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測試:軟體測試系列最佳實踐》是2012年3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少民。本書可以使讀者領會到軟體測試的距離之美、空間之美、技巧之美、辯證之美以及貫穿測試過程的平衡之美,適合於軟體測試工程師、產品管理和管理人員閱讀,也適合於大專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師生作為參考用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完美測試:軟體測試系列最佳實踐
- ISBN:978-7-121-16078-3
- 頁數:360頁
- 定價:59.00元
- 出版時間:2012年3月
- 開本:16開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業界熱評,序,前 言,目 錄,
出版信息
朱少民 主編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懷有夢想或理想,測試人員也不例外,希望將自己的工作做得比較完美。本書力求通過一些典型案例告訴大家什麼是完美測試,又如何做到完美測試。在給出的例子中,不僅包括功能測試、功能的異常測試、不同平台的功能測試和一些崩潰問題的處理,而且包括國際化測試、性能測試、用戶體驗測試、Accessibility測試等,並用較大的篇幅討論了自動化測試。
為了達到完美測試,建立良好的測試體系、使產品具有可測試性以及缺陷預防等更為重要,對此,本書也做了討論。最後,本書還展示了軟體測試之美,使讀者可以領會到軟體測試的距離之美、空間之美、技巧之美、辯證之美以及貫穿測試過程的平衡之美。
雖然本書還很難覆蓋完美測試應具備的各種方法和實踐,但目的在於拋磚引玉,使讀者能通過最有效的手段(包括方法、技術和工具)完成所有必要的測試,實現事先所要求的需求和代碼的測試覆蓋率,最終能準確地給出軟體產品一個完整的質量評估,使測試達到相對完美的水平。
業界熱評
在工程上不存在完美(perfect)測試,但存在適應被測產品、開發環境和質量標準的良好(good)的測試。然而,卓越的工程師會精益求精,用務實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去逼近完美。《完美測試》通過一組生動的案例,傳達了資深工程師的經驗與思辨,展現了不同語境下測試實踐的方法與技巧。在測試的漫漫征途上,這些有價值的內容將助您一臂之力。
——微軟總部測試工程師 史亮
本書來的很是時候,在測試行業發展到今天,很需要有一本書能讓我們全面、深刻地去體會測試之美。在我看來,本書既有廣度又有深度,不管是初踏入還是摸索幾年的測試同仁,讀後都會有較大收穫,能切實感受到測試的魅力。
——淘寶資深測試工程師 馮思榮(花名侯風)
軟體測試金字塔體系,1箇中心、5個要素、21個關鍵域、34種方法構成的創新性方法論,值得每一位從業者品悟。此外,豐富的最佳實踐案例,會讓你生出身處其中的默契,更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測試創新點,貫穿於不同關鍵域及測試歷練中。
——《軟測之魂》作者 深圳邁瑞測試經理 肖利瓊
對所有從業者而言,本書都能給出非常好的測試思想、方法的提升路徑與實踐。除大範圍闡述各種測試手段並提供其經典案例,本書在尋常的手工功能測試和自動化測試方面,提出諸多不為人知的方法與實施細節,實屬難能可貴。
——淘寶資深測試工程師 高翔(花名季哥)
朱老師做為橫跨工業界和學術界的測試前輩,一直都走在軟體測試行業發展的前沿,在測試理論和實踐等方面有較深厚的積累。這次貢獻這本集測試理論和最佳實踐於一體的著作,實在是國內測試同行的福音。
——Oracle資深技術工程師 朱波
本書深入淺出地涵蓋了測試領域新技術的方方面面,從巨觀層面高屋建瓴地抽象出一幅清晰的測試全景圖,微觀層面又融合業界眾多資深測試專家的實戰經驗,讓整幅圖活靈活現,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
——百度高級架構師 朱磊
我認為本書是最權威的軟體測試著作之一。定義出清晰的框架和過程,價值遠超大量同類書籍。完美是測試最期待的,想知道如何一步步做到完美,請選擇它。
——佳音遊戲高級測試工程師 陳子昂
一本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佳作,用金字塔形象詮釋軟體測試體系,描繪出一幅完美的測試藍圖,有助於清晰梳理測試理論;匯集眾多精英的最佳實踐,涉及之廣令人嘆為觀止,極其便於將所讀所悟套用到實際工作、學習之中。
——@讓測試飛起來
本書與通常所見的技術類書籍不同,從一開始就引入了“人”的概念,與當前軟體工程領域越來越回歸“以人為本”的理念相通。它也能幫我很好地重新梳理公司的質量保證體系,並提供一些搭建測試架構的更好的思路。
——廣聯達質量管理部經理 彭月
序
受本書主編朱少民先生的委託已有時日,無奈平日工作繁忙沒有餘暇。此時在去往中國的飛機上,不再有電話、郵件、微博等的干擾,相對而言,或許這段時光非常適合完成這樣的事情。這次去中國,是要參加思科中國研發中心的“春晚”,而本書正與思科(合肥)研發中心有著很深的聯繫。少民曾是思科-網迅(中國)軟體有限公司的資深測試總監(網迅,即WebEx,於2007年被思科收購),現在同濟大學軟體學院任教。這本《完美測試》,是他和思科(合肥)研發中心的九位同事、思科(蘇州)研發中心的一位同事共同創造的成果。這是思科文化所提倡的,同時也是我為思科中國研發團隊深感驕傲之處。本書的出版將承載思科中國研發團隊更多的知識共享,進而服務社會、貢獻IT界的社會責任感。
去年,我作為思科全球副總裁全面管理思科協作技術集團的研發團隊,而少民由於個人職業發展原因已於更早的時間離開思科,因此我們沒有一起工作過。在之後的日子裡,我更多地通過其他同事與各種報導了解到一些他的情況:他在2000年加入網迅,擁有優秀的軟體開發與項目管理經驗。但那時,國內軟體測試才剛剛起步,業界對軟體測試還缺乏足夠重視,即使是軟體從業人員對於專業的軟體測試同樣知之甚少。然而,他出任合肥網迅軟體公司軟體測試經理之後,迅速補充相關知識,同時在美國接受一年有餘的在職培訓,旋即打造出一支優秀的測試團隊。在過去的十多年中,這支團隊圓滿完成來自美國總部交付的各種測試任務,而WebEx產品最終靠質量與創新在其所在領域全球市場獲得第一份額。
然而,他本人並不滿足於現狀,一直期望從更高的層面來把握軟體質量管理與測試工作,這種意識促成他不斷把實踐上升為理論,再將理論套用於實踐,並保持和業界分享,最終在短短數年便成為國內最具知名度的軟體測試專家之一。少民對於軟體測試的把握,早期著重全局,舉凡測試知識,皆能梳理充分而精緻,所以他的著作可以作為大學教科書反覆再版,其中早期的《軟體測試方法與技術》,已入選“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為軟體測試領域教材的佼佼者。稍後的《全程軟體測試》則是這種全局觀念的集大成者,它提倡全過程的軟體測試,即在項目開始就引入軟體測試,從需求評審、設計評審到驗收測試、部署驗證,直至線上測試,將質量保證貫穿整個軟體生命周期。之後,他還對於軟體測試的熱點與新的測試方法傾注心力,《輕輕鬆鬆自動化》是對近幾年自動化測試和開源軟體熱潮的一個回響,而今《完美測試》則嘗試以案例教學的方式,給人以更多的軟體測試實際工作的切身體驗。這次《完美測試》的陣容更強,不僅有自動化測試方面的好手,而且還有可達性、易用性、探索式測試等各個方面的資深測試工程師的參與。《完美測試》不僅涉及前端測試,而且包含後端測試;不僅介紹傳統的測試流程,而且還著重討論了敏捷測試流程。
軟體的生命力最終取決於軟體質量,但是我們更要時刻關注軟體質量內涵的發展與變化。早期,人們只是簡單地關注軟體功能,只要功能運行正常就可以交付使用;後來,人們逐漸開始關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而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除了關注功能、性能、可靠性之外,更特別關注安全性和易用性,尤其是用戶體驗。網際網路產品的用戶(如Google、Facebook、騰訊的QQ等)不只是成千上萬,而是幾千萬,甚至幾個億。面對這種海量用戶,完全無法實施傳統培訓。此時,只有靠產品的優秀設計來提高產品的易用性,讓用戶獲得良好的體驗,甚至愉悅的心情,產品才能使用戶最終滿意。這正是我們經常說的,產品的質量就是用戶的滿意度。此外,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弱勢群體也越來越得到重視。與此相應,軟體設計和實現開始充分考慮殘疾人士的使用,並形成了一套關於軟體的Accessibility標準。而《完美測試》在易用性、Accessibility測試方面也有很好的經驗分享,這應是本書的一個亮點。
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於軟體開發的另一衝擊是軟體產品發布的頻率。在網際網路時代,軟體服務競爭日趨激烈,促使企業要及時回響用戶的變化,快速完成需求的實現和變更,及時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這也就是敏捷方法流行的主要原因,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許多公司都在積極推行敏捷開發流程及其實踐。本書則在敏捷測試上不僅有思想、流程上的指導,而且還有具體的案例示範。
《完美測試》以最佳實踐的形式勾畫與傳遞軟體測試的知識和經驗,以實際案例來反映全局的軟體測技術、方法。陸游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那么這本書算是往“躬行”層面前進一步。本書的內容都是作者們實際工作中的體會與總結。我很樂見這樣的工作經驗能夠鋪陳成章,分享給更多有志於軟體工業的讀者。眾所周知,中國的軟體業比之矽谷還有一定差距,隨著軟體外包業在中國的持續繁榮,這種差異必然逐漸縮小,而這項工作跟每位軟體從業者息息相關,這是我們的機會,也是我們的責任。
最後,希望更多的讀者從本書受益。
許良傑, 思科公司全球副總裁
前 言
——從完美說起
當寫本書的時候,出於一種心愿,出於一種理想,取書名為《完美測試》。當真正開始寫作時,又覺得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首先如何理解什麼是完美的測試?然後又如何把測試工作做得完美?於是在微博上發出帖子,問大家如何理解什麼是完美測試,但得到的答案也是不一樣的。
@張定勇_darren:值得思考的問題。我的理解,軟體測試是建立對產品信心的過程,將產品引發最終用戶損失的風險降低到一個“可接受”的程度。因此,“完美”只能是相對的,或者說測試永達不到完美的程度(這也是測試的魅力所在)。比如我們都知道的一個基本事實是,產品的缺陷是不可能100%消除的。
@小馬老矣:簡單地講,滿足用戶需要就可以了。從實踐來看,重在測試需求分析。根據軟體需求,先從功能角度,分析所有的功能點及非功能需求,並根據實際套用分級;其次是從技術角度,分析可能對功能產生影響的因素,根據風險高低分級。以此產生測試用例,並妥善安排測試計畫。
@Eagle_Yu:我心中“完美測試”的結果是產品推出之後,所有使用該產品的客戶都認為它是一款設計合理、性能穩定並且沒有什麼Bug被發現的產品。(從實現完美測試角度看)我們測試人員希望產品初期PM、RD、QA、UED能通力合作:即產品經理能明確規劃出用戶的需求,用戶體驗設計能設計出符合用戶操作習慣的用戶界面和性能,開發人員能分析出將要做的產品技術上是否可行、減少正式開發過程中因為技術達不到而做的返工,品質保證能明確測試範圍。而且,測試計畫達到測試範圍明確、階段目標清楚、風險分析準確、可執行性高。測試案例達到覆蓋面廣、優先權權重準確、可維護性強。測試人員經驗豐富、時間充裕。同時,開發部門開發能力強、產品高內聚、松耦合。
@狂奔的小溪流:要做到完美測試,就是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各種測試方法把軟體各個方面(如功能、性能……)的質量狀態全面地體現出來。
@趙枚:一個自證明的系統!當這個系統交付的時候,已經完成了其各部分的功能驗證。
那我個人的理解又是如何呢?我認為“完美測試”是通過最有效的手段(包括方法、技術和工具)完成所有必要的測試,達到事先所要求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的測試覆蓋率、代碼的測試覆蓋率, 最終能準確地給出軟體產品一個完整的質量評估。因此,最有效的手段、必要的測試、測試覆蓋率、準確又完整的質量評估是構成“完美測試”的關鍵要素。
1)最有效的手段:即以最短的時間或最少的資源來有效地完成給定的測試任務。自動化測試方法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自動化測試方法的投入產出比(ROI)在某些測試場合低於手工測試的ROI,例如一次性的軟體項目(而不是產品的系列開發),這時自動化測試方法就往往沒有手工測試效率高。適合用自動化測試方法就一定要用自動化測試,該用手工測試的(如軟體產品的易用性測試等)就一定用手工測試。
2)必要的測試:沒有執行多餘的測試任務,也沒有漏掉該執行的測試任務。不需要的測試功能模組、不需要測試的特性、不需要測試的代碼等能被隔離出來,它們會被排除在測試範圍之外;而且能確定代碼改動的影響範圍,能夠確定測試任務的優先權,從而根據有限的資源和時間,完成所需要執行的測試任務。如果時間非常有限,就完成優先權最高的那部分測試;如果時間稍微寬鬆些,就完成更多的測試任務,包括優先權較高的那部分。如果有足夠的時間,那就完成所有任務的測試。
3)測試覆蓋率:沒有覆蓋率的衡量,就不能確定測試的效果、不能確定完成了多少應有的測試任務;沒有覆蓋率的衡量,就很難知道測試什麼時候可以結束;沒有覆蓋率的衡量,就難以對測試工作進行評估,甚至難以控制測試的進度。測試覆蓋率包括兩方面:實際用戶需求驗證的覆蓋度和被測試代碼的覆蓋度。
4)準確又完整的質量評估:在完成必要的測試之後,並有能力發現測試範圍中的軟體缺陷,然後根據所發現的缺陷,以及前面所參與的需求評審、設計評審和代碼評審的結果,針對待發布軟體的各種質量特性做出準確的評估,從而能夠全面地、準確地了解軟體產品的質量,從而能快速地對軟體產品能否發布做出正確的判斷,對如何持續改進軟體質量也能提出明確的舉措。
那么,又如何將測試工作做到完美的程度呢?不外乎從人、流程、技術等方面去考慮。人是決定的因素,又是不夠穩定的因素,把每個測試工程師都打造成優秀的測試工程師,幾乎不可能。但是,我們打造一支優秀的測試團隊是完全可能的。即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有特長,在某個方面有很強的能力、形成互補,這樣,從團隊來看沒有弱項。基於一支優秀的測試團隊,我們就能建立或引入良好的測試流程,擁有良好的測試方法、技能,最終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談到測試流程,首先還得考慮整個組織的研發流程,測試流程也只能算研發流程的一部分,需要和產品開發、項目管理流程和諧共處。如果開發採用IBM的統一過程模型(RUP),測試流程可以採用疊代的W模型;如果開發採用敏捷開發,測試也得採用敏捷測試的流程。即使選用W模型或敏捷測試模型,如何細化流程、如何引入最佳實踐等問題還是需要仔細考量的,針對不同的團隊、不同的項目類型需要定製、剪裁軟體測試流程。例如,網際網路創新產品的開發,對軟體缺陷有一定的容忍度,軟體測試強調協作、靈活和效率,比如某些對於缺陷零容忍度的關鍵系統(如金融系統、交通自動控制系統等)對缺陷是零容忍度,在測試流程上要嚴格、規範得多。
從技術上看,構建覆蓋整個測試流程的自動化測試框架是重中之重。總體上看,基於自動化測試的方法能夠提高測試的效率,也能更好地衡量測試覆蓋率,但是自動化測試工具只是工具,很難進行測試需求的分析和設計,測試人員自身的智慧、技術能力依舊是最重要的。他們需要理解軟體系統架構的設計、深刻了解軟體實現的技術環節,包括如何讓開發人員保證軟體的可測試性,從而找到有效的測試方法,並能在技術上保證測試的順利進行,獲得高效的生產力。
從“什麼是完美測試”到“如何做到完美測試”,當然不是上面幾段文字就能說清楚的,甚至難以用一本書把它說清楚。一方面,大家對“什麼是完美測試”會有不同的看法;另一方面,每個方面(團隊、流程、技術)要說清楚,都需要單獨用一兩本書完成,加起來,可能需要四五本書才能完全闡述清楚。所以,筆者對寫好這本書,一直沒有把握,懷著誠惶誠恐的心情,但必須邁出第一步,觸發測試人員的不斷思考、創新和提高。另外,由於剛到一個新單位工作,有很多事要做,心情也不夠平靜,對本書的寫作也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到後來,不得不把如下一些已經寫了幾頁初稿、內容很好的章節刪去。
讓單元測試無處不在。
模糊測試——距離之美。
安全無底——但測試有方。
回歸測試——從有到無。
測試過程之美——立體之美。
測試的三重境界。
如何構建一流的測試團隊。
希望將來這些內容可以在本書再版時放進來,讓大家看完本書後還懷有一絲期盼。
如果說“軟體測試是藝術”,多數人都不會同意,他們覺得軟體測試是一項技術工作,更樂意去討論軟體測試的自動化測試技術,討論性能測試、安全性測試的技巧。雖然Glenford J. Myres寫了一本《軟體測試的藝術》,但許多人仍很難從軟體測試中獲得藝術的欣賞。後來,又有一本叫《測試之美》的書出版了,讓我們能欣賞到一些測試的技巧之美,也能獲得一些真知灼見、有價值的建議或者寓有挑戰性的想法,距離軟體測試藝術又前進了一大步,開始領略軟體測試之美。
寫《完美測試》還有另外一個含義,就是想將測試之美表現出來。因為為數不少的測試人員,特別是測試領域之外的IT人,總覺得軟體測試缺乏技術含量,是一份枯燥而且重複性很強的工作,測試跟“美”是沒有任何關係的。為了改變這種看法,筆者想通過寫一本書來展示測試之美,雖然之前已經有一本《測試之美》,覺得還不過癮。但這本書做得也不夠好,多數測試工程師因為是理工科出身、長期從事技術工作,那么僅有的幾個藝術細胞早就被磨滅了,所以本書的多數作者還難以寫出真正的測試之美,還需要更多的觀察和更長時間的修煉。
最後,儘管本書沒有完成全部使命,但還是帶領大家完成了一趟快速的藝術之旅,在軟體測試領域充分地欣賞各種測試之美,包括軟體測試的距離之美、空間之美、技巧之美和辯證之美,更重要的是貫穿全部測試過程的平衡之美。當然,本書更多的篇幅還是在討論如何進行更徹底的測試,從各個方面保證軟體產品的質量。這裡的“完美測試”,更多傾向於前面所敘述的那部分思想,即如何全面地、完整地、充分地完成測試,將測試工作做到相對完美的程度。
這就是本書寫作的初衷和思路,但現在僅僅跨出第一步,算是敏捷方法的前一兩個疊代,還需要根據讀者的反饋,不斷進行修改,不斷疊代,爭取在不遠的將來推出本書的第2版、第3版,以回饋讀者。
朱少民
2011年秋於上海同濟大學嘉定校區
目 錄
第1章 軟體測試的金字塔體系1
朱少民(第1、2、3、4、18、21章以及前言、後記的作者)
同濟大學軟體學院教授,Certified Scrum Master、CSTQB資深專家和中國科技大學軟體學院教指委委員。曾任網迅(中國)軟體有限公司QA高級總監,創建並領導過幾百人的、國際化的軟體測試團隊。從事軟體開發、測試、QA和過程改進等工作近二十年, 在軟體工程領域有很高的造詣,在軟體測試流程改進、自動化方法和測試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實踐,提倡“全過程軟體測試”和“缺陷預防”等先進的軟體工程思想,先後出版專著《全程軟體測試》、《軟體測試》、《軟體工程導論》和主編《軟體測試方法和技術》、《軟體項目管理》、《軟體質量保證和管理》、《軟體過程管理》等多部高等學校精品教材。並先後獲得青島市、合肥市、安徽省、機械工業部等多項科技進步獎,也是國內第一批獲得國家人事部認證的“高級程式設計師”。
第2章 測試架構從何而來17
第3章 如何讓缺陷無處藏身38
第4章 可以像這樣設計測試用例嗎53
第5章 從虛擬測試環境到一鍵部署67
史瑋(第5、6章作者)
思科(Cisco WebEx)軟體測試資深工程師,6年自動化測試及相關工具開發經驗。最近幾年都被公司評為最優秀、最有價值工程師。由他主導開發的一款大規模自動化測試工具為公司節約了上百萬美金的硬體成本,加上超過180萬的人工測試時間,使他獲得了思科全球包括先鋒大獎在內的多項大獎。曾參與《輕輕鬆鬆自動化測試》一書的編寫工作。
第6章 客戶端的GUI測試自動化79
第7章 後台自動化測試90
陳劍(第7章作者)
測試工具開發組組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碩士,最近4年一直從事自動化測試框架及測試工具的研究與開發,該測試框架已經成為公司自動化測試的通用平台,同時為公司的大規模性能測試提供解決方案,具有很好的擴展性,實現了模擬數十萬人同時線上的大規模性能測試,並很好解決了大規模測試中的工具控制、結果收集等問題。
第8章 高亢之龍——JMeter後台自動化測試108
劉濤(第8、19章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明星教授張軍的學生,曾參與神舟飛船的測試,和嫦娥一號用490N發動機閥門測試系統的研發。現任職于思科WebEx測試部門,專攻後台自動化測試。擅長工具:JMeter、Ant等。
第9章 重讀探索式軟體測試124
傅健(第9、11章作者)
吉林大學碩士,國家認證網路工程師、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發表教育信息化、軟體測試相關論文十二篇,在校期間獲吉林大學第二十四屆研究生精英杯學術成果獎;在思科公司工作兩年多,先後參與Cisco WebEx的移動項目及文檔管理系統(DMS)等多個項目的測試,其中參與的BlackBerry Meeting項目測試工作獲得2010思科測試革新會議(CTIC)二等獎。現主要專注於“雲存儲”領域質量保證工作。
第10章 完美的功能測試140
黃超男(第10、12章作者)
合肥工業大學軟體工程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軟體測試、配置管理,特別是在自動化測試工具上進行了比較多的探索和研究,發表了多篇軟體測試相關的論文。2008年1月加入Cisco WebEx,作為一名測試工程師,主要從事Client端的功能測試,特別是在Mac平台上的測試,並負責Cisco WebEx Client的多個項目,積累了豐富的軟體測試和管理經驗,還參與了《軟體測試方法與技術實踐指南》一書的編寫工作。
第11章 異常測試的方法與技巧158
第12章 如何在蘋果上找蟲171
第13章 穿越時空的國際化和本地化測試182
姜文武(第13、16章作者)
蘭州大學學士,軟體測試資深工程師,從事軟體測試工作已逾十年,注重軟體測試理論、方法和流程的探討,並實際負責或參與大量具體的軟體測試項目,特別是基於SaaS平台的企業級網路會議系統的測試,具有Web、客戶端、伺服器端等各方面的豐富的測試經驗。曾參與《輕輕鬆鬆自動化測試》一書的編寫工作。
第14章 用戶體驗的享受198
李茜(第14章作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軟體工程碩士,現任職思科網迅(中國)軟體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軟體測試工程師,從事軟體測試工作近4年,注重前端UI與用戶體驗的分析研究工作。先後參與並負責基於Web、Client等多個大型測試項目,具有豐富的測試經驗,對軟體缺陷具有敏銳的洞察力。
第15章 可能沒聽說過的測試——Accessibility測試223
李曾(第15章作者)
思科(Cisco WebEx)資深軟體測試工程師,從事軟體測試工作7年。負責或參與了URL API、Accessibility、Page/Client UI等前端測試領域的測試。具有多年的用戶體驗、流程管理等測試經驗。關注於自動化測試方法和測試用例設計的研究,負責並成功發布了多個軟體測試項目。
第16章 誰說了算?——代碼覆蓋率234
第17章 Bug的“美麗人生”246
徐雪梅(第17章作者)
2006年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系。分別就職於博彥科技武漢分公司、思科網迅合肥分公司,有4年多軟體測試經驗。主要從事於嵌入式固件測試、Windows客戶端以及跨平台功能測試,並參與重要測試項目的管理,對測試及項目管理工作有良好的理解和經驗。
第18章 從亡羊補牢到未雨綢繆260
第19章 雲中漫步——後端測試流程管理269
第20章 敏捷測試——速度之美286
張麗麗(第20章作者)
1999年畢業於安徽大學計算科學與技術系。思科網迅合肥分公司軟體測試資深工程師,系統自動化項目測試組組長,Certified Scrum Master,思科敏捷委員會成員,多次獲得思科網迅最佳實踐獎。2010年成功領導項目組從瀑布模型向敏捷模型的轉型,使所在項目組成為中國部第一個成功使用敏捷模型的團隊,為提高生產力和質量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積極組織整箇中國部敏捷培訓,並分享最佳實踐。
第21章 再談敏捷測試的方法和實踐310
後記——從“軟體測試藝術”講座品味完美323
空間之美324
距離之美324
技巧之美325
辯證之美326
白盒測試方法vs.黑盒測試方法327
靜態測試vs.動態測試328
被動測試vs.主動測試329
手工測試vs.自動化測試330
計畫測試vs.探索式測試332
新功能測試vs.回歸測試332
附錄A 敏捷方法的相關概念334
附錄B 軟體測試的詳細分類336
參考文獻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