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梧鎮

宅梧鎮

宅梧鎮位於鶴山市西南端,南臨開平蒼城,西接雙合鎮,北靠高明更合,鎮內交通、能源、通訊設施完善,多條省道貫穿全境,交通方便快捷。全鎮總面積205.06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4.01萬畝,山林面積21萬畝,全鎮森林覆蓋率58%,生態林面積為49620畝,25坡度以下的山坡地7萬畝,水庫面積1500畝。鎮區地處亞熱帶、屬丘陵地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綠水青山,風景秀麗,是鶴山的“後花園”;山林資源和水資源豐富,是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的天然寶地,是鶴山的農業大鎮,素有“鶴山糧倉”之稱。轄下11個村(居)委會,96條自然村,總人口28041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宅梧鎮
  • 外文名稱:Zhaiwu Town
  • 別名:鶴山糧倉、珠三角後花園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鶴山
  • 下轄地區:梧崗社區、靖村、雙龍、堂馬、荷村、白水帶、選田
  • 政府駐地:梧崗北路
  • 電話區號:0750
  • 郵政區碼:529733
  • 地理位置: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宅梧鎮
  • 面積:205.06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28041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龍潭山自然保護區、雲宿山
  • 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
  • 火車站:鶴山站
  • 車牌代碼:粵J
  • 耕地面積:4.01萬畝
鄉鎮概況,沿革,交通,經濟發展,農業經濟,生態旅遊,旅遊資源,設施建設,城鄉建設,土特名產,人口結構,地圖信息,

鄉鎮概況

位於鶴山市西部。面積205.06平方千米(2017年)。28041人(2017年)。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梧崗路55號。景點有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靖村鄉余氏宗祠。

沿革

清雍正十年(1732)建宅梧,民國至建國初期改第四區,1953年改宅梧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建鎮。1996年,面積196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轄堂馬、靖村、上沙、下沙、漱雲、泗雲、雙龍、荷村、選田、白水帶10個管理區(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交通

全鎮上下國泰民安,治安良好。鎮內交通、能源、通迅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交通方便快捷,有多條省道貫通全境,距佛開高速入口20多公里,經325國道或佛開高速公路均可直達沙坪、佛山、廣州。

經濟發展

近年來,以土地資源豐富的有利優勢,大力發展種植優質荔枝、龍眼生產基地。擁有大量的林地、坡地和水資源,25度以下坡地5萬多畝,水庫面積1500畝。可利用開發的項目有:可連片開發種植優質荔枝、龍眼及珍稀水果基地;可利用水庫水面搞網箱放養優質水產品,水庫沿岸種植優質水果,搞旅遊農業;“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可開發農產品深加工,如荔枝、龍眼乾果、西瓜汁、馬蹄、粉葛加工成澱粉等。為進一步擴大發展宅梧鎮的“三高”農業和“觀光農業”。

農業經濟

宅梧鎮是傳統的農業大鎮,擁有耕地4萬畝,經過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正邁向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2007年被江門市評為種植專業鎮。今年,宅梧鎮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又向著一個新的目標進發——申報成為省果蔬種植專業鎮。為達到這一目標,宅梧鎮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種植模式為帶動,對全鎮10個村委會進行了新的種植規劃,分成三個產業布局區,第一個區域是上下沙至靖村一帶以種植瓜豆類蔬菜為主,面積5000畝;第二個區域是雙龍、選田、荷村以種植葉菜類為主,面積5000畝;第三個區域是堂馬片以種植葉菜類為主,面積2000畝。屆時,合共12000畝的蔬菜種植區將成為宅梧現代農業發展的新亮點、新品牌,這也必將成為宅梧發展農業觀光旅遊資源的有力保證。
目前,宅梧正在借鑑一些先發展起來的、取得明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農業旅遊點的經驗,如番禺的“百萬葵園”、三水的“荷花世界”等,做好前期的規劃工作,為發展農業旅遊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態旅遊

在生態旅遊經濟發展方面,宅梧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其中有白水帶的“十二龜”和荷村的“大洋坑”、“小洋坑”等地,白水帶的“十二龜”占地6.5平方公里,荷村的“大洋坑”、“小洋坑”占地6.12平方公里,以丘陵地貌為主,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內有小溪、瀑布,美不勝收,是珠三角少有的天然大氧吧。據介紹,這些都屬於皂幕山系,且交通方便,距離廣東省最長公路隧道——彩虹嶺隧道口3000米,距離廣州、中山、佛山相距約30分鐘車程,距離325國道、中江高速、佛開高速不到15分鐘車程。 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不斷增長,對精神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上現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城鎮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追求高尚、健康、舒適、回歸大自然已成為當代人們生活的主流和發展方向,多層次內涵的休閒旅遊度假正成為人們追求的新生活方式。目前宅梧鎮周邊的水台溫泉和騰龍峽漂流度假區已經興旺發展起來,宅梧的生態旅遊發展可起著橋樑及互補作用。 宅梧鎮作為珠三角少有未受污染的山區城鎮,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因地制宜,發揮本地資源及地方特色,建立以珠三角發達地區的遊客為源頭,以一小時車程生活圈的節假日休閒娛樂度假會議培訓為主題的度假區,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發展第三產業也大有作為。

旅遊資源

雲宿古寨
雲宿山是鶴山市名山之一,聳立於宅梧鎮和雙合鎮之間,它如一道屏障,將宅梧與雙合分隔開。山的東側地屬宅梧鎮,距宅梧圩3公里;西側地屬雙合鎮,距合圩2公里。
雲宿山起伏連綿,松林茂密,山清水秀,方圓12公里;山陡路窄,海拔637.2米,山頂有一大塊平坦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
雲宿山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又有古寨遺址,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山頂平地現存有古寨石砌圍牆,雄偉、堅實,實屬罕見。東南寨牆長500多米,高3.5米,寬2米;西北寨牆長400多米,高2.5米,寬2米。用條石砌築,每塊石長約一米,厚約三十厘米,疑是古代瑤人所築。
據文史資料研究者考證:宋元明三朝本地區還有瑤人,瑤人居住在皂幕山、雲宿山一帶,墾山為畲,種粟為生,擅長用竹弩藥箭,從事狩獵,雲宿山故又名雲粟山。元朝期間,瑤族人民為反抗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曾爆發過兩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後來元朝政府進行血腥大屠殺,瑤族人民被殺害無數,餘下被迫逃往別處,或與漢人融合。
每年重陽佳節,人們登臨雲宿山古寨,既可探幽尋古,又可飽覽宅梧的山鄉秀色,樂也逍遙。
黃帝石
鶴山最高村落黃帝石村又稱彩虹嶺村,隸屬宅梧鎮白水帶管理區,距宅梧鎮區10.5公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廖、陳兩姓自惠州遷此植茶,聚居在皂幕山彩虹嶺西山腰間,漸成村落,呈梯狀,分廖屋和陳屋兩村,面積0.6平方公里,是鶴山市地勢最高的村落。村舍為泥舂瓦平房,村民操客家方言;村民以勤勞向義而著稱。
此村初引“彩虹嶺(山名)”為村名。因村北有一山石似人橫臥于山洞中,鶴山首任縣令黃大鵬題“橫地”二字於石上,村名從之,稱“橫地石”。方言“橫地”與‘黃帝’音近,故雅稱“黃帝石”。
1978年前全村人口共70人,以種茶為主,兼牧牛、種果及採藥。1994年前,村民部分遷至白水帶、宅梧鎮區等地定居,從事打工或經商。留村的村民仍以種茶、種豆、種果和養兔、養蜂、捕獵為生。
村旁有鶴山舊八景之一的“彩虹古道”經過。登山進村,爬羊腸古道,攀山間陡路,足兩個小時。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我部隊的堡壘村,有陳大娘等堡壘戶。1959年11月12日被廣東省政府定為革命老區——抗日游擊根據地。近年,不少革命前輩從各地來慰問和敘舊。
此間青山常綠,溪水長流,層林疊翠,怪石奇布,鳥鳴不息,彩虹常現,雲霧繚繞,景色宜人。重陽佳節,人們登山怡情,絡繹不絕。即將動工的“彩虹隧道“從那兒經過,更增加其神奇景觀。此地是旅遊、遊獵、懷舊和避暑的好去處。
雲山獨秀羅漢尖
羅漢尖屬皂幕山脈中南段派生,西向延伸,山體面西南,獨峰高國、四百一十二米,面積約三百多畝。側有將軍山並峙,稍矮,且植被濃密,為交椅山所掩映。唯羅漢尖獨峰高出,植被較稀疏,其山體均由岩石組成,整座山岩石裸露。遠望,銀光閃耀,酷似金屬筆尖直插雲端,是鶴山雙都、開平、台山、恩平等地較為挺拔的山峰;近看,山腰間有觀音坐蓮、美女吊花燈、烏鴉落洋、一線天、石龍床、石印、墨硯、石蟾蜍、石公雞等景點。山頂有二級平台,面積均約十五平方米,曾有廟宇供人上香,可惜於“文革”時期被毀,一九八八年得獲重修。羅漢尖上有畝余耕地,歷來種植紅煙,因每株煙中有斑痕似羅漢腳印,故名“羅漢煙”,歷來為送禮上品。
羅漢尖是鶴山舊八景之一,有關的詩文、故事、傳說頗多有“羅漢尖峰排筆陣”、“彩虹羅漢山川秀”、“尖峰羅漢秀雲山”等名句流傳,為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作對象,是舊社會久旱求雨之所,逢年過節祭拜,尤以重陽登高時遊人最盛。
彩虹古道
彩虹古道在鶴山中西部,皂幕山脈偏南中段,海拔高度五百六十多米。南宋前後,一些南遷的瑤民在皂幕山一帶居住。那時,就有羊腸小道盤山而走,實是崎嶇險要。自清雍正十年鶴山建縣後,首任縣令黃大鵬,為方便人民往來邑地,縮短行程,緩解地方交通的困難,而“捐金錢,募丁壯,從山徑中劃削平坦,就其勢之折旋而為路”。該古道為東西走向,東起茶亭頂,西至馬口缺,全長約十五公里,路面寬一到二米不等。曾有善心者為部分路面鋪設石板。
彩虹古道為鶴山舊八景之一,自古就有“彩虹嶺上觀皇石”等名句在地方流傳。古道周圍有彩虹玉璽、犀牛望月、嫦娥奔月等天然景點;附近有石寨下、流白水等千尺飛流,燕尾岩、鷹嘴岩、釣神坑等深谷。奇險至極,群山起伏,溝壑陰森,且氣候變幻無常。明代許炯經過此地時,就有“參天黛色三千丈,鎖地煙霞十二重”之作。天然洞穴、人工石室、走獸飛禽、奇藤異樹皆引人入勝。明、清及至民國時期,有關此地詩文、故事、傳說及名人之作較多。清雍正年間,首任縣令黃大鵬在古道中段路旁,曾親筆刻石“彩虹嶺”三字。清同治年間,白水帶華僑在茶亭頂捐建“樾蔭亭”,還有翰林學士賴濟熙親筆書下:“臨風落丈青松晚,越嶺登山移步難”。解放後,彩虹古道逐漸荒蕪,好一個“越嶺登山移步難”的地方,成為每年盛夏、重陽節人們避暑登高的勝地。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余氏宗祠,座落在宅梧鎮靖村鄉東北角。
1944年10月下旬,中共廣東省臨委、省軍委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命令堅持在珠江三角洲進行抗日武裝鬥爭的珠江縱隊的機關和主力,由林鏘雲、羅范群、謝立全、劉田夫、謝斌等率領,挺進粵中,繼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1月7日,部隊解放宅梧鎮後,即移師靖村鄉,司令部駐余氏祠,政治部駐李氏宗祠。黨和部隊深入發動人民民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余氏宗祠,坐東北向西南,是三進四合院式布局,歇山頂建築。建築面積667平方米,後進地基比頭進、二進高出1.5米,院前還有高2米的圍牆。1969年靖村鄉因資金匱乏,將頭進和二進拆卸(包括圍牆),磚木用作建國小校,空地置閒,現仍保留的後進(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掛牌辦公室的地方)建築面積136平方米(內有木板鋪閣,又叫後樓)。因樓危,1992年鶴山市老建會撥款三萬元維修。
1994年6月7日,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鶴府辦函[1994]21號文將余氏宗祠定為本市第二批文保護單位。

設施建設

投入建設資金1.2億元,建成清河路、梧崗中路、梧崗北路、宅建路、北街、宅新路、環鎮路硬底化街道。全長2.8公里,建成一座長104米和兩座長各55米的公路交通橋樑,14公里的供水主管和7公里的排水主管,新建11萬伏變電站,5.8公里的單迴路輸電線路及一批供電、電訊、交通、照明、綠化設施,建成房屋13.82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4.18萬平方米,公共建築3.65萬平方米,生產建築面積4.56萬平方米,鎮區基礎設施配套基本完善,現已成為投資環境新城鎮。由1993年投放建設的茶山,普惠小區已具規模,新的商住群體已形成,茶山小區占地面積3.8萬平方米,普惠小區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茶山小區設有財稅、公安、司法、交警、水利會、銀行、信社、郵電等服務機構,普惠小區設有供水、供電、教辦、地稅、國土、建委等辦事機構,並建成8200多平方米的農貿市場。

城鄉建設

近年來,宅梧鎮的村鎮建設以“科學規劃、適度超前、有序實施,嚴格管理”為指導思想,城鄉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鎮區是全鎮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教育中心,1993年邀請江門市村鎮規劃設計室對鎮區總體規划進行重新修編,制定“七一圖書”,鎮區規劃建成面積2.38平方公里,規劃遠期至2015年,人口1萬,新區域的建設做到三化:一是工廠、商住、醫療、辦公樓布局的合理化;二是鎮區街道縱橫的規劃化、硬底化;三是美化和綠化,道路系統主要以新浮線為主線,東西延伸,南北按地型和小區進行連通,環鎮路是連線高明更樓鎮的過境公路,組成網狀主幹道系統,道路寬度分別為50米、30米、20米、15米、10米五級,城鎮的供電、電訊,鎮區規劃以標準化、規範化為目標,使我鎮區規劃形成一個縱橫交錯,功能齊全的設施網路。

土特名產

宅梧無籽西瓜 -- 鶴山名土產之一。主產於宅梧鎮。宅梧西瓜無核、含糖分高、味美可口,名揚海內外,每年西瓜收穫季節,港澳地區和國內商人紛紛來訂購。宅梧種植西瓜是從1978年始,先後引進“大紅寶”、“鶴寶”大量種植出口。1986年後,從省農科院引種現在的無籽西瓜,原試種青皮(鶴鳴2號),後發展花皮(鶴鳴3號)和黃皮(鶴鳴4號)兩個新品種。1998年種植面積達866.7公頃,全鎮種西瓜一項純收入1800多萬元,其中選田村委會西瓜收入人均近700元。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現在西瓜已經不再成立宅梧鎮的主打經濟作物。往日的輝煌已經漸成記憶。
其它的特產還有桂味荔枝、粉葛、選田的本土芒果,其風味獨特遠勝市場上的呂宋芒果。

人口結構

宅梧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2354

16427

15927
家庭戶戶數
7861
家庭戶總人口(總)
31886
家庭戶男
16158
家庭戶女
15728
0-14歲(總)
8630
0-14歲男
4377
0-14歲女
4253
15-64歲(總)
20599
15-64歲男
10713
15-64歲女
9886
65歲及以上(總)
3125
65歲及以上男
1337
65歲及以上女
178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0159
28041人(2017年)。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宅梧鎮委(宅建路東)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