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歷,著作,生平,探明儲量,參與會戰,從渭南到潼關,一路走來,走到哪兒記到哪兒,觀點,
履歷
1956年參加工作後,歷任石油部西安地質調查處助理技術員、技術員、松遼石油勘探局地質隊隊長、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第一採油指揮部計畫科副科長、科長、油礦礦長、井下作業處處 長、黨委書記。
1973年5月起,歷任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局長、黨委第一副書記。
1977年8月起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局長、黨組書記。技術職稱為高級工程師。
1988年6月起,歷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
1992年10月,當選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常委。
1994年11月,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1997年1月,任陝西省政協主席。
著作
專著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黨風廉政建設》、《抓大事抓落實興陝富民》等文集。
《安啟元文集》近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集分上下卷,收錄了安啟元同志從1990年9月至2007年3月在任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書記,省政協主席和全國政協常委三個時期的講話、調查研究報告、視察工作中的談話及撰寫的理論文章,總計161篇。
該文集是安啟元同志在陝工作期間,結合陝西實際,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中央各項方針政策的總匯,主要包括經濟建設、黨的建設、政法建設、科教文衛建設、統一戰線、政治協商以及國計民生等方面的內容。作者在我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不少獨到的、前瞻性的意見和建議,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許多文稿非常貼近民眾生活和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文集的出版,不僅是立資存史的需要,而且對建設西部強省有著啟迪和借鑑作用。
生平
他全程參與大慶石油會戰;他在唐山地震後,出任國家地震局局長;20世紀80年代末,這位漂泊數十載的遊子回到家鄉,相繼擔任西安市委書記、陝西省委副書記,陝西省委書記;1998年,他擔任陝西省政協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在第十次來北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之前,擔任近十年全國政協常委的他終於等到了有關渭河治理的定錘之音,中央財政將撥款229億元,這是他堅持九年籲請到的陝西歷史上最大一筆中央撥款。
探明儲量,參與會戰
雖然他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詳,但一直沒有見過,直到今年全國兩會之前的2月25日。那天下午3點,安啟元乘坐的飛機從鹹陽機場起飛,17點50分,他到達北京友誼賓館。我採訪他的時間事先已經約好:19點30分。
從17點50分到19點30分的時間裡,他做了幾件事:在餐廳里吃飯;把讀書筆記本和兩隻原子筆、一根筆芯從行李箱裡拿出來,放在寫字桌右邊上層抽屜里;把《歷史風雲中的余秋里》這本書拿出來,放在寫字桌上面;再把為全國兩會準備的一整套發言和提案材料放在寫字桌中間上層抽屜里。
看到《歷史風雲中的余秋里》,我小聲讀出了書名,他笑著問:“認識他么?”“當然,獨臂將軍,當過國務院副總理。”我答。
“他還是我的老上級。大慶石油會戰時,他是石油工業部部長。”
豪邁而光榮的歲月。1960年2月20日,中央決定在大慶地區開展石油勘探會戰。5月,在余秋里的領導下,石油工業部將4萬名職工送到茫茫草原。而在此之前,安啟元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在大慶駐紮一年,探明了200平方公里的儲油麵積,估算了1億噸以上的可采儲量。
安啟元1956年從西北大學地質系畢業後,和同事們一道,先到達甘肅東北,後轉戰陝北,再到遼寧、吉林,終於在黑龍江大慶“扭轉乾坤”,見到了“石油”。大慶,對於他們,對於新中國,都有著開天闢地的意義。
安啟元戴上眼鏡,拿起《歷史風雲中的余秋里》自言自語:“大慶會戰寫在哪兒了?”
歷史書是安啟元的最愛,而最愛中的首選當屬“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歷史”。關於那20年的記述,他隨意瞥上“一句半句”,往事就如潮水一般湧上前來。
他輕輕地抿抿嘴:“幹完活兒,摘下手套,脫下衣服,它們就是能站著的冰殼子。”參與大慶會戰的十年間,安啟元擔任過會戰總部第一採油指揮部油礦礦長、井下技術作業處處長,從來沒離開過一線。“跑野外,到井下,和工人乾一樣的活兒”。
那些年,他每天睡不到8小時。“三年困難時期,我每月定量28斤糧食,一年不吃一頓白面,更沒見過大米。”就這樣,他每月還要省出3斤糧食支援工人。
餓著肚子下基層、寫材料、開會記錄連軸轉的他,在開會做記錄時,好幾次從椅子上重重地摔在地上,“摔醒了繼續記”。
從渭南到潼關,一路走來
安啟元“我為祖國找石油”的職業生涯結束於1978年唐山地震後,李先念副總理親點其擔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
擔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局長的十年,是安啟元在北京工作的十年。1988年後,他擔任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陝西省委副書記,1992年返回北京工作兩年後,他再回陝西,擔任省委一把手。
那些年的水患時節,安啟元一次又一次來到渭河邊,穿著雨衣雨鞋,沿著河堤,從渭南一路走到潼關。
“渭河水患,始於半個世紀前。修建三門峽水庫後,清澈、和緩的渭河變了,變成平時乾涸少水、每逢汛期必定成災的怪河。”安啟元認為,三門峽水庫蓄水是導致渭河河道沖刷動力減弱,過洪能力萎縮,洪水流速減緩的主要原因。
論證三門峽水庫蓄水與渭河水災的因果關係,在解決渭河水患問題上切中要害,在擔任省委書記的四年里,安啟元有所構想,但是沒能完成,很遺憾,“甚至沒能將這一問題推到一條解決的通道上”。
1998年,安啟元卸任省委書記,擔任陝西省政協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在政協,做了當省委書記時沒有做成的事”――
2000年全國兩會,安啟元將《改變三門峽運行方式,綜合治理渭河流域》的提案帶到北京,如他所料想的,這份提案引起了新一輪“爭議”。
2001年,針對安啟元的提案,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長錢正英率全國政協、中國工程院考察團深入56個考察點對渭河流域進行實地調研。錢正英直言:“如果以現在的認識水平考慮黃河第一期工程,我們可能選擇建小浪底,而不是建三門峽。”
考察團回京後,將加快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的調研報告呈報中央。2005年底,《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出台,國家在2010年前,安排投資229億元進行渭河綜合治理。這是渭河史上也是陝西省歷史上獲得的最大一筆中央撥款。
“我也算完成任務了。”安啟元痛痛快快地舒了口氣。雖然規劃方案並沒有完全採納安啟元八次提案提出的三門峽停止發電、全年暢泄的方式,而是採取了一個相對摺中的方案,不過,由安啟元啟動並激活的各方參與對三門峽工程的重估,對於中央當下乃至日後決策的參考價值不言而喻。
走到哪兒記到哪兒
回顧多年一把手的工作經歷,安啟元概括:抓大事抓落實,要求別人之前,自己先做到。
要求別人下基層,他自己走在最前面,每次渭河發水,他都沿著河堤用腳走。他要求別人任人唯才,他自己首先做到了幾十年不為親屬“說一句話”:老伴兒沒有正式工作,他在大慶時,她參加生產隊勞動;他在北京時,她在居委會服務;他當省委書記時,她在省委大院做“一般性的工作”。他的兩個孩子都下崗了,他不想辦法,連推薦也沒有一句。
“在上層,要多理解人。”安啟元輕輕地說:有的人能力強一點,就給他多一點工作,有的人平常一些,也有適合他的位置,做工會和後勤服務就不錯。“沒有人是沒有缺點的,你有,我也有。”說到這兒,他突然有些沮喪:上大學時,我的歷史和外文學得不好。“但我的數學學得好,我當過數學課代表。”他的表情多雲轉晴。
“學習的事情,總是要認真的。”所有來到他辦公室的報紙雜誌,他都看。他的案頭總是有書,他堅持記讀書筆記,即便是在擔任省委書記時,都不曾中斷。人到了哪裡,筆記本和原子筆也隨身到哪裡。他時常翻看萬花筒一般的筆記本,有些讓他思索,有些讓人忍俊不禁――
什麼是潛規則?就是權力意志規則,權力是一種力量,憑藉權力的強制性去實現一定的利益意志,這樣的利益意志背離黨章規定。
老年人要走出三圈,一是走出心理障礙圈,進社會圈;二是走出纏繞圈,進自由快樂圈;三是走出孤寂圈,進朋友圈。
還有――
把每天當成一輩子過,到晚上入睡時,人就死了,第二天又重生復活了,又獲得新生。坐著讀書,躺著思考,站著做人。清醒而不被同化,清正而不同流合污,獨立又自尊。
我和他都對這個筆記本充滿興趣,他讀著其中的句子,入神而享受,甚至聽不到我在說什麼了。
觀點
“許多人都在問,我們的社會怎么了?假話張口就來,假文憑水漲船高,假契約、假名牌到處都是,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帶頭暗箱操作、欺上瞞下……為什麼每年出台那么多法律,還管不住這些不和諧的行為?”全國政協常委、陝西省委原書記安啟元在今天下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禍莫過於無信,現在,社會信任危機加劇,‘老實人吃虧’的思想抬了頭,也讓市場機制和規則遭受了重創,現在必須花大力氣應對誠信危機了。”
安啟元委員說:“我國每年要為不講誠信付出約5855億元的代價。有人認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只要有法律保證和制度約束就可以了,誠信等道德觀念不是很重要。這是錯誤的。失去誠信,法律也會大打折扣,契約就是一紙空文。”
在安啟元委員看來,社會誠信缺失,法制建設也要承擔責任。“政府在市場準入、市場管理、市場監督、信息反饋等許多方面缺乏完善的制度,法律不健全使得對於社會失信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不夠,使失信者敢於違法。”他說。
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誠信這一重要保障。安啟元委員建議: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加強對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時,健全法制、加大對失信者的懲治力度,並加強網路信息化建設,使失信者無處可躲。“特別是要先行打造政府的誠信,因為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的導向和示範,對社會誠信負有責任,政府的公信力對全社會影響極大。”安啟元委員說:“要打造誠信社會,政府首先要做好表率,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