之前,又密遣宋素卿率一船搶先赴明。
宋素卿原名朱編,浙江鄲縣人。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堯夫壽莫對明貿易團至寧波時,其父朱漆匠受日商場四五朗的委託代購漆器。但直到日商回國,其父未能按價交貨,遂以子朱編抵債。朱編至日仕於細川氏,改名宋素卿。
宋素卿率細川貿易船至寧波時,為其叔父認出,州官上報欲治其罪。武宗指令,既為使者,治其罪,恐招日人抗議,致生他隙。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十一月,宋素卿至北京,因無國書以黃金千兩賄賂太監劉理,得以參加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正月武宗舉行的大祀慶成宴。通過劉理,宋素卿得明政府破例賞賜。受到禮部不得再充任使臣的警告後,五、六月回國。
宋素卿回國,了庵桂梧所率的貿易船始至寧波。第七次對明貿易因途中持刀殺人,明朝決定此後只許五十人進京。
了庵桂梧一行二百九十二人,對此規定表示不滿,集體至杭州抗議,要求取消或放寬限制。
明吏堅持規定,無通融餘地,了庵桂梧只得選出五十人進京。但是,這時劉六劉七起義正盛,官員害怕途中發生意外,奏請將貢物暫存市政司庫,將例給價放回。
明政府準奏,並頒發正德新勘合百道,於下次貿易時繳回舊勘合。可是,這次貿易團中大內氏占有優勢,所以正德勘合又落於大內氏手中。
事件經過
嘉靖二年、日本大永三年(公元1523年),大內氏自己以正德勘合組成第九次對明貿易團,由謙道宗設率領三船三百餘人,於四月二十七日到寧波。
細川氏得知大內氏組織對明貿易團時,也隨即派出一隻船百餘人,由鴛岡瑞佐和宋素卿率領,兼程赴明。於四月底至寧波,遲於大內氏的船隊。
雖然謙道宗設的船先至,但並未檢驗勘合,及宋素卿至,市舶司才開始一道驗證。
市舶司在檢驗時發現勘合有新舊之分,問謙道宗設與鴛岡瑞佐遂產生真偽的爭執。
宋素卿深知明市舶司行事徇私舞弊,暗中行賄於太監賴恩,於是先于謙道宗設的船進港驗貨。
市舶司隨後在嘉賓堂歡宴兩個貿易團,安排席位時,又將鴛岡瑞佐置於首席,謙道宗設居次席。在國內就互相敵對的兩派,因席位問題激起派性鬥爭,在寧波爆發了武鬥。
大內氏派遣的貿易團中素以海盜為業者居多,五月一日宴會後,在謙道宗設的唆使指揮下,打開東庫,搶出按規定收繳保存的武器,攻入嘉賓堂。鴛岡瑞佐因無武器,立刻被殺。而宋素卿逃出,在府衛軍卒的保護下避於十里外的青田湖。
事件結果
謙道宗設等眾縱火焚毀嘉賓堂、然後率隊伍沿靈橋門外北行經東渡門至和義門外,燒毀泊於該處的宋素卿船。其後,追尋宋素卿至餘姚江岸,又迫近紹興城下。在折回寧波時,沿途殺掠。一路上擄走指揮袁班、百戶劉思,殺死百戶胡源。
至寧波後,大掠市區,奪船逃向大洋,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率軍追趕,不幸戰死。
最後此事演變成了嚴重的外交事件。巡按御史歐珠、鎮守太監梁瑤奏聞,將宋素卿逮捕入獄;謙道宗設則奪船出海後遁入海島,無法尋獲。
謙道宗設等人在逃亡途中,其中一船因遇風而漂至朝鮮海面,朝鮮守軍擒獲其中成員林望、古多羅等三十三人,當時的朝鮮國王李懌將這些人移送給明朝政府,後被傳送到浙江,責令與宋素卿對簿公堂,揭出當時遣貢先後及符驗真偽的問題,查明後宋素卿被判死罪。嘉靖四年(1524年)二月,宋素卿伏誅。
事件影響
嘉靖八年(1529年),明朝廢除了寧波市舶司大監。
嘉靖十五年、日本天文五年(1536年),大內義隆重啟貿易。
嘉靖三十年、日本天文二十年(1551年),大內義隆的家臣陶晴賢謀反成功後,貿易轉到寧波近海的雙嶼或是舟山群島等地進行私下、走私貿易,以至於沿海豪族、官員、商人相互勾結,逐漸演變出規模龐大的走私集團,因此產生了後來的倭寇。
事件評價
至此,近百年的明日進貢貿易結束了。
結束進貢貿易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因國內群雄割據戰爭的戰國時代已然開始。各地大名等忙於國內戰爭,無暇顧及對明貿易,特別是大內義隆在第十一次對明貿易船回國後不久,被家臣刺死,國內動亂,已無人再行組織對明貿易。
加之,明沿海倭寇、海盜出沒無常,正式貿易船極易遭受攻擊,大內氏的第十一次對明貿易船的第三號船,在返國途中,曾遭受二十八隻海盜船的圍攻,死傷許多船員。因此無人敢再駛商船出海者,當然,倭寇兼私商的船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