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東尼·范·列文虎克
- 外文名:Antonie Philips van Leeuwenhoek
- 領域:光學
簡介,生平,光學顯微鏡,微生物學,相關條目,
簡介
安東尼‧菲利普斯·范‧列文虎克(荷蘭語:Antonie Philips van 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是一位荷蘭貿易商與科學家,有光學顯微鏡與微生物學之父的稱號。最為著名的成就之一,是改進了顯微鏡以及微生物學的建立。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列文虎克排名第四。
生平
他經由手工自製的顯微鏡,首先觀察並描述單細胞生物,他當時將這些生物稱為“animalcules”。此外,他也是最早紀錄觀察肌纖維、細菌、精蟲、微血管中血流的科學家。列文虎克觀察自己的精液,在顯微鏡觀察下從中發現精細胞,他自認這是他生涯中的重大發現,並觀察兩棲類、軟體動物、鳥類、魚類與哺乳動物的精細胞,獲致一個新的結論,受精就是在精細胞穿進卵中而發生的。
在他的一生當中磨製了超過500個鏡片,並製造了400種以上的顯微鏡,其中有9種至今仍有人使用。
列文虎剋死亡後,因無人追隨其研究,微生物學進入黑暗時期。對微生物學興趣降低原因:
- 缺少學習微生物的技術;
- 大多數人相信微生物僅是稀奇的,但對社會的影響極微或無影響。
光學顯微鏡
由物體入射的光被至少兩個光學系統(物鏡和目鏡)放大。首先物鏡產生一個被放大實像,人眼通過作用相當於放大鏡的目鏡觀察這個已經被放大了的實像。一般的光學顯微鏡有多個可以替換的物鏡,這樣觀察者可以按需要更換放大倍數。這些物鏡一般被安置在一個可以轉動的物鏡盤上,轉動物鏡盤就可以使不同的物鏡方便地進入光路,物鏡盤的英文是Nosepiece,又譯作鼻輪。
十八世紀,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已經提高到了1000倍,使人們能用眼睛看清微生物體的形態、大小和一些內部結構。直到物理學家發現了放大倍率與解析度之間的規律,人們才知道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是有極限的,解析度的這一極限限制了放大倍率的無限提高,1600倍成了光學顯微鏡放大倍率的最高極限,使得形態學的套用在許多領域受到了很大限制。
依光源的不同,還有螢光顯微鏡、共聚焦顯微鏡等類別。2014年10月8日,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艾力克·貝齊格(Eric Betzig),W·E·莫爾納爾(William Moerner)和斯特凡·W·赫爾(Stefan Hell),獎勵其發展超分辨螢光顯微鏡(Super-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這將帶來光學顯微鏡進入納米級尺度中。
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的一門學科。微生物包括病毒、原核生物和簡單的真核生物。目前,微生物學的最主要工作是用生物化學和遺傳學方法完成的。由於很多病原(像是造成植物病害的四大病原:病毒、真菌、線蟲、細菌)都可以算是廣義的微生物,微生物學也和病理學、免疫學和流行病學密切相關。微生物學家對生物學和醫學做出過基礎性貢獻,尤其在生物化學、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