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縣以其獨特的氣候環境,孕育出富含硒元素的優質稻米,用安龍本地稻米為主料生產的“安龍剪粉”,以其粉皮透明、柔軟、筋絲好、口感極佳特點,享譽海內外。“安龍剪粉”以其清談、素雅、簡約而不張揚的性格,逐漸為安龍普通百姓所接受,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日常食物
如今的中國,已經由“吃飽”步入了“吃好”,追求健康的飲食,崇尚綠色與清淡。“安龍剪粉”正是以清淡、綠色、簡約為本質,體現了安龍人民不僅“敢吃”,而且“會吃”,也集中體現了安龍人民質樸、尚文的優良品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龍剪粉
- 外文名:Dragon shear powder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安龍歷史悠久,早在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安龍境內即有人類的活動,並創造了古老的文明,並較早地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據史籍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今縣境屬古夜郎國,西漢改隸於牂牁郡。王莽篡位之後,改為同亭郡。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劉秀派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岑彭大將,南征荊襄、巴蜀地區。岑彭被刺身亡後,其子侄與部將繼續奉命率部南征。這一年夏天,其先鋒部隊到達了牂牁江(今南盤江)北岸,湍急的牂牁江攔住了南征部隊的去路。此時,部隊兵弁也一時無法適應南盤江畔濕熱的氣候,戰鬥力明顯下降。但,這時又接到了光武帝限期過江旨令,逾期將格殺勿論。面對滔滔牂牁江,炎炎夏日的焦燥里,其先鋒將官一籌莫展、寢食不安。
這一日,他向駐地周圍的四鄉八寨下達進獻開胃美食的命令,要求當地土民必須進獻一道美食,讓他清爽開胃,否則就要將駐地周圍的土民全部殺死。面對無理的將軍,為了挽救四鄉八寨鄉民的生命,一位年輕的後生,自告奮勇將家中僅有稻米,打磨成漿,上籠蒸製成薄薄的粉皮,裹以剛剛烤熟的新鮮野豬肉並配以佐料,製成筒狀進獻給這位先鋒官。先鋒官嘗了這一筒狀食物,當即覺得清涼爽胃,美味可口,一解多日來的煩悶和焦燥,連聲稱讚好吃,對進獻美食的勇敢後生給予豐厚的獎賞。於是,他命令將軍營里的稻米全部打磨成漿,蒸製成薄薄的粉皮,配以佐料分發全軍將士食用,全軍將士也由此消解了炎炎夏日裡的煩悶和焦燥,戰鬥力明顯增強。當天夜裡,這位先鋒官在當地民眾的支持下,伐竹為筏,以一位熟悉牂牁江水情的土民帶領下,順利渡過牂牁江,成功攻取了牂牁江兩岸的全部郡縣。後來,朝廷下令這支部隊長期駐紮牂牁江流域。這一用米漿蒸製而成的清爽食物,也同時在牂牁江北岸流傳開來。時隔兩千年後的今天,在安龍民間仍然將岑彭作為英雄進行祭祀。
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南明永曆朝廷由廣西播遷安龍。永曆皇帝朱由榔面對大明疆土的山河破碎,而對孫可望的蠻橫挾制,鬱悶和焦愁時時纏繞著他的心靈。特別是召李定國入衛安龍失敗,吳貞毓等十八位殘酷殺害後,永曆皇帝朱由榔更是感覺中興無望,整日裡悶悶不樂,茶飯不思。永曆朝廷的御廚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四處尋找美食以進貢皇帝。這一日,有兩位訪覓美食的御廚,在一鄉民家中無意吃到了這一清涼的美食。興奮地連連稱讚“好吃”,急忙將這一吃食帶進永曆皇宮。進到文華殿,他倆還來不及跑進廚房找來菜刀,即以身邊的剪刀將這薄薄的粉皮剪下成條狀,並配以佐料進獻朱由榔品嘗。朱由榔品嘗後,倍感精神氣爽,高呼:“美哉!妙也。”問曰:“此為何物?”兩位御房一時語塞,剛剛一時心急,竟忘記問此為何物。一位御廚看著手中的剪刀,靈機一動曰:“剪粉也。”後來,這一剪粉美食就成為永曆皇帝朱由榔的“御膳”。在那左右交困的日子裡,這一道清涼美食也消解了永曆皇帝朱由榔心中的些許鬱悶。
清朝政府統一全國後,逐漸加強了對貴州西南地區的統治,逐步實施“改土歸流”政策,相繼在安龍設立南籠廳、南籠府、興義府,並設立軍事機構安籠鎮、安義鎮,安龍由此成為貴州西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晚清重臣張之洞的父親張鍈因政績卓著,由古州同知升任興義府(治今安龍縣)知府。張鍈擔任興義府知府之後,加強教育文化和農業建設,“題詩勵士,把酒勸農,四境安恬,五穀垂穎者,則太守之真樂也”(張之洞《半山亭記》),興義府經濟文化建設得到長足發展。時年4歲的張之洞,也隨父來到興義府學習、生活。少年張之洞十分勤奮好學,常常廢寢忘食。這一日,張府家廚見這位小少爺又在書桌前苦思冥想,悶悶不樂,先前送過來的飯菜早已涼透。原來,張鍈主持修建的明十八先生祠即將竣工,張鍈要這位小少爺代他撰寫一篇《十八先生祠堂記》。面對父親交代的任務,張之洞正在全力構思這篇文章,如何評價明十八先生,如何啟承轉合,等等。看著小少爺苦思冥想樣子,這位家廚看以眼裡,疼在心裡。他悄悄地退出書房來到府衙隔壁的宋紳家中,此時宋紳家中正在製作涼剪粉。於是,這位家廚急忙做了一份涼剪粉送到張之洞書桌前。張之洞眼前一亮,迅速吃完了這一碗清涼爽口的涼剪粉,頓覺才思泉涌,一氣哈成,洋洋灑灑,寫盡了明十八先生的貞操勵節、苦志深心,也寫盡了明十八先生的無奈。這一年,張之洞12歲。這一年,張之洞在父親的幫助下,在貴陽孔天成刻字鋪印製出版他的第一部專著《天香閣十二齡課草》,收錄其寫作的各類詩文60餘篇,由此奠定了張之洞貴州第一神童的地位。後來,張之洞走出貴州大山,以貴州大山精神的堅韌與挺拔,辦實業、興洋務,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復興,嘔心瀝血,成為晚清中興名臣,這一切都與其青少年時期的生活與學習是分不開的,與安龍這片神奇土地密不可分。
安龍縣以其獨特的氣候環境,孕育出富含硒元素的優質稻米,用安龍本地稻米為主料生產的“安龍剪粉”,以其粉皮透明、柔軟、筋絲好、口感極佳特點,享譽海內外。“安龍剪粉”以其清談、素雅、簡約而不張揚的性格,逐漸為安龍普通百姓所接受,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日常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