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山鄉鸕鶿村

安山鄉鸕鶿村

鸕鶿村,又俗稱六士村,相傳在現今的村委會後面的虎形山腳下,有一個大石頭,酷似一隻活靈活現的鸕鶿鳥,於是人們便把村名取為:鸕鶿。自古以來,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沙田兩炮(兩炮指獅子寨、龍頭寨)驚動安山(驚動指金塘),火燒栗葉(指高橋栗葉),雷打高橋(指高橋雷打山),鸕鶿下溫塘,不見魚影。”也就是說鸕鶿村位置特殊,交通顯要,南臨高橋,北通安山,西連武岡,東達邵陽,數百年來鸕鶿村一直是安山與高橋兩鄉鎮的邊沿地帶,也是雙江連線溫塘的中心之地,更是新寧與武岡兩縣搭界的重要一隅。這裡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也有著水清天藍、樹木蔥蘢的地理環境,更有著勤勞勇敢、自力更生的勞動人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寧縣安山鄉鸕鶿村
行政隸屬關係,社會地理風貌,文化教育事業,人文歷史溯源,水電交通發展,經濟生活狀況,

行政隸屬關係

鸕鶿村位於新寧縣安山鄉西北部,總面積為___平方公里,東經26.684982度,北緯110.880107度。鸕鶿村的隸屬性質幾經變化,宋高宗二十五年(1155年)屬於新寧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屬於寶慶府武岡州;民國初年直屬湘江道;民國11年(1922年)直屬湖南省新寧縣安溫鄉第六保;1949年屬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安山區,愽愛鄉拆分為牌梓鄉和溫塘鄉,鸕鶿村隸屬溫塘鄉;1951年成立生產互助組,1955年設初級社,1956年進高級社;1958年9月屬衛星人民公社,改名為鸕鶿大隊,轄奏山、獅子山、三房頭、秧沖、老鴉山、牛背山、車旺田、代托嶺等8個小隊;1960年屬安山人民公社鸕鶿大隊;1980年屬高橋區。1978年至1980年間,由原來8個小隊分成15個小組;1984年改公社為鄉,大隊為村,屬溫塘鄉鸕鶿村;1995年撒區並鄉屬安山鄉至今。
自1949年以來至2016年間,先後有徐景已、徐仕年、劉__利、曾年珍、李廣讓、徐成坤、徐景斗、徐景順、徐生政、徐運學、徐景剛、周本軍等擔任過鸕鶿村的農會主席、貧協主席、大隊長和村委書記等職。
安山鄉鸕鶿村

社會地理風貌

鸕鶿村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條件較差,地形以山地為主,民居形式基本為大雜居、小聚居。目前全村戶籍總人口1302人,全部為漢族;耕地面積1200畝,其中水田面積880畝,旱土面積320畝;作物主要有水稻、烤菸、玉米、紅薯、黃豆、花生等。1982年生產責任制後由原來的八個生產隊分拆為十五個生產組。姓氏有徐、周、劉、匡、黃、馬、李、陳、歐、王、蔣、張、趙、文等姓,其中張姓和趙姓1960年遷出。該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代表性的人物有:徐成迪、王武東、周本廣、徐運合、徐立華、徐運軍、徐景什、徐景秋、徐利、周艷平等優秀人士。境內有尖嶺寨等宗教聖地。
全村無礦產資源,自然資源匱乏。1980年前主要靠種植水稻為主,難以解決溫飽問題,村民住的是土坯或泥磚瓦房。1963年大天干,全村顆粒無收,全靠政府救濟度日。1981年後,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在政府引導下,調整了產業,糧食產量逐年提高,農村經濟逐步活躍起來。上世紀八十年代,村民種海椒、玉米,養牲豬,徐生政成為我村第一個萬元戶。上世紀90年代,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期間村民開始嘗試種藥材。自2000年後,尤其是近幾年,政府號召發展菸葉生產,全村百姓逐步富裕起來。隨著改革春風撲面迎來,村民紛紛掀起外出打工或創業浪潮,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鸕鶿村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來的落後舊面貌,現在鸕鶿村新建平房占半數以上,普遍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其中劉道偉、徐井滔、徐繼國等率先成為鸕鶿村優秀民營企業家,他們是鸕鶿村帶頭致富的領路人。

文化教育事業

1949年之前,村里沒有學校,僅有一所私塾,才教了幾個學生,全村僅有徐運鴻、李術良上過國中。1950年,政府在鸕鶿代木田開設了初級國小一到四年級,這就是鸕鶿國小的前身,接著又在冷飯田開設了村衛生室,並配備專職衛生員一名。1973年鸕鶿國小遷到獅子口山上,全村人民自己修建了新校舍,學校辦學規模越來越大,1976年至1984年還開設了國中班,學校在鼎盛時期有教師13人,學生達340多人,為安山鄉優秀村國小。因辦學成績突出,上世紀九十年代鸕鶿國小被劃為老溫塘鄉的村國小聯校,稱“鸕鶿聯校”。1997年5月,鸕鶿國小因雷擊教室坍塌,在上級黨政領導的關懷下學校迅速修建了新校舍。2000年以後,國家進行教育改革,學校隨即調整布局,學生人數逐年減少,現還保留著國小一、二年級和學前班三個班級,調整布局後鸕鶿國小是原老溫塘鄉唯一保留的一所村國小。2008年受各界人士的熱心捐助,學校再一次進行重大修建。至此,鸕鶿國小從誕生至今分別於1972年、1997年和2008年先後三次進行過歷史性修建。鸕鶿國小自建校以來,為鸕鶿村、柘木村和岩口村三個村子培養了三四代學生,肩負起了鄉村教育的歷史重任,為安山鄉西南的教育普及作出了重大而不可抹滅的貢獻!迄50年代至今,鸕鶿國小先後有:黃志銻、李林室、黃光字、文德金、徐景東、徐景厚、王瑞書、王禮洋、劉治明、徐義南、周本順等擔任過該校校長。學校優秀教師徐景仲老師多次受到新寧縣政府嘉獎,並多次出席全縣優秀教師代表大會;尤其是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奉獻出畢生心血、愛生如子、全縣模範教師周本順校長16歲從教,一生紮根於鸕鶿國小共44年,先後19次受到新寧縣人民政府嘉獎,兩次立三等功,於2013年被評為新寧縣最美鄉村教師!
安山鄉鸕鶿村
安山鄉鸕鶿村
上世紀六十年代,全村僅有大學生3人,他們是徐成銻、徐成滿、王武東。自1978年恢復高考後,全村文化程度逐年提高,現有出國留學生3人,他們是徐景實、周艷平、徐利,中學高級教師(副教授級)1人,博士生導師1人,縣團級幹部6人。先後在新寧四中、七中、八中、安山中學、堡口中學、縣進修學校任校長,被評為邵陽市先進工作者的周本發等人被錄入新寧縣縣誌。

人文歷史溯源

鸕鶿村歷史文化濃厚,人文景象突出,上個世紀初的一個秋天的晚上,豬頭山周培壽的布匹被武岡大甸一夥土匪搶走,凡家坪歐秀球孤身一人將一土匪頭子黃眼睛打死,當時的偽政府判處其無罪。
安山鄉鸕鶿村
1949年,劉__培、匡定國隨徐君虎起義,投誠到共產黨,加入人民解放軍行列。解放後,先後有多人應徵入伍,其中徐景樹、黃朝永、王秘友、徐生凱參加過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其中徐生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壯烈犧牲。徐運合、徐宏易、徐成東、劉道北參加過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1950年3月,在土改剿匪運動中我村劉仕鳳、劉廣秋與凡家坪鄧志友、劉繼生在武岡巒嶺上追捕三名國民黨殘匪時,其中一人鄧志友中彈犧牲,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並被錄入新寧縣革命烈土名錄,被編排在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陳列館。200__年我村徐成堯之子在部隊英勇犧牲,其家屬被追認為革命軍人烈屬。

水電交通發展

1958年全靠人工手挖肩挑修建了鸕鶿長塘小二型水庫,徹底解決十年九旱的大事。
安山鄉鸕鶿村
1973年村委會動員人民民眾修建了柘木鸕鶿岩口的機耕道。
1974年興建了廣子山發電站一座,由於水流量小且設備簡單,當時僅供岩口村四個組鸕鶿村三個組的照明,且電壓很低,供不應求。
1976年前,鸕鶿村僅1條石板小路通向外地,1976年前村民靠肩扛、手抬修通了溫塘至鸕鶿的簡易公路。改革開放以來,村內跟著時代變遷也起了很大變化,各小組基本都俢通了通組公路,1987年村民集資修通法新至鸕鶿、高橋簡易公路。
1992年冬接上了大水江的電,從此全村歩入了電燈時代,告別了油燈歷史。
2000年冬,鸕鶿至新寧縣城農村班車線路開通,這是鸕鶿有史以來第一次開通通往新寧縣城的客運班車。
2007年岩口至鸕鶿、溫塘全線倒置水泥,至2008年全村公路基本硬化完畢。
2009年法新至鸕鶿、新寧縣城的農村班車線路開通,這為鸕鶿通往外地尤其是通往武岡開闢了新征程。
在全村公路的修建過程中,大家紛紛出錢出力,人人無私無畏,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典型先進個人和事跡,比如村民徐付和為修通鸕鶿至高橋的公路立了汗馬功勞,因為有他的竭力付出,鸕鶿才能與高橋順利連通;周重傑、馬南紅、周本余等人為修通鸕鶿通往武岡長水坪的公路付出可歌可泣的心血,因為有他們的無私奉獻,才打通鸕鶿段新寧與武岡的交通瓶頸,才有了今天的班車線路,客車直通到家門口,解決了千百年來村民坐車難的大問題,實現了鸕鶿人民心中的通車夢。這些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的村民將永載鸕鶿村的史冊!但是,目前唯有廣子山至奏山和肖家嶺的廣肖通組公路尚未硬化,該路段至今仍然是坎坷泥濘的石子路,在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落後的廣肖路已經嚴重阻礙了鸕鶿與武岡的往來,因此,修好廣肖通組公路是全村人民的共同心聲,更是新寧與武岡兩縣市人民的熱切期盼。

經濟生活狀況

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鸕鶿村民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修建田間道、引水渠數千米;全村戶戶通電,電視機電風扇等家用電器入戶率98%,2015年全村安裝移動通信入戶達到99%,全村基本普及了洗衣機電冰櫃等通用家電,大部分都接上半自來水,2015年接通了電信光纖,全村擁有電腦數十台,中檔轎車四五十輛;村民住房85%由舊式土木結構改造成磚混結構的平房或別墅。1980年人均純收入500元,2014年達到1300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85%,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覆95%,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30人,有專職環衛工一人。2010年村里發家致富的數十名有為青年自發捐資近百萬,安裝了岩口至柘木長達3公里的鸕鶿村交通路燈,成為整個安山鄉十餘個村莊獨樹一幟的別樣風景。
安山鄉鸕鶿村
2015年全村接通電信光纜,2016年又順利進行了電網改造和農村公路“窄改寬”工程。
2016年初,鸕鶿村與岩口村合併,取名鸕鶿村,同時本年度還湧現了大批優秀青年,成立了鸕鶿廣東商會,合併後的新村出現數位上百萬身份價的青年創業者。合併後的新鸕鶿,絕不是以前的老鸕鶿,不僅土地面積更大了,戶籍人口更多了,資源整合更合理更豐富了,而且新鸕鶿更有朝氣和生機,更有發展前景和魅力!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回顧歷史,鸕鶿一路走來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展望未來,鸕鶿更勇往直前絕不會放棄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隨著國家的日益強盛和新寧縣的飛速發展,鸕鶿村也緊跟著大環境勇立改革潮頭,搶占發展先機,勤勞勇敢的村民們正在積極地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為實現自己的“鸕鶿夢”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