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加利之戰

安加利之戰

《安加利之戰》戰爭事件;是15世紀40年代初佛羅倫斯貴族軍隊與倫巴第貴族軍隊之間的戰爭,結果是佛羅倫斯貴族獲勝。另有同名壁畫,是達·文西受佛羅倫斯市參議會的委託為佛市的維基奧宮會議大廳製作一幅壁畫(這座行政公署大廳是根據聖卡羅·西蒙·波萊奧里、米開朗基羅、巴西奧·達·阿格諾羅的設計重建的)。達·文西非常樂意承擔此一任務,他在聖馬利亞大教堂內一間主教室開始構思草圖。壁畫的主題是1440年的安加利戰役,即米蘭大公菲里波的上將尼索羅·皮西尼諾率軍與倫巴第的一場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加利之戰
  • 類別壁畫 、 名畫  
  • 年代:1503—1505
  • 作者達·文西  
  • 屬地:佛羅倫斯市的維基奧宮會議大廳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名稱】安加利之戰
【類別】壁畫名畫 【年代】1503—1505
安加利之戰(局部)安加利之戰(局部)
【作者】達·文西
【屬地】佛羅倫斯市的維基奧宮會議大廳
【簡介】
達·文西一生的最後20年,是一種漂泊的生涯。法國入侵,國內政治動亂,加上經濟危機,使義大利社會的科學與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而藝術,日趨追求貴族化傾向。達·文西的藝術顯然不受歡迎了。他約從1500年移居羅馬諾,在那裡為凱撒·波爾查宮服務了一年,又於1506年從米蘭移居到羅馬。最後於1517年應法王法朗西斯一世之請,遠赴法國,直到他1519年逝世,都在那裡度過。
大約在1503年間,翌年,市政當局又委託米開朗基羅在這一大廳另一堵牆上繪製一幅壁畫,題材是佛羅倫斯人與比薩人於1364年的一次卡西那戰役。這樣,一個大廳里兩幅同樣性質的壁畫,對達·文西來說具有挑戰性。他的創作進度本來較緩慢,他習慣於深思熟慮後才形成構圖。可是在這種情況下,達·文西再不能面壁靜思了,必須迅速完成草圖,以便兩人的草圖同時展出。達·文西一反常例,於1505年把《安加利之戰》的素描全稿完成了。

其他信息

市政當局繪此壁畫是為紀念這次戰功。達·文西不想用彩筆去為貴族間的衝突歌功頌德,他利用這一題材,著重描寫了這種戰爭的殘酷性,他在自己的筆記里稱這種戰爭是最野蠻的荒謬行為。為了揭露它的實質,畫家突出戰爭處於劍拔弩張的時刻,即雙方為爭奪軍旗而進行的一場瘋狂廝殺。
據瓦薩里在他的《最著名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傳記》一書中對這幅畫上形象的描述是:這幅畫構圖精彩,整個處理非常有力,顯示了大師的高度技巧,是大師最傑出的作品之一。除了其他的特色而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場面上不僅是人,連戰馬也充滿著忿怒,互相敵視,現出虎視眈眈的表情。有兩匹馬把前腿抱在一起,彼此用牙齒廝咬著。其瘋狂的程度不亞於爭奪軍旗的戰士。……那個戴紅帽的老兵也一手抓住旗桿、高舉著戰刀,忿怒地咆哮著,瘋狂地向兩個對手砍去,想砍掉他們那雙抓著旗桿的手。
而這兩個戰士卻緊咬牙關,死死地保護著軍旗,頑強地戰鬥著。在地面上,在馬蹄縫中,還有兩個縮短的人體正激烈地廝打著。一個已被打倒在地,另一個向他撲來,那隻握著匕首的手已經舉到最高點,眼看就要用盡全力,向敵人的喉頭刺去。後者卻用雙手和雙腳拚命地掙扎著,保衛著自己,不受面臨的死神的襲擊。(根據英譯本的漢譯文字,其中個別地方的描述與畫面有些出入,可能是作者的筆誤。)
為了理解達·文西的原來構思,我們這裡再引述畫家自己的一段筆記:戰爭中塵土飛揚,煙霧瀰漫,格鬥士臉上痛苦的表情映照著熠熠的閃光,傷兵和受傷的馬匹橫七豎八,狼藉堆積,飛蝗般的箭雨四處橫飛,追擊者揚起蓬鬆的鬈髮,馬匹拖著死人在泥濘的地上留下深深的溝痕,滿地血跡斑斑。在死人和尚存一息的傷兵的身邊,到處是破碎的盾牌、長矛、戰刀、頭盔,滴著血的傷口,以及呆滯的目光,等等。從文字上看,達·文西沒有把他所構想的情景全部搬到畫面中去,正象他的其他一些偉大構想一樣,這幅畫也始終是一件未完成的傑作。
畫上只是四個騎士在不顧一切地揮刀拼搏的場面:一騎士剛剛落馬倒地,另一持盾的騎士準備落荒而逃。瘋狂的刀擊聲伴隨著馬的嘶叫聲,似乎可以從畫上迸發出來。中景的兩匹馬以頭相抵,另一匹張嘴廝咬,兩下短兵相接,情況千鈞一髮。在這裡,肉體和精神都趨於極度緊張的瞬間,素描的高度現實主義手法,使形象展現得震撼人心。畫家在這裡也寄寓著義大利祖國進入分崩離析的那種不可逆轉的悲劇性。
這幅畫稿最終未繪成彩色壁畫,素描也未能保存下來(米開朗基羅的那一幅《加西納之戰》也沒有保存下來)。據瓦薩里說,當時採用一種很粗糙的塗底材料與不成功的烘乾法。剛畫不久,牆上的顏色開始掉落。這是按照從前的摹本與勞倫佐·柴基亞的一幅版畫,以及一些為這一草圖而準備的素描稿子來斷定的(達·文西為這幅壁畫留下一些素材稿子,現藏布達佩斯美術館,內有幾張完好的戰士素描頭像)。 這一幅素描稿來自17世紀魯本斯派畫家的一幅素描臨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