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城隍廟

安陽城隍廟

安陽府城隍廟,又名威靈公廟、彰德府城隍廟,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位於安陽市文峰區鼓樓東街6號。城隍作為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安陽府城隍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773平方米,建築面積2792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陽城隍廟
  • 又名:威靈公廟/彰德府城隍廟
  • 位於:文峰區鼓樓東街6號
  • 屬於安陽市文峰區
  • 建造年代: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安陽城隍廟,一座城市的守護神,曾經繁華,經歷浩劫,失蹤的神像,地理位置,

安陽城隍廟

安陽古稱彰德府。
布局為四進院落、五座大殿。每院以大殿為主體,配有左右對稱的廊房或配房,後院東側有三座道房,前院有牌樓、照壁、判池,中軸線上為五座大殿。屋頂有硬山式、懸山式、歇山式,屋檐分單檐和重檐結構。布局結構嚴謹,建築材料均為木質結構,青磚牆面,方磚地面,草白玉檐石,琉璃瓦頂。為安陽市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宗教建築與禮制建築群。
彰德府城隍廟的建築,基本保持原貌,為研究中國古代傳統建築藝術和道教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年間的《彰德府志》記載“城隍廟在府治東北,始建於明洪武二年,景泰五年王銳增建。”乾隆52年繪製的圖上,城隍廟分為廟前和廟中兩個部分,廟前往南依次為三間琉璃瓦木結構的牌坊、月台和影壁,一溜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過廳、抱廈、正殿、寢宮。
相傳城隍出巡的日子每年有三次,分別是清明節、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這每逢城隍出巡時,老安陽城內萬人空巷,爭相觀看。城隍爺出巡,有大鑼開道,一路上鑼鼓齊鳴,浩浩蕩蕩的隊伍從廟中出來後穿過神路街,圍著護城河,出巡隊伍從北大門來到西大門,順西大街返回城隍廟。在返回的路上,臨街的老百姓都會點燃燈火,手持各色燈籠或高舉火把,迎接城隍。
安陽的城隍廟已經伴隨著老城走過了一代又一代,如今隨著安陽城市的大踏步發展,一座座現代建築拔地而起,而城隍廟依然保存著它的古樸守護者這座城市。每月的初一十五,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城隍廟門口熙熙嚷嚷的香客陸續而來。
安陽為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地靈人傑,具有極其豐富的中國民間風俗和民間藝術寶藏。重修後的府城隍廟闢為市民間藝術博物館,收藏展示了我市民間藝術家們創作的農民畫、書法、泥塑、根雕、剪紙、剪葉及今人已久違的轎子、執事、手工藝品等。在這裡,逢年過節還能經常看到民間藝術表演如秧歌、鑼鼓、說唱等。與古都安陽殷墟宗廟遺址的厚重大氣相比,城隍廟的建築制式和民俗展覽顯得饒有風味。原汁原味的鄉間藝術在這裡生動的展現,是來安陽旅遊和安陽市民閒時遊玩的推薦去處,交通方便,門票十分便宜,收穫喜出望外。
怎么去:沿安陽老城中軸線鐘樓向南直走過文峰南路進入老城南部,步行約十分鐘至第一個大十字路口東轉直走路盡頭即是。

一座城市的守護神

安陽電視台《檔案》節目《安陽老城》系列之城隍:一座城市的守護神

曾經繁華

解放初期,老農民一進城,先到城隍廟,新華門這來看看,有吃的有喝的,有住的,還有說書的,想吃好的還有飯館,門後賣布,裡面是城隍爺。後半部分就是文化大眾娛樂場所,民間藝人在此活動,轉花樓是個最大建築,很繁華,三、四十年代來了彰德府,你不到轉花樓看看,那就好像你到安徽沒到黃山一樣,等於說你沒來。

經歷浩劫

1966年,一場被稱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將這裡所有繁榮改變了。一群來勢洶洶的紅衛兵打破了這裡往日的平靜,他們高呼“破四舊,除封建”的口號,氣勢高漲,所有人的目標都集中在一座建築上,位於新華商場內的城隍廟,他們手裡拿著各種鐵質工具,摧毀一番後,憤然離去。

失蹤的神像

不速之客離開城隍廟後,居民紛紛趕來觀看,然而眼前的一幕讓大家愣住了,城隍爺的雕像不見了!這時種種猜測相繼而來,有人說燒了,可連一點燃燒過的痕跡也沒有,有人說砸了,可整個城隍廟附近連一粒碎片也沒有找到,難道這城隍能頃刻間顯靈,不翼而飛了嗎?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老城內的很多居民紛紛提議希望重新修建城隍廟,市政府聽到這一民意後,積極回響開始在原址重建城隍廟。可就這城隍廟建好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20年前消失的那個城隍爺又重新坐在了原來的位置上。
原來大殿城隍爺是木製的,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有個老鄉拿著藏起來,弄了一個夾牆保存起來。直到重建的時候,才貢獻出來。當時這位老鄉的智慧和勇氣為我們敬佩,如果不是他的機智和勇敢,我們又要在歷史中遺憾地失去一件珍貴的遺產。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