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北宋始建,歷代盜掘,明清修葺,近現代,陵寢布局,主要陵墓,帝王陵,陪葬墓,附屬建築,文物遺存,綜述,石刻,保護措施,意義價值,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門票信息,
歷史沿革
北宋始建
乾德元年(963年),趙匡胤命“司天監(掌天文、曆法、祥瑞、兆候的機關)趙修己、內客省使王仁贍等改卜安陵(即永安陵)於西京(洛陽)鞏縣之鄧封鄉(今鞏義市西村鎮常封村)”,將埋葬在東京(開封)東南的父母的遺骨遷葬到鞏縣西南。從乾德元年(963年)開始營建宋陵,前後經營達160餘年。
歷代盜掘
北宋末年,金在中原扶植的“大齊”皇帝
劉豫曾對宋陵進行大規模盜掘。
金朝占據中原後,宋陵建築徹底毀壞,珍寶被盜掘一空。
明清修葺
近現代
民國七年(1918年),日本人曾來宋陵考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者對宋陵進行了多次考查。
1961年,發掘的
魏王夫婦合葬墓,由主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組成。
1984年,考古隊發掘了永熙陵北的李後陵。
陵寢布局
按照自然環境和北宋皇帝的埋葬順序,宋陵分為西村陵區、蔡莊陵區、孝交陵區、八陵陵區。
西村陵區在鞏義西南部,在西村鎮常封村以西,又稱“龍窪”,有宣祖
趙弘殷的永安陵,宋太祖
趙匡胤的永昌陵,宋太宗
趙光義的永熙陵,祔葬九座后妃陵,陪葬子孫墓141人。
蔡莊陵區位於芝田鎮蔡莊北嶺上,緊鄰310國道,宋時稱“臥龍崗”,有宋真宗
趙恆的永定陵,祔葬三個皇后,陪葬大臣墓有:
高懷德、
蔡齊、
寇準、
包拯。
孝義陵區即鞏義市區內,有宋仁宗
趙禎的永昭陵、宋英宗
趙曙的永厚陵,祔葬兩個皇后和五個公主陵,陪葬大臣墓有:
趙普、
楊延昭、
狄青等。
八陵陵區在芝田鎮八陵村南,建有宋神宗
趙頊的永裕陵、宋哲宗
趙煦的永泰陵,祔葬八個皇后陵和四個公主陵。前後經營達160餘年之久。北宋的諸帝、後陵中,8座皇帝陵保存完好,皇后陵主要分布在西村、蔡莊、孝義、八陵4個陵區,占地30餘平方千米。
宋陵的諸帝陵園建制統一,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分別由上宮、宮城、地宮、下宮4部分組成,圍繞陵園建築有寺院、廟宇和行宮等。
主要陵墓
帝王陵
永安陵是宋陵的首陵,位於鞏義市西村鎮常封村西500米處,南北長520米,東西寬230米,陵園四面均有神門角闕,墓冢呈覆斗狀。冢前石刻4件,形體較小。陵是趙弘殷與昭憲杜太后的合葬墓,又稱“指揮墳”。祔葬四位皇后及陪葬子孫121墳。
永昌陵是北宋帝王陵區第二座皇陵,也是實際的首陵。位於鞏義市南15公里西村鎮北的龍窪,陵園南高北低,南北長546米,東西寬230米,陵台呈覆斗型。陵台現存石刻47件。陵園石像為宋代早期石刻的代表。陵西北祔葬有太祖孝章宋皇后、真宗章懷潘皇后保泰陵。
永熙陵是宋太宗趙光義之墓,位於鞏義市南7.5千米西村鎮滹沱河村東北。陵園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450米,史載“皇堂深百尺,方廣八十尺,靈台方二百五十尺,置衛士五百人於陵。”(宋代一尺約合30厘米)永熙陵存在石刻62件。陵西北祔葬有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太宗明德李皇后陵及真宗章穆郭皇后陵。永熙陵石刻造像體型高大,內容豐富。
永定陵是宋真宗趙恆之墓,位於鞏義市南10千米芝田鎮蔡莊村北, 310國道從陵區南端通過。陵區地勢高亢,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20米,上宮、神門及四角闕台遺址保存完好。存在石雕60件,祔葬有真宗章懿李後陵、真宗章獻明肅劉後陵。
永昭陵是宋仁宗趙禎之墓,位於鞏義市內新華路與建設路之間,陵區南高北低,南北長980米,東西寬260米,神台三層。永昭陵鵲台、乳台、四神門、四角闕樓、陵台全部按照原建築基址大小,重新復原,對外開放。永昭陵西北祔葬慈聖光獻曹皇后陵。
永厚陵是宋英宗趙曙之墓,位於鞏義市區西部,孝義、杜甫街道辦里溝、外溝、二十里村耕地內,東距永昭陵500米,這是北宋皇陵中二陵相距最近的陵區。陵區南北長750米,東西寬300米,建築遺蹟地面皆存。地面存在石刻雕像56件,雕像整體普遍瘦小。祔葬有宣仁聖烈高皇后陵。
永裕陵是宋神宗趙頊陵墓,呈“覆斗形”,底邊略為正方,每邊60米左右,高約18米,原有上下兩層台階,底層原用磚石圍砌,上層密植松柏長綠植株,現無存。永裕陵前石雕像存有17件。章懷潘後保泰陵附葬在這一陵區的陵墓,還有神宗向皇后(欽聖皇后,死時56歲,其陵在裕陵西北)、朱皇后陵(哲宗生母、死時51歲)、陳皇后陵(徽宗生母,死時年32歲)和徽宗王皇后陵(欽宗生母,死時25歲,其陵在裕陵的東北)。
永泰陵是宋哲宗趙煦之墓,位於鞏義市芝田鎮八陵村西南一里許,其東南500米為宋神宗永裕陵。陵園南北長740米,東西寬330米,由上宮、下宮和昭懷劉皇后陵組成。上宮宮城位於乳台北約134米處,邊長約為240米。陵園北有一段神牆,高4-5米。陵台底部南北長60米,東西寬57米,高17米。地面現存石刻雕像56件,武士雕像威猛高大。
欽宗死後一年,金朝將他葬於鞏義、洛陽之間,後來才將他的墳墓遷到位於河南鞏義的北宋帝陵區,其陵稱為永獻陵。
陪葬墓
魏王趙廷美墓。墓門為青磚券砌仿木構建築。甬道兩側各有一耳室。墓室為穹頂,平面為圓形,直徑6.54米,自底至頂高6.48米。墓內地面用石板平鋪。墓葬早期被盜,出土墓誌兩合,隨葬遺物有薄胎白釉瓷碗片等。
章懷潘後陵,太祖永昌陵附葬墓。章懷潘後為忠武節度史潘美第八女,宋真宗趙恆為韓王時,宋太宗趙光義為子聘為兒媳,封莒國夫人。端拱二年(989年)五月薨,享年22歲。真宗即位後,追冊為章懷潘皇后,祔葬於永昌陵之側,陵名“保泰”。宋制皇后祔葬不立陵名,潘後是唯一例外。皇后的建制、陵前的石雕規模明顯小於皇帝陵。
李後陵,太宗永熙陵附葬墓。李皇后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薨,享年34歲,真宗即位後追尊為皇太后,
鹹平三年(1000年)四月,祔葬於永熙陵西北,陵前有石刻27雕像件。1981年秋,由於當地連降暴雨,該陵陵台南部塌陷,將墓室頂部暴露於外。1984年10月開始歷時十個月,河南文物研究所對該陵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出土了大量文物,如玉冊、瓷器、銅鐵器等181件。
寇準墓位於鞏義芝田鎮寇家灣村東西大道旁,原墓冢高三米,已經夷為平地。墓座北朝南,墓前石碑正中題額為“旌忠”,上書“宋寇萊公墓”。歷代從開封乘船去洛陽及騎馬路過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尊崇。陵址與包拯墓南北相應。
包拯墓位於鞏義芝田鎮後泉溝村村東嶺上,距宋真宗永陵約1千米墓前現存清代乾隆年間石碑一塊,碑高近3米。碑額正中篆書“大清碑記”,碑身正中楷書“宋丞相孝肅包拯墓”。東側存在一望柱,高約3.5米,一石羊呈昂首靜臥狀,一石虎呈昂首蹲姿。
光獻曹後陵,仁宗永昭陵附葬墓。曹皇后:樞密使周武惠王曹彬孫女。1080年冬薨,享年64歲,祔葬於永昭陵西北約20米處,因受地形限制,將曹後陵規模進行了縮小,這是其它皇后陵所沒有的。整個陵園建築遺址、石刻保存完整,是帝後陵距離帝陵最近的一個。
宣仁高后陵,英宗永厚陵附葬墓。高皇后,神宗生母。1093年九月因病薨於崇慶殿,享年62歲,祔葬於永厚陵。
欽聖向後陵,神宗永裕陵附葬墓。向皇后,故宰相向敏中的曾孫女。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正月薨,享年56歲,謚欽聖憲肅皇太后,祔葬於永裕陵西北。其葬制同慈聖光獻曹皇后一樣,皇堂下深69尺,面方25尺。
附屬建築
帝陵上宮是各陵區中最主要的部分,位於陵區的南部,它以崇高的陵台為核心,面積在5公頃左右。陵台就是墓冢,位於宮城的中部,陵台分三層呈覆斗梯形,下層每邊長260尺,逐級上收,每層土台上種植翠柏。陵台下稱地宮,是埋葬皇帝屍骨的地方。地宮規模甚為宏大,一般深達30米,由青磚砌成,仿照地面
宮殿建築結構,牆壁上還繪有大型彩色壁畫。
後陵上宮建制大體上與帝陵相同,只是規模縮小。後陵西北即為下宮,是供奉帝後遺容、遺物和守陵、祭祀的場所。主要建築有正殿、影殿、齋殿、浣濯院、神廚、陵使廨舍、宮人住所、庫房等。
圍繞上宮和下宮,築有十多米高的神牆,稱宮城。宮城一般占地一百多畝,四面開有神門,神門外各有石獅一對,防禦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圍牆四面設有神門及角樓。南神門外設有獻殿,作為朝陵的祭奠之所。獻殿旁還有一些附屬小建築。在陵域之內禁止采樵放牧,並有專人看守。在各座陵域之外還有一些自為塋域的親王墳、供帝王謁拜山陵時下榻的行宮、為死者祈福的禪院、看守人住宅等。
在上宮以南,沿陵台和獻殿的中軸線向南延伸,排列著門闕、儀仗,形成一條神道,其長約300米。神道是通往宮城的通道,神道兩側是對稱排列的石刻造像,自南向北,有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瑞、馬與控馬官、虎、羊、客使、武將、文臣、鎮陵將軍和宮人等。各陵石雕內容和數量基本相同,一般為58件,但體積和雕刻技法則迥然不同。整個陵園,包括后妃陵墓在內,統稱“兆域”,兆域內廣種松柏和枳橘。宋陵神道上的
石象生保存較完整,從中可以看到宋代石刻風格前後期的變化。早期造型質樸,雕鑿技巧較為粗獷;中期轉向寫實,刻劃真實;晚期朝著生動活潑方向邁進,技巧較前嫻熟,刻劃人物、動物均更為細膩。
宋陵各陵的地宮均未發掘,僅宋太宗之妃李後陵因被盜而打開。該地宮由墓道、甬道、陵台下的墓室組成,總長約50米。墓室平面近圓形,直徑7.95米,穹頂中心距地面12.26米,用磚砌成,壁面砌出十根倚柱,柱間牆面有的雕出門窗輪廓,有的雕出桌椅、梳妝檯之類的家具。
墓頂上有宮殿、樓閣、白雲星辰等彩繪。墓室下部有棺床,成“冂”形。這些反映了唐末及宋代室內床榻形式及家具特點。
宋陵各類人物造型較粗壯,帶有晚唐遺風。中期約當11世紀前半葉,包括永昭、永厚二陵。人物造像由粗壯逐漸變為修長,文臣靜雅,武臣也有“儒將”風度。晚期約當11世紀後半葉至12世紀初,包括永裕、永泰二陵。瑞獸圖案失去了活潑神情,腹部兩側增飾雲朵及水波紋,著意渲染其神秘色彩。人物皆作修長體態,文氣十足,而威風日稀。
其他石刻也多有可點之處,宮人雙肩削瘦,束髮簪珥,有女性的特徵;內侍體態微胖,手執體現其身分的球仗和拂塵;武士身軀高大,或拄劍肅立,或手執斧鉞;文臣執笏在前,武臣拄劍在後,反映了北宋抑武揚文的官制序班。華表(望柱)為方基蓮花座,六棱或八稜柱身,柱頂為合瓣蓮花。帝陵柱身為纏枝牡丹雲龍紋,後陵柱身為翔鳳紋。
文物遺存
綜述
宋陵範圍內收集了一批墓誌和碑記,其中包括親王、公主和其他宗室子孫,如楊國公主墓誌、益王墓誌、燕王墓誌以及
燕國公主追封記、
鄧國公主追封記等。此外,還發現許多綠釉琉璃瓦和瓦當,說明宋陵建築已使用琉璃構件。
石刻
宋陵神道兩旁石刻一般有23對,由南向北為望柱1對、 馴象人1對、 瑞禽1對、 角端1對、 仗馬1對、控馬官4對、虎2對、羊2對、客使3對、武將2對、文臣2對、門獅1對、武士1對。上宮四周其他神門外亦有門獅1對,門內有宮人 1 對。一些下宮的門外亦有門獅1對。後陵的石刻數量較少。宋陵石刻擺脫了傳統的神秘色彩,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
永定、永裕、永泰三陵的石象身披錦繡,背置蓮花座。馴象人長髮捲曲及肩,以帶束髮,額飾寶珠,臂有鍘,腕有鐲,戴大耳環,其異國裝束暗示了象所從來之國度。諸陵番使,手捧寶瓶,珊瑚、蓮花盤、犀角、玉函等方物。
保護措施
1956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保護古蹟名單的通知》,其中包括宋陵。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又公布宋陵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68年,在各陵園附近的村子建立文物保護小組。
“文革”期間,紅衛兵屢次要破“四舊”,摧毀宋陵,因多方人士的保護,使宋陵在“文革”期間始終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破壞。
1979年以後,國家多次撥款,對各陵墓的石刻進行扶正、粘結和維修,並樹立文物保護標誌,劃定保護範圍,一些重點範圍內的土地由國家徵購,設立管理機構和專職管理幹部。
1982年,宋陵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經
國家文物局批准,位於鞏義市區的永昭陵按原樣恢復了地面建築。
2009年,“宋陵大遺址保護項目”增列為鞏義市重點工程。
2013年2月開始,鞏義市投資1000多萬元對永熙陵、永厚陵等7座宋陵管理房和永定陵304件零散石刻進行陳列展示及永昭陵後陵、永熙陵、永定陵綠化工程。同時對永昭陵後陵、永定陵和永熙陵開展鋪裝工程。
2021年10月12日,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時期大遺址。
2022年11月,入選河南省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2022年12月16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宋陵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意義價值
宋陵陵區內石刻很多,總數約在千件以上。根據各類石刻的形態和裝飾的變化,可將宋陵石刻分作前夕中、後三期。前期約當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包括永安、永昌、永熙、永定四陵。宋陵石刻擺脫了傳統的神秘色彩,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人物造像中的馴象人和番使,以面貌和服飾特徵表現人物不同的民族和身份。
宋陵因早年已遭盜掘,出土少量隨葬品,其中的玉謚冊、哀冊及精美的越窯秘色瓷器,定窯細瓷器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宋陵位於鄭州市鞏義市嵩山北麓與洛河間的丘陵和平地。
交通信息
到永昭陵(宋陵公園):鞏義市內乘坐公交1路、8路、旅遊專線到公園西門(市賓館)站下,2路、7路、9路到公園北門(宋陵大廈)站下,3路、6路、鄭西高鐵專線到公園南門(陽光醫院)站下,11路到公園東門(武警醫院)站下可到。
西村陵區:在鞏義汽車站坐鞏義到西村方向的中巴,在陵凹下車。
蔡莊陵區:在鞏義汽車站坐鞏義到西村方向的中巴,中途路過。
八陵陵區:在鞏義汽車站坐鞏義開往芝田鎮的2路公交,到站後轉坐開往“八陵村”的小巴,到站後往西南方向走出村即到。
門票信息
永昭陵免費開放;永定陵門票為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