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屯鄉是凌海市東部的邊陲小鄉,位於大凌河下游左岸,東與盤錦市東郭葦場、遼河油田鑽井二公司毗鄰,西與右衛鎮接壤,南與西八千鄉隔河相望,北與石山種畜場交界。是凌海市與東郭葦場等四家縣團級單位交流合作的視窗,地理位置優越,全鄉總面積約96平方公里。鄉政府所在地位於安屯鄉本街,占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現有68名機關幹部,轄五個行政村、二十一個自然屯,56個村民組,1萬餘口人,有耕地面積8萬畝。糧食作物主要盛產水稻、玉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屯鄉
- 地理位置:大凌河下游左岸
- 總面積:約96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8萬畝
經濟狀況,結構調整,農業建設,基礎建設,社會事業,社會環境,
經濟狀況
到2008年,全鄉企業共有3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家。全鄉社會總產值實現17.3億元,企業總產值實現了14.9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實現了11.7億元,工業增加值實現3 .45億元,規模工業產值實現8.84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了2.57億元;農業總產值實現了2.4億元,招商引資完成2750萬元,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4134萬元(實現倍增),一般預算收入實現310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3200萬元,同比增長50%,人均收入實現8400元。
安屯鄉連續6年被錦州市評為“十強鄉鎮”,2004年、2007年,鄉黨委被遼寧省委命名為“五個好鄉鎮黨委標兵”, 連續五年獲錦州市鄉鎮企業先進單位;連續五年被錦州市評為發展工業暨民營經濟紅旗鄉鎮。綜合經濟實力位列錦州市前十名。
結構調整
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廣辟農民致富渠道,實現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壯大。一是鄉黨委利用龍王村的荒地資源,引進國土部及省廳資金1118萬元,進行5000畝土地開發整理,此項目2005年10月第一期開發土地工程開始動工,於2007年4月末歷時二年時間工程全部竣工,並已全部交付百姓使用,擴大了綠色水稻生產基地,使土地開發與整理成為我鄉經濟成長的一個亮點,到2007年,我鄉土地開發已達1.4萬畝,綠色稻米生產實現了3萬畝,並全部實現了中央農業部的綠色認證。2007年糧食總產量完成3500萬公斤;二是大力發展畜牧業。三年來,黨委、政府在張家村、三義村建立二個畜牧小區,並投資在畜牧場建立了肉羊繁殖改良站、新建百畝勝利無公害生豬養殖基地一個,同時還為全鄉的畜禽免費計畫免疫,極大地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到2007年,全鄉規模畜、禽養殖專業戶達150戶、總量已達15萬頭只,畜牧業人均收入已實現1550元;三是鄉村兩級扶強壯大了張旭岩、肖輝明兩個大型糧米加工廠,解決農民水稻加工和創建品牌大米問題,促進了綠色稻穀的生產。
安屯鄉
農業建設
安屯鄉以建成錦州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十強鄉為目標,實施資源開發,結構最佳化,科技強鄉富民的產業發展思路,形成了財稅增加、產業推進、農民增收、社會穩定的健康發展格局,提前超額完成財稅任務。
年初以來,安屯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財稅收入增長和農民增收這一目標,發揮優勢,強化工業,抓好環油田鄉村工業帶建設,用好、用活、用足依託油田,加快工業經濟發展。這個鄉承接油田三產企業與建設項目為重點,環油田建成一條“半園形”工業帶,拉動三義畜牧場和龍王三個園區的民營企業,把玻璃微玉米,矽酸納等項目做大、做強,使其成為鄉村工業的主導產品,同時繼續抓好荒地資源的開發項目與中低產田的整理項目,對現有的荒地、中低產田合理進行開發與整理,強化了農業的基礎地位,確保實現農業發展,農民豐收,使土地開發與整理成為鄉經濟成長的一個亮點,這個鄉還重點圍繞油田的生產建設和職工生活的需求,搞活餐飲服務40多家,增加了財政收入。
截止到目前,安屯鄉已累計完成財稅收入430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85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0%。
基礎建設
建立“環油工業園區”,不斷最佳化投資軟硬環境,促進招商引資和民營企業發展。2005年以來,我鄉先後三次出台了招商引資政策,尤其是對在招商引資中成績突出者予以重獎4萬元,使私營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2007年底,全鄉31家企業中年產值超過500萬元的企業11個,億元企業1個,安排剩餘農村勞動力至少1800人。玻璃微珠、矽酸鈉、聚丙希塑膠紡織袋和玻璃工藝製品等現已成為我鄉企業的主導產業,工業實現了跨躍式發展。
社會事業
緊緊依託鄰近油田的腹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運輸業、餐飲業、工程建築業,全面激活第三產業。到2007年,貼緊油田建設需要,成立各種專業施工隊伍,從業人員200多人,年承包土建工程項目20多個,累計承包金額2500多萬元;二是貼緊職工生活需求,發展餐飲服務業40家,年上繳利稅達20多萬元;三是貼緊企業生產需求,發展交通運輸業。使得第三產業要有一個較大幅度的增長。
社會環境
凌海市安屯鄉兩年來不斷探索平安創建的新途徑,構築民調大格局,這個鄉主要做法是:建立三級網路,構築“一站式”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新格局。一是建立鄉、村、村民小組三級矛盾排查調處機構,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和調處制度。鄉每月排查一次,村每半月排查一次,組每10天排查一次,重大節日,敏感時期隨時排查。對排查出的問題,按照“分級負責,歸口管理”的原則,實行領導包案制,明確責任,落實到人,限期解決。二是開展“幹部民警雙崗雙責”活動,打牢基層平安建設基礎。為推動創建工作的深入開展,鄉綜治領導小組向每個行政村派駐一個創平安領導小組,每一組由一名幹警和鄉幹部組成,幹警主要負責維護社會治安、鄉幹部主要負責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兩人互相配合,各有側重,實行雙崗雙責。三是建立“民聲服務電話”和“穩定工作明示牆”,暢通乾群聯繫渠道。在每個村設立“民聲服務電話”和“穩定工作明示牆”,公布綜治委員的職責任務,聯繫方式,並繪製化解矛盾程式示意圖。民眾有什麼意和問題可以隨時和幹部聯繫,在乾群之間搭建“連心橋”,四是不定期召開“村情民意懇談會”,面對面傾聽民眾心聲。對接受民眾急需解決的問題,匯總以後逐項落實解決。並定期反饋意見。同時鄉綜治辦設立了“便民服務中心”,隨時反映和解決問題,做到了“電話叫,幹部到”,給民眾反映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
這些做法的實行,在全鄉形成了“領導包案,基層疏導,民眾參與,整體聯動”民調大格局的工作機制,夯實了穩定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