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截止2007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280畝(其中:地1280畝),人均耕地0.9畝,主要種植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2036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853.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39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5094畝,其他面積5960.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55戶通自來水,有63戶飲用井水,有6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0.06%)。有30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6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41%和52.5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7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0戶(分別占總數的56.69%和50.96%)。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截止2007年底,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17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輛,機車5輛。
到2006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31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5.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8.55萬元,占總收入的67.16%;畜牧業收入96.25萬元,占總收入的27.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98頭,肉牛52頭,肉羊297頭);林業收入2.51萬元,占總收入的0.71%;工資性收入17.89萬元,占總收入的5.04%。
農民人均純收入1544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5人(占勞動力的10.98%),在雲南省內務工79人,到雲南省外務工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往隆陽區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8.36%。該村正在發展林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底,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130人,距離瓦馬中學47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7人,其中小學生130人,中學生57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口衛生
截止2007年底,該村有農戶314戶,共有鄉村人口1342人,其中男性695人,女性647人。其中農業人口1338人,勞動力774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其中漢族783人,彝族559人,其他民族220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40人,參合率92.68%;享受低保7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衛生所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7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274戶,占農戶總數的87.26%。
基層組織
截止2007年底,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7人,少數民族黨員56人,其中男黨員61人、女黨員6人。該村黨支部2004年被評為“汶上鄉先進基層黨組織”;2004年被評為“汶上鄉先進集體”等。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8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8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收入、支出、結餘。主要以貼黑板報方式公開。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1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79.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23.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財務。
新農村建設
2007年後,按照雲南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公路路面為土路,晴天暢通,雨天阻塞;交通阻塞,沒有資金解決;部分農戶吃水問題沒有解決,學校危房沒有解決。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主要抓好林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大力發展核桃產業;鞏固和提升“3+2”扶貧成果;發展泡核桃特色產業,發展養殖業;發展勞務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