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安妮·班克羅夫特,原名安娜·瑪麗亞·路易斯·伊塔里亞諾,1931年9月17日出生在紐約的布朗克斯區,父母為義大利移民。4歲開始在舞台上表演舞蹈。9歲那年,班克羅夫特在自己臥室的後牆上塗寫道:“我要當演員”。在母親的鼓勵下,班克羅夫特最終走上了演藝之路。後在美國戲劇學院學習表演,又進美國演員研修所深造。
1950年,用安妮·馬諾(Anne Marno)的名字首次作職業性演出。
演藝經歷 1952年,她和
二十世紀福克斯 公司簽約,電影公司認為她的藝名太具有民族性,讓她改名。於是她選擇了“班克羅夫特”,因為覺得這個名字聽上去很高貴。
1952年,和
瑪麗蓮·夢露 一起演出了她的第一部影片《
無需敲門 》,扮演一個小角色。以後的幾年時間裡,安妮·班克羅夫特在好萊塢拍了一些低成本的B級片,只有在《
TheThe Last Frontier 》(1955)里扮演騎兵上校的妻子一角,尚有些深度。
1958年,安妮來到紐約
百老匯 ,先後主演了兩部由
威廉·吉布森 編寫的舞台劇《你上我下》(Two for the Seesaw)和《海倫·凱勒》(The Miracle Worker)。前者同
亨利·方達 合演,並獲得
托尼獎 。後者描寫美國盲聾女教育家海倫·凱勒童年的一段生活,她扮演女教師
安妮·沙利文 一角,感人的演技使她獲得紐約戲劇評論獎和第二個托尼獎。這兩齣戲都是由
阿瑟·佩恩 執導。班克羅夫特是歷史上僅有的在舞台和電影上飾演同一角色並獲得托尼獎和奧斯卡的8位演員之一。
1962年,《海倫·凱勒》搬上銀幕,仍由阿瑟·佩恩擔任導演,仍由安妮·班克羅夫特扮演安妮·沙利文,她又以出色的演技獲得
第3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獎以及全美電影評議會最佳女主角獎和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的最佳外國女演員獎。這個角色讓原本只演配角的班克羅夫特一躍成為好萊塢一線影星。
1964年,出演英國片《太太的苦悶》(The Pumpkin Eater),她扮演一個有八個子女的媽媽在家庭和婚姻問題上遇到不少挫折,這個角色使她獲得第17屆
坎城國際電影節 最佳女主角獎、第22屆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和第18屆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最佳外國女演員獎以及獲得第37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提名。
1966年,在
約翰·福特 導演的電影《
七女人 》里扮演一個意志堅強、魅力十足、打破傳統、自我犧牲的女醫生卡特萊特。
1967年,出演
邁克·尼科爾斯 導演的電影《
畢業生 》,飾演羅賓遜太太,一個性行為不檢點的女人,憑藉一顛覆傳統的形象獲得第22屆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最佳女演員、第25屆電影類
金球獎 歌舞片最佳女主角以及第40屆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這部電影引領了那個時代的潮流,它的譯製片在中國也引起了強烈震撼,但了解60年代美國歷史背景的觀眾則無不認為在那個年代它是足具代表性的電影經典之作。本片題材仍然相當前衛,它挑戰了傳統大片,成為“
新好萊塢電影 ”的代表作,堪稱“美國電影的里程碑”。
1972在,在電影《
邱吉爾的青年時代 》里扮演邱吉爾的母親倫道夫·邱吉爾夫人,獲第2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演員。1977年,她在影片《轉折點》(The Turning Point)飾演一名專橫但成績斐然的芭蕾舞明星艾瑪·傑奎琳,獲得全美電影評議會最佳女主角獎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提名。
1980年,她還自編自導並自己主演了影片《Fatso》。1984年,在
希德尼·魯邁特 執導的影片《Garbo Talks》中扮演一個患腦瘤但臨終前想見
葛麗泰·嘉寶 一面的古怪但讓人又愛又憐的母親的形象。
1986年,出演根據普利茲獎得主瑪莎·諾曼的小說改編的電影《
晚安,母親 》,飾演一個悲觀的青年女子的母親西爾瑪·凱茨,並獲第44屆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9年,班克羅夫特成為歷史上第15位獲得“三大滿貫”的演員。班克羅夫特一生當中,除獲得過奧斯卡影后稱號外,還曾因在《海倫·凱勒》中成功塑造美國著名盲聾人海倫·凱勒的老師
安妮·薩利文 而獲得過
托尼獎 。她還4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但《
畢業生 》一片給她帶來的成就最大。
個人生活 婚姻生活 班克羅夫特一生結過兩次婚,第一任丈夫是名建築工人,名叫馬丁·梅,1957年離婚。
安妮和丈夫梅爾布魯克斯 1964年,班克羅夫特與喜劇演員、導演兼製作片人
梅爾·布魯克斯 結婚,兩人相識於一次音樂劇的彩排,婚姻一直維持到她去世。在安妮去世後的日子裡,梅爾布魯克斯無時無刻不思念著愛妻安妮·班克羅夫特。1972年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馬克斯。
人物逝世 2005年6月6日,因患
子宮癌 醫治無效在西奈山醫院去世,享年73歲。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共55部
2008
飾 Sedessa
2005
飾 羅賓森太太
2003
飾 女伯爵
2001
尋求和平
飾 以色列總理梅厄
2001
飾 大衛·米爾金
2000
飾 聖費迪南多公主
2000
飾 魯思·施拉姆
1998
馬克吐溫的《三維美國》
飾 敘述者
1998
飾 Herself
1998
飾 公主
1998
飾 Dinsmoor女士
1997
飾 修女
1997
飾 參議員莉蓮·德哈文
1996
飾 Renata Baumbauer博士
1995
飾 阿黛爾·拉森
1995
飾 烏斯彭斯卡婭夫人
1995
飾 喬·克利里
1993
飾 凱瑟琳·霍蘭德博士
1993
飾 Mrs. Kennsinger
1993
飾 阿曼達
1992
飾 凱特·傑羅姆
1992
飾 Dale Launer
1992
飾 歌手Bea
1988
飾 Ma Beckoff
1987
飾 海蓮·漢芙
1986
飾 Thelma Cates
1985
飾 米里亞姆·魯斯媽媽
1983
飾 安娜·布朗斯基
1980
飾 肯德爾夫人
1980
將軍
飾 美國家庭錄像版解說員
1980
胖傢伙
1979
布偶去好萊塢
飾 Herself
1978
Mickey's 50
飾 Herself
1977
飾 艾瑪·傑克林
1976
無聲電影
飾 Herself
1976
飾 卡拉·邦迪
1976
電影美國
飾 安妮·莎莉文
1975
飾 伯爵夫人
1975
飾 埃德娜·愛迪生
1974
飾 額外的教堂會眾
1972
飾 珍妮·邱吉爾夫人
1967
飾 羅賓森太太
1966
飾 Cartwright博士
1965
飾 英格·戴森
1964
太太的苦悶
飾 喬·阿米蒂奇
1962
飾 安妮·莎莉文
1957
飾 瑪麗·加德納
1957
飾 貝絲·迪克森
1957
永不安寧的一族
飾 安吉麗塔
1956
走過這片驕傲的土地
飾 狄安娜
1955
紐約機密
飾 凱西·盧波
1955
飾 科琳娜·馬斯頓
1954
聖徒妖姬
飾 寶拉
1953
左邊的那個孩子
飾 瑪麗安·福利
1952
飾 萊斯利
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安妮·班克羅夫特集智慧、幽默、率直和良好的感覺於一身,和其他藝術家不一樣,她的美貌經常隨不同角色而變換,她是個完美演員,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隨意轉換。即使在一些爛片中,班克羅夫特的表演也能讓觀眾看到她的智慧和細膩。在影片《畢業生》中,傲慢的表情和陰鬱、充滿嘲諷的眼神,班克羅夫特將羅賓遜太太令人厭惡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 導演 邁克·尼科爾斯 、《東方早報》綜合評) 21世紀的今天,人們的價值觀已完全變更,羅賓遜太太的誘惑力卻永恆定格在銀幕上。1967年的羅賓遜太太,穿著形而上的黑色絲襪,露出形而上的笑容。一代又一代的少男少女,從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欲望和迷茫。( 南方都市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