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舞

宋詞樂舞即宋代曲子詞,引是在民間歌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歌曲,音樂部分稱曲子,歌詞部分稱曲子詞簡稱“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詞舞
  • 別名:宋代曲子詞
  • 類型:藝術歌曲
  • 保護現狀:已入選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簡要介紹,歷史淵源,社會影響,

簡要介紹

宋詞樂舞即宋代曲子詞,引是在民間歌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歌曲,音樂部分稱曲子,歌詞部分稱曲子詞簡稱“詞”。曲子萌芽於隋,成長發育於唐,五代,進入兩宋則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民間曲子的廣泛傳播直接影響到宮廷及仕宦府弟。北宋時期的皇帝,多以精通音律,擅長曲子著稱。《史書.樂志》載:“太宗洞曉音律,前後親制大小曲及因舊曲創新聲者三百九十。”“仁宗洞曉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賜教坊。”由於皇帝的提倡,一時間君臣上下作曲填詞蔚然成風。北宋的官僚晏殊、范仲淹、王安石、蘇軾以及宮廷大晟府樂官周邦彥等等都有名詞作傳世。引
2011年4月11日,宋詞樂舞成為河南省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

歷史淵源

宋元時期,詞曲演唱、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崛起,宣告了遠古至隋唐間以歌舞音樂為中心的歷史的結束,而以說唱、戲曲表演為主流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開始在樂壇上閃爍著獨特光芒。
北宋設立教坊。據記載,教坊初分為四部,但內容不詳,可能是指坐部、法曲部、鼓笛部(立部)和龜茲部而言;後又以藝人職務分為13部,包括篳篥部、大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舞旋色、歌板色、雜劇色、參軍色等,規模遠不及唐代。南宋遷都臨安之後,有時設定教坊,有時撤消,朝廷有事則臨時招集市上藝人表演。
自北宋起,蒐集整理民間音樂的事業已經從官府藝人手裡轉移到民間藝人手裡。無論是在汴京或臨安,民間藝人已經自動組成了自己的團體,有了固定的表演場所,叫做“瓦子”或“瓦肆”。這一方面說明,城市裡有這樣的需要,光官府藝人已不能應付;另一方面也說明,民間音樂藝術的成就和內容,民間藝人的造詣和數量,都足以適應這樣的需要了。民間藝人生活在民眾當中,自然能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及時汲取人民創造的音樂。他們非常活躍,不像官府藝人那樣受到種種限制。為了謀生或愛好,民間藝人要設法經常開展音樂活動,並以師徒或血緣關係傳授技藝,以保持和提高創作和表演的能力。南宋出現了載歌載舞的戲劇,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流行於城市和鄉村,隨時隨地吸收民間的歌曲。這樣,民間歌曲的發掘、整理和傳播又增加了許多機會。
“詞”盛行於晚唐五代,而大盛於兩宋。由於新樂曲不斷地增加,而舊樂曲有的消失了,有的經過發展變化,又獲得了新的生命,所以宋代的詞調增加了很多。但民間曲詞保留下來的很少,大量的作品出於文人之手。
宋詞的樂譜流傳下來的不多。南宋初年,詞人姜夔不但擅長填詞,而且擅長作曲。他的詞作有17首的樂譜(工尺譜)傳下來(其中14首樂譜是他的自度曲),由楊蔭瀏譯為現代樂譜後,我們就聽到了宋詞的旋律。金元時期的“散曲”是對雜劇而言,分為兩種:小令,配合“只曲”(單曲);套數,配合由同一宮調的若干只曲所組成的套曲。散曲和雜劇都繼承了一些詞調。
承隋唐曲子詞發展的遺緒,宋代詞調音樂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這種長短句的歌唱文學體裁可以分為引、慢、近、拍、令等等詞牌形式。在填詞的手法上已經有了"攤破"、"減字"、"偷聲"等。南宋姜夔是既會作詞,有能依詞度曲的著名詞家、音樂家。他有十七首自度曲和一首減字譜的琴歌《古怨》傳世。這些作品多表達了作者關懷祖國人民的心情,描繪出清幽悲涼的意境,如《揚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
宋代的古琴音樂以郭楚望的代表作《瀟湘水雲》開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現了作者愛戀祖國山河的盎然意趣。在弓弦樂器的發展長河中,宋代出現了"馬尾胡琴"的記載。到了元代,民族樂器三弦的出現值得注意。
在樂學理論上宋代出現了燕樂音階的記載。同時,早期的工尺譜譜式也在張炎《詞源》和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出現。近代通行的一種工尺譜直接導源於此時。宋代還是我國戲曲趨於成熟的時代。它的標誌是南宋時南戲的出現。南戲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其音樂豐富而自然。最初時一些民間小調,演唱時可以不受宮調的限制。後來發展為曲牌體戲曲音樂時,還出現了組織不同曲牌的若干樂句構成一種新曲牌的"集曲"形式。南戲在演唱形式上已有獨唱、對唱、合唱等多種。引

社會影響

在歷經多年的挖掘以及一年多的排練之後,宋詞樂舞登上了現代社會的舞台,為世人呈現了宋代的民俗風情,再現了宋代的文化風貌。宋詞樂舞的申請成功,對古代音樂、宋代民俗風情、宋詞美學的研究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使這種具有濃郁宋風宋韻的文化形式得以傳承和發揚。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