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安鄉地下流體測震台數字代碼為43021,局辦公地點位於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深柳鎮潺陵路26號縣政府辦公大樓—縣城的中心地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鄉地下流體測震台
- 數字代碼:43021
一、台站概況
湖南省安鄉地下流體測震台,,局辦公地點位於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深柳鎮潺陵路26號縣政府辦公大樓—縣城的中心地帶,交通方便,供電、供水均安全可靠,生活方便。該台主要觀測手段為深井靜水位觀測,觀測井位於台站南25km處的城關鎮護南巷14號,水、電、道路暢通,建有專用井房,觀測環境不受外界干擾。
1.自然地理、地震地質條件
湖南省安鄉縣位於洞庭盆地北部,北接華容隆起的黃山至虎山台地,南達沖天湖鞍部,西抵太陽山隆起,東至目平湖凸起,處在四周隆起帶控制的斷裂帶中,99%以上地表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沖積物覆蓋。地殼厚度推斷為33.8km,重力布格異常值-10~30mGal,是全省地殼最薄,重力高值區。台站處於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5℃。陽光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848.8小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208.2mm。氣壓值高,多年平均年氣壓11011.9hPa。
安鄉縣處在太陽山活動斷裂帶和南縣至漢壽活動斷裂帶的影響範圍之內,1631年安鄉縣西曾發生63/4級地震,震中烈度達Ⅷ度。自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至2016年的460年中,安鄉共有文字記載發生地震21次,建國以來,發生有感地震5次。安鄉有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構造背景,是湖南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之一。安鄉地震台構造圖見圖2。
2、發展的歷史沿革過程
安鄉是湖南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之一,也是湖南省開展地震監測工作最早的地區之一。1972年安鄉氣象站就開始地震測報工作,成立了測報組,安裝了第一個“土地電”。1973年4月3日安豐公社出口洲發生了一次2.6級有感地震,縣委會從農業局、氣象局、水文站抽調了三名科技幹部組成臨時地震辦公室,先後在8個公社建立“土地電”觀測點和18個巨觀觀測報點,進行土地電、地應力、磁偏角、地溫、水溫、動物與氣象等觀測。1976年3月16日安革字(76)07號檔案成立“安鄉縣革命委員會地震工作領導小組”,1976年唐山地震後於8月22日成立了安鄉縣防震抗震指揮部。1981年1月成立安鄉縣地震辦公室,1983年12月,縣編委通知將“安鄉縣地震辦公室”改名為“安鄉縣地震監測站”。1984年5月8日安編字(84)18號檔案批覆,根據省科委、省編委、省勞動人事廳湘科人字(84)006號,湘編(84)38號檔案精神,將縣地震檢測站改名為安鄉縣地震台。核定事業編3名,由縣科委管理,業務上歸省地震辦指導。1999年10月29日,安編髮(1999)4號檔案通知同意設立安鄉縣地震局,機構級別為副科級,與地震台實行“局台一體”,定編4人。2002年縣機構改革時,根據《縣委、縣政府機構設定的通知》(安通(2002)10號)和《關於印發(安鄉縣直黨政群機關機構改革方案實施意見)的通知》(安通(2002)7號)的精神,設定安鄉縣地震局(簡稱縣地震局)。為縣科技局管理的具有行政職能的副科級事業單位。定編4人。2015年,根據安編髮[2015]4號文,安鄉縣地震局屬縣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定編6人。
3.台站占地及建築規模
1978年5月安鄉地下流體測震台與氣象站分開,劃歸縣科委領導,寄居縣計量所,於1981年9月省、地、縣合力支持,投資3萬元,在縣城關鎮護城大隊十一隊征地一畝,修建了一棟兩層五間建築面積88㎡的辦公樓,作為地震觀測室、儀器室、辦公室,緊靠辦公樓東側建了一棟六間(四套)職工宿舍房(建築面積200㎡),並修了院牆和廁所,為地震監測工作創造了基本條件。與此同時,地質部第四普查勘探大隊1002鑽井隊在安鄉縣城關鎮長嶺洲大隊一生產隊菜地鑽鑿的一口深井,於1981年4月2日竣工,經省地震部門研究,決定利用該石油勘探井作為地震地下水井觀測井,並與鑽井隊協商,以1000元承購該井井口套管,並請鑽井隊用清水沖洗井壁泥層,在三段(300~330m,450~480m,500~580m)處用高壓水沖洗60分鐘,將井口表層水抽排出來,使冒出井口的水達到清水程度,在井管口上端焊接套管1.5m(因水頭高出地面1m)左右,征地0.1畝,建有專用井房,共投資0.5萬元,
安鄉地下流體測震台辦公樓和宿舍房經過了三次房屋改造,1987年加大廚房,將公共廁所拆除,每套宿舍加一間衛生間。1992年將房屋地面擱板加高0.6m,將整個屋頂同步升高0.6~1m。1997年對辦公樓一樓辦公室地面抬高,房內裝修,至1999年累計投資約10萬元。井房於1993年進行了重建,建築面積18㎡,並重建井口裝置、排水溝和觀測台,投資約0.8萬元。2000年4月,為改善地震局辦公條件和職工的住房條件,將安鄉地震台房屋和土地交由安鄉縣住宅建築公司進行房地產開發,除職工購買六套優惠商品房外,給地震局提供兩間門面房和東頭單元第一層二間共120㎡作為辦公室和觀測房。水、電、電話設施齊全,交通和生活都很方便。
二、地震台站觀測項目
1、 地下流體觀測簡述
安鄉地下流體測震台1981年建成以來,主要開展地下流體觀測,一是繼續利用安鄉冰廠和棉織廠的生產用水井,採用FD-105K測氡儀進行水氡觀測。於1988年5月因水井關閉而停測。二是利用石油勘測井(取名一井)進行地下水位觀測。該井處於(東經112°10′、北緯29°24′)洞庭湖斷陷中部次級的常德斷坳中,成井深度767.32m,直徑108mm鋼管下至深度150m,以下為裸眼結構,井孔揭露的地層為中生代白堊系粉砂質石英砂岩和新生代第三系沅江組一段泥沙層、灰質泥岩,觀測層為紅層,封閉條件,地下水屬多層層隙承壓水。安鄉井口設備見圖4。
1981年9月1日開始觀測水位。1984年以前用紅旗-1型自記水位儀進行自記觀測,用直尺校測水位,1984年2月採用SWG-1型水位跟蹤器與紅旗-1型自記水位儀配套觀測。1985年5月20日以來,一直用SW40-1型日記式水位計觀測,在換用SW401型水位計的同時將校測水位方式改為:水位低於井口地面時採用檢流計和跟蹤儀探頭特製的水位檢測儀,水位高於井口地面時,則直接從與井管連通的固定在刻度尺上的玻璃管讀取井孔水位埋深。該井氣壓效應明顯,於1986年10月1日配備了雨量器和雨量杯。輔助觀測項目為氣壓、降水、氣溫。
安鄉地下流體測震台井孔在1986年進行了清理驗收,因滲透性能欠佳列為“緩驗”,經請示省地震局和國家地下水動態觀測網驗收小組專家同意並制定井孔改造方案,於1987年10月至11月,進行了以抽水洗井為重點的井孔技術改造,即三次探孔(探至300m以下),兩次抽水洗井,井口裝置改造,1989年11月15日報請國家地震局驗收合格,列入全國地下水動態觀測網。專家組檢查驗收時,建議將“安一井”改名為“安鄉井”。
2014年9月,安鄉井作為“十五”項目進行數位化改造,為了下放水溫探頭需要對井孔進行清理並進行了井房改造,2015年1月28日安裝數位化改造設備,主要監測設備為中科光大公司提供,分別為ZKGD3000N型地下水數據監測系統以及ZKGD3000-M型氣象三要素觀測儀,水溫探頭下放深度182米,測項為中層水溫,代碼4312,水位、水壓探頭距井口10米,測項為靜水位,代碼4112以及輔助觀測項目為氣壓、降水、氣溫。
(1)觀測資料簡況
自1985年5月起採用SW40-1自記水位計觀測至2014年9月,每4天一張水位記錄圖,按圖紙編號順序,按年度裝訂成冊。
安鄉地下流體測震台水位、氣壓、降雨和氣溫各項觀測數據確認無誤後,立即填入記錄簿中,並計算出水位、氣壓日均值。以上自記水位記錄紙、日記氣壓自記紙和《地下水動態觀測記錄簿》為台站水位觀測原始資料,由專人負責保管,按年度存入資料檔案櫃。除報送省地震局進行資料評比的一部分留在省地震局資料檔案室外,其餘均保存在台站資料櫃中。另外,台站為了統計各項觀測數據之日總和,日均值、五日均值、旬均值、月均值和年均值,還將水位和氣壓資料分別用觀測資料本,每月一頁進行登記計算。這兩種觀測資料本和每月月報表存根也和原始資料一起按年度裝訂成冊存檔。
(2)資料的傳遞、上報、交換、使用情況
安鄉地下流體測震台觀測人員每天到井房檢查儀器運行情況,通過前兆處理系統了解流體動態,按省台網中心通過前兆管理系統填報工作日誌、監控日報,通過跟蹤分析系統對流體動態做初步判斷。每月通過FTP上報月報和標定報告,在日常觀測中,發現異常,及時電話上報省、市地震監測分析部門,並向上級地震部門報送紙質異常核實報告。
(3)資料正常動態類型及干擾、異常情況
多年動態曲線:自1987年11月抽水洗井以來,一直處於年變動態明顯的情況下。年變動態曲線呈冬低夏高形。該井水位能記錄到固體潮、氣壓、雨荷與江河水體荷載和地震波,特別是多次記錄到可能與當地地殼運動有關的階變信息及某些世界大震前的超遠場異常顯示。在2004年印尼8.9級地震,2008年汶川8.0級地震,2011年宮城8.8級地震,2016年尼泊爾8.2級地震等遠場大震中均有明顯同震效應,在1991年邵陽4.0級地震以及2015年劍河5.5級地震與2016年梧州5.4級地震等周邊4.0級地震中捕捉到一些震前信息。
四、地震科研及其獎勵情況
安鄉地震局是2008年度及2015年度全國防震減災工作先進縣級單位,多次榮獲省市級先進單位,地震監測業務工作紮實,從1989年9月11日至2014年9月24日,安鄉井所有水位、氣壓自記記錄無一中斷,實現了連續25年儀器完好率和資料完整率兩個100%。自1988年以來,安鄉井水位資料質量在全省水位資料質量評比中一直名列前矛。“安鄉台水位觀測資料(1988~1993)”於1995年榮獲湖南省地震科技進步四等獎,“安鄉台水位觀測資料(2000~2008)”於2010年榮獲湖南省地震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搞好地震監測工作的同時,安鄉地震台還積極開展科研活動,認真組織撰寫論文。以車斌武同志為主撰寫了多篇論文,其中《安一井水位氣壓係數初探》於1987年4月在全國“首次氣壓變動對井孔水位動態的影響專題討論會”上大會發言,《精心維護水位儀,記錄兩年無中斷》在《湖南地震》上發表,《安一井井孔改造技術總結》等四篇文章在《武陵地震》上發表;《安鄉深水井水位觀測體會》在全省地震趨勢會上作典型發言。與市地震局劉德寬同志合作完成的《邵陽地震前後安鄉井水位異常變化》一文在《華南地震》和《地方地震工作》上發表,並於1996年榮獲湖南省方地震科技進步四等獎。另外,根據觀測實際,申報了兩項科研課題。其中《降水、河床水位與安鄉井水位關係的探討》已正式立項,並得到經費資助,取得階段性成果。安鄉縣地震台多次受到省、市地震局表彰。1997年湖南省地震局授予安鄉縣地震台“湖南省地震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台長車斌武同志1996年被國家地震局評為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個人,1997年被湖南省人事廳、湖南省地震局評為“湖南省地震系統先進個人”,給予記一等功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