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浙江省西北部安吉縣境內西南部,天目山山脈北部,與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鄰。地理坐標為在東經119°23′48″-119°26′38″,北緯30°22′32″-30°25′12″之間。
地形地貌
浙江安吉小鯢自然保護區內山高水長,主峰海拔1587.4米,是天目山脈和浙北最高峰;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95.8%。
氣候特點
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總特徵是: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適宜農作物的生長。[15]2016年,安吉縣雨量明顯偏多,為近60年最多年份,氣溫顯著偏高,日照正常。全縣年降雨量2003.4毫米,比常年多590.2毫米,比2015年多275.9毫米,雨日172天,年日照時數1762.5小時,比常年少29.9小時,比2015年少96.5小時,年平均氣溫17.0℃,比常年高1.4℃,比2015年高0.6℃,年極端最高溫度39.9℃,極端最低氣溫為-11.7℃。
區域範圍
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浙江安吉縣境內西南部,安吉、臨安、寧國3縣市交界處,與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鄰。保護區總面積1242.5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567.1公頃,緩衝區面積143.9公頃,實驗區面積531.5公頃。
保護目標
綜述
浙江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前身是成立於1985年的龍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落葉闊葉林。2002年,確定以保護銀縷梅、鵝掌楸等珍稀瀕危動植物和落葉闊葉林原生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2015年,調整為野生動物類型,重點保護安吉小鯢及銀縷梅等珍稀瀕危動植物。
分述
浙江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是是中國東部中亞熱帶北緣和長三角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區內共有維管植物1478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108種。有陸生脊椎動物254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7種。另有昆蟲1700餘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梅花鹿、黑麂,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鬣羚。
價值地位
1992年,浙江師範大學的顧清輝教授于海拔1300米的泥炭蘚沼澤地里發現了這一全新物種,並命名為安吉小鯢。自然界中,它是稀少而珍貴的成員——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出的十大極度瀕危動植物名單上,它與熊貓、揚子鱷一同榜上有名,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和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也均將其列為極危種。全世界範圍內,70%的小鯢棲息在安吉龍王山自然保護區——海拔1350米的龍王山頂,一片面積1.2公頃的高山沼澤地。千畝田幾乎就是安吉小鯢最後的棲息地。
安吉小鯢繁衍的艱難。小鯢的卵,產在一對卵袋裡。雌鯢一年只產一對卵袋,裡面有96~151粒卵。高海拔氣候多變,小水坑隨時可能消失。冬季和初春,昆蟲、蚯蚓等食物也很匱乏。同一個水塘里,先孵化出的蝌蚪,會吃掉未孵化的鯢卵來果腹。惡劣的環境,同族的互相殘殺,大吃小、強吃弱,讓安吉小鯢家族無法“人丁興旺”。保護區理論估計,小鯢的成功孵化率在3%~5%。
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後,對管理能力的提升、資金投入上的支持、科研監測水平的提高,對外合作交流的開展都有重大意義。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2016年,安吉縣林業局對保護區將在核心區裝上電子監控設備,對安吉小鯢繁殖水平實行監控,成立執法部門實行24小時巡查制度等。同時對棲息地實行改造與保護,人工改造水坑,擴大水域面積。
品牌建設
1985年,安吉小鯢自然保護區成立。前身是龍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落葉闊葉林。
2002年,確定以保護銀縷梅、鵝掌楸等珍稀瀕危動植物和落葉闊葉林原生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
2015年,保護區調整為野生動物類型。
2016年,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得浙江省林學會頒發的首批“浙江省林業科普基地”榮譽稱號。
2017年7月4日,安吉小鯢自然保護區列入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
2018年3月19日,國務院批准新建浙江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交通路線
杭州至安吉
從杭州駕車出發,出市北郊,經104國道至彭公,上04省道至安吉各景點,全程63公里。
南京至安吉
1、駕車從南京出發,經杭寧高速至湖州鹿山口下,再上11省道至安吉各個景點,全程250公里。
2、駕車從南京出發,上寧徽高速至安徽郎溪,再經廣德,泗安,上04省道至安吉各個景點,全程240公里。
上海至安吉
1、從上海延安高架往A9線湖州方向,徐涇入口(申蘇浙皖高速),過了長興路段後有個安吉出口,轉入杭長高速,安吉北出口下,往杭州方向開,20分鐘左右到安吉縣城。
2、駕車從上海出發,經318國道至湖州鹿山,再上11省道至安吉縣城,全程220公里。
3、駕車從上海出發,上滬杭高速公路,在杭州北的地方轉到杭州繞城,在繞城上的杭州莫乾山路下高速,經勾莊收費站,走104國道往湖州方向,再轉04省道至安吉縣城,全程23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