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車,即紡紗機器。現知共有三種:一、手搖紡車。即漢以來習用的手搖車,專紡Z拈。二、兩繀紡車。三、腳踏紡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代紡車
- 加捻:用紡輪的迴轉慣性進行
- 時代:宋代
- 操作:間歇進行
- 特點:效率較低
紡車的變遷,紡車分類和簡介,
紡車的變遷
紡輪的加捻紡紗操作是間歇進行的,首先用紡輪的迴轉慣性進行加捻,然後將捻好的紗線纏繞到另一根軸桿上。這種操作方式一來效率較低,二來由於紡輪的轉動速度難以控制,紡出的紗線往往捻合程度不同。為了解決以上問題,中國古人發明了紡車。山東臨沂漢墓出土的帛畫上已出現了手搖紡車的形象,這表明至遲漢代,紡車已非常普及。
最初的紡車是手搖式的,主要由一個大轉輪和一個小圓錠構成。通常,轉輪直徑是錠子直徑的數十倍,兩者以繩索或皮帶相連。搖柄位於大轉輪中心,轉動搖柄時,大轉輪即開始轉動。由於轉輪和錠子直徑相差數十倍,轉輪轉動一周,錠子就會轉動數十圈。這裡的錠子就相當於古代的紡輪,在其軸向一端固定若干條纖維,隨著錠子轉動,就可以自動加捻。由於錠子的轉動圈數由大輪的轉動角度決定,因此加捻的圈數也可以由操作者精確控制。此外,加捻完成後,只要將紗線取下貼在錠子側面。隨著大輪轉動,紗線也會隨錠子轉動而自動纏繞到錠筒上。這樣就實現了加捻和纏繞的連續操作。
最初的紡車只能一手搖一手紡,一人通常只能操作一個錠子。後來人們發明了腳踏式紡車,用腳踏取代手搖,雙手都解放出來,一個人也就可以同時操作多個錠子。元代時,人們還改進了紡車的驅動方式,用水能取代人力。同時,採用退繞加捻法,實現了邊加捻邊纏繞的全自動操作,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紡車分類和簡介
即傳世的宋王居正“紡車圖”中的車,也是手搖的。但在左下部沒有安置紗錠的設備。另在車輪的頂部,安裝機頭,插置兩枚紗錠(實際也可以插三枚)。車輪為順時針旋轉,需兩人操作。
可以正背兩面兼用,紗錠面向搖輪者,紡Z拈;背向搖輪者,紡S拈。
基本上和兩繀紡車相同。有三或五枚紗錠,由麻繩同時帶動。車輪為逆時針旋轉,專紡S拈。近代還能看到實物。這種紡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工具。我國在五代前已使用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直到他寫書的那個時期,歐洲還只用一個錠的紡車,找不到兩個錠的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