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市“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

《安陽市“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是安陽市人民政府2012年1月13日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陽市“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
  • 性質:規劃
  • 地點:安陽市
  • 參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
安陽市“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事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進一步推進我市防震減災事業的科學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把我市建設成為豫北區域性中心強市的戰略目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國發〔2010〕18號)、《河南省“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和《安陽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制定本規劃。
一、我市防震減災工作現狀
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市在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防震減災能力不斷增強。
——監測預報能力不斷提升。已建成由2個專業地震觀測台、3個強震台、7個微觀監測點、117個巨觀測報點(哨)組成的地震監測網路體系。建立了地震信息中心,實現了網上報數。
——抗震設防基礎得到強化。開展了安陽市城區活斷層探測和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為城鄉建設、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提供了可靠依據。2004年以來,對120餘項重大建設工程開展了地震安全性評價,確保建設工程達到抗震設防要求。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進一步推進,建立了14個農居工程示範村,培訓農村建築工匠近萬人。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推進,維修加固和拆除重建的工作正在開展。
——應急救援體系初步建成。建成了防震減災指揮技術中心,基本確立了利用現代網路技術,集地震監測、預報、應急於一體的技術系統框架。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編制了本級地震應急預案。成立了安陽市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組建了21支地震救援志願者隊伍。
——科普宣傳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創建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1個,省級1個。創建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12所,市級20所。連續多年在市委黨校開展對黨員領導幹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教育培訓。
但是,面對日趨複雜的震情形勢和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市情,我市的防震減災基礎和能力與人民民眾對地震安全提出的新要求相比還存在諸多差距,主要體現在:一是防震減災工作管理體制和投入機制尚不健全,責任落實和監督考核機制有待完善;二是地震監測台網密度偏低,地震監測能力不足,群測群防網路亟需健全;三是城鄉建設和基礎設施抗震設防能力不足,農村民居抗震設防工作有待加強;四是應急救援體系尚不完備,緊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五是防震減災知識宣傳還不夠深入,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有待增強。
二、規劃的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和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民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根本宗旨,堅持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深層次推進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寬領域拓展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高水平提升防震減災基礎能力。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民眾,全面提高防震減災綜合能力,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早日把我市建設成為豫北區域性中心強市創造良好條件。
(二)奮鬥目標
我市2015年防震減災工作的奮鬥目標為:全市城鄉建築、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能抗禦相當於當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明顯提升。
——地震監測台網密度增加,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0級;初步建成全市地震烈度速報台網,20分鐘內完成地震烈度速報;地震預測預報能力不斷提高,對防震減災貢獻率進一步提升。
——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設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擴建重大建設工程全部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完成中國小校舍的維修加固和拆除重建工作。提高農民抗震意識,健全技術服務網路,引導農民建房時採取科學的抗震措施。
——建立比較完善的抗震救援隊伍體系,破壞性地震發生後,2小時內救援隊伍能趕赴災區開展救援,24小時內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社會公眾基本掌握防震減災知識和應急避險技能。
(三)發展戰略
重在持續謀發展。堅持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密切協作、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的防震減災工作機制;堅持始終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作為衡量工作的唯一標準;堅持“重點推進監測預報體系、全面推進震害預防體系、有效推進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工作方針;堅持“統一規劃、分項投資、相互支持、資源共享”的工作原則。
重在提升促轉變。進一步提高減災意識,轉變工作理念。進一步提升社會管理能力,轉變工作方式。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拓展公共服務渠道。進一步提升基礎能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
重在統籌增合力。努力實現“突出重點、全面防禦,健全體系、強化管理,社會參與、共同抵禦”,做到防震減災各項工作統籌推進。統籌監測預報、震災預防、應急救援三大體系協調發展。統籌防震減災總體布局,最佳化資源配置,確保三大體系相互促進、相互支持、協調發展。
重在為民求實效。堅持減災為了人民、減災依靠人民、減災成果由人民共享。緊緊圍繞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這一根本宗旨,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三、“十二五”期間防震減災主要任務
(一)深層次強化防震減災社會管理
1加強防震減災法制建設,健全法制保障體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河南省實施<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辦法》(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20號)等法律、法規,修訂《關於將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的通知》,修訂《安陽市地震應急預案》,加快我市防震減災法制化進程。爭取各級人大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形式多樣的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執法檢查。嚴格遵守行政處罰裁量權的有關規定,加強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2構建防震減災規劃體系,發揮引領約束作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逐步建立完善我市防震減災規劃體系。統籌各項資源,明確各級、各類防震減災工作的重點和要求,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引領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加強規劃的實施監管,推行規劃中期評估,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3建立防震減災能力評價指標,落實政府目標責任。推進防震減災能力評價指標試點工作。向全社會公開重點監視防禦區,明確該區各級政府的責任目標,按照要求開展能力評價,納入政府年度考核,促進重點監視防禦區率先實現我市2015年防震減災奮鬥目標。
4加強地震監測預報管理,提升服務綜合減災的能力。根據全省地震監測台網規劃,認真搞好我市台網建設。加強對市縣地震監測台網、專用地震監測台網和社會地震監測台站(點)的技術指導與管理服務,實現各級監測系統的整體效能。加強與各級規劃、建設、國土等部門的協調溝通,建立健全地震監測台網和觀測環境保護公告備案制度,依法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的保護,確保地震監測台網安全,監測資料準確連續。加強地震預測意見管理,嚴格規範地震預測預報行為。
5強化行政監管職能,加強抗震設防管理。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抗震設防行政監管機制和監督檢查制度,將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工作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式和“聯審聯批”程式。加強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進一步規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強化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單位和從業人員的監督管理,實行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質量終身負責制。加強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和竣工驗收等環節的抗震設防質量監管。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農民自建房抗震設防的指導管理。
6健全應急聯動機制,提高應急預案實戰針對性。加強各級政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及其辦公室建設,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專家諮詢機制,建設指揮平台,並推進街道辦事處、企業和學校等設立地震應急管理責任人。完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健全備案、督查和評估制度,開展應急演練。交通、電力及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以及易發生次生災害的重大工程要根據應急保障、人員疏散和災害防範等特點進一步強化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二)寬領域拓展防震減災公共服務
1注重新聞宣傳主導,實現政務信息公開。強化輿論引導,加強與宣傳、教育部門,新聞媒體及社會團體的協作,推進協作機制的建立,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建立健全新聞宣傳工作制度,推進“新聞發言人、職能部門負責人與專家”三位一體的新聞發言人團隊建設,建立快速回響、密切協調和分級處置的地震突發事件新聞工作機制。加強電子政務和政府信息公開能力建設,整合現有網路資源,建立電子政務和政府信息公開技術支撐平台,做到政務工作迅速、高效、有力,為社會公眾提供迅捷的信息服務,為防震減災提供堅實的政務保障。
2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增強社會減災意識。切實加強優秀科普作品創作,為社會提供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防震減災科普精品;推進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範學校建設,全方位滿足社會對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需求。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合作,制定積極有效的科普宣傳政策。把握好“防災減災日”、“全國科普日”等重要時機,組織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地震簡訊息發布平台和12322服務熱線,設立地震部門開放日等方式積極進行科普宣傳。廣泛培育社會救援力量,特別是駐安部隊和大專院校學生積極參與地震救援培訓,使之成為地震救援的中堅力量。
3挖掘地震科技潛力,豐富公共服務產品。建立和完善地震科技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拓展現有地震科技產品的服務範圍。為政府決策服務,提供地震速報、烈度速報、災害損失快速評估信息。為社會公眾服務,公布地震的震情和災情信息,讓社會和公眾知曉所在地區的地震危險程度。根據社會發展需求量身訂做新的地震科技服務產品,為公共安全、資源環境、土地利用、工程選址以及城鄉規劃等提供科學客觀的依據。
4規範災害損失評估,提高時效性準確度。建立跨部門的地震災害損失調查評估機制,實行評估結果統一上報制度。建立覆蓋全市、快捷有效的地震災情信息系統。震後快速評估地震災害,並通過遙感技術、公安、交通和人防實時監控、烈度速報等系統,快速獲取地震災害信息,為應急指揮決策服務。採用動態評估工作機制,分時段提供評估結果,為抗震救災服務。
(三)全面提升防震減災基礎能力
1重視地震監測基礎,強化預測預報研究。加強地震預測預報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技術研究,積極參與豫北地區地質構造精細研究和地震預報短臨指標研究,逐步建立適合我市實際的地震預測預報模型。充分發揮群測群防在地震短臨預報中的作用,堅持專業隊伍和群測群防相結合,力爭實現有減災實效的地震預報。
2強化震災預防基礎,增強綜合抗禦能力。按照“地下清楚”的要求,繼續開展並完成我市城市活斷層探測工作;積極推動安陽縣、林州市開展城市地震小區劃和震害預測工作;完善城市工程地震安全基礎信息,建立震害防禦基礎資料庫及相應技術支撐系統。按照“地上結實”的要求,開展城市建(構)築物,特別是人員密集場所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建設工程、生命線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鑑定和加固改造。深入推進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嚴格按照高於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真正把學校建成抗震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場所。積極推進地震安全農居工程工作,在全市各縣(市)建設農村地震安全服務站和抗震農居示範房。
3做好應急救援日常準備,提升應對處置水平。完善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災情速報系統和應急基礎資料庫系統建設,為地震應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完善各級人民政府地震災情速報網路,增強交通、電力、通信等公共設施的應急保障和搶險保通能力。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鼓勵支持縣城建設應急避難場所。結合國家綜合應急救援理念,按照上下貫通、左右協調、前後銜接的原則,建立健全以地震災害專業救援隊伍為中堅、各有關行業救援隊為骨幹、志願者隊伍為補充的三位一體的地震緊急救援隊伍體系。
四、重點項目
我市位於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是豫北重鎮,亦是我省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和城鎮化發展的重點。隨著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市防禦地震災害的任務也日趨繁重。切實加強我市的地震安全工作,在城鎮化發展初期就作好規劃和部署,是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期間需要實施的重點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
(一)地震監測台網建設
根據“統一規劃、分級投資、資源共享”的原則,按照河南省地震監測台網規劃,在我市現有地震監測網路的基礎上,加密建設測震台、烈度速報台、應力應變、地磁等綜合觀測系統,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0級,10分鐘內完成地震速報,震中定位精度5—10KM。全市20分鐘內完成地震烈度速報,為地震預警、地震緊急處置以及地震應急救援和災後重建服務。
(二)城市地震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
繼續開展城市地震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積極爭取河南省配套資金,探明城市市區及其附近通過的斷層數量及其基本性質。建設城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對未來一個時段因地震可能造成的建(構)築物、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的破壞、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及其分布做出估計。提供一套科學可靠的地震安全基礎技術資料,為城市規劃、土地利用提供抗震設防技術保障。
(三)農村地震安全工程
按照“科學規劃,著眼長遠;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經濟實用,抗震安全”的實施原則繼續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對農村民居和農村公共房屋進行基礎資料的調查和收集,選擇1—2個示範區進行地震與地質環境調查,建立農村房屋基礎資料資料庫;建設農村地震安全服務站。為廣大農民建設安全房屋提供技術服務和指導,提高農民建設抗震安全民居的自覺性;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把村鎮房屋的建設納入抗震設防管理,使其按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範進行設計和施工,提高施工質量,增強村鎮新建房屋的抗震能力。
(四)宣傳教育服務系統建設
做好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創建工作。積極探索並採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廣大社區開展爭創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達到每個縣區至少有一處地震安全示範社區。繼續做好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創建工作。完善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有關管理辦法,達到每個縣區至少有一所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每個縣至少有高、初、國小示範學校各一所;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精品創作活動。動員社會力量,創作一批適合不同社會群體的,通俗易懂,形式多樣,民眾喜聞樂見的科普精品,利用公共傳媒,將創作的科普精品向社會公眾進行宣傳。
(五)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完善現有的安陽市防震減災指揮技術系統,建立現場應急視頻傳輸與分析會商系統,實現資源共享與應急聯動,不斷提高政府應急決策能力;建立健全應急救援工作體系,充實市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大力拓展各級各類地震志願者隊伍,加強業務培訓力度,不斷增強應急救援力量;按照“均衡布局、通達性好、操作性強、利於疏散、安全保障、平災結合”的原則,在現有應急避難場所的基礎上,建設符合國家標準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不斷完善應急救援渠道。
五、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政府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
防震減災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強化政府領導是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保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經濟綜合巨觀調控、建設、民政、衛生、公安以及其他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全面落實防震減災責任制,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考核體系,建立和完善目標管理責任制。
(二)完善防震減災管理體制
以推進防震減災管理工作,強化防震減災社會管理職能,提高防震減災能力,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各縣(市、區)地震工作管理機構實行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主要承擔本行政區域內防震減災工作行政管理職能。
(三)加大防震減災投入力度
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一致、穩定增長的防震減災財政投入機制。不斷加大對防震減災工作的投入力度,積極探索非公共財政的防震減災經費投入渠道。
(四)實施人才強業戰略
人才資源是防震減災事業的第一資源,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業戰略,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建立 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人才政策,重點培養和引進職業化的管理核心人才、高素質的業務基礎骨幹和高層次的科技領軍人物,為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五)推進地震科技創新
以防震減災任務需求為第一導向,統籌科技發展布局,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數據共享機制,構建科技創新和評價體系。促進科研與業務工作的有機結合,努力提升防震減災事業的科技貢獻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