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叢刊》全名為《學術叢刊:中華文化學院刊物之一》,1947年6月在廣州發行,刊期不詳,吳康主編、發行,由中華文化學院出版委員會編輯,停刊日期不詳,屬於社科學術刊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術叢刊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47年
- 發行人:吳康
人員編制,辦刊宗旨,刊登內容,文化傳統,
人員編制
主要撰稿人有吳康、黃元起、徐嵩齡、唯我室主、秦元邦、敬軒、廖建祥、彭芳草、周守正、葉釗章、張斗衡、胡瑞良、麥華三等。
辦刊宗旨
該刊旨在研究本國學術,輸入歐美學藝,建設新中國文化。
刊登內容
發表中華文化學院同人的研究之作,內容涉及語言文字學、哲學、道德、史學、藝術、政治學、經濟學、法律法理學等各種社會問題的專門研究論著。
曾刊載的文章有黃元起的《中國近代外交史論略》、徐嵩齡的《戊戌維新運動》、張斗衡的《秦漢肉刑考(附表)》、廖建祥的《略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主經濟形態及其影響》等歷史學文章,考證嚴密,內容詳實。吳康的《形而上》則分析了哲學上方法論的問題。培克著張煜翻譯的《戲劇的元素:動作和感情》將外國最新研究呈現中國讀者面前,文中分析了動作與感情的投入對於戲劇的重要性。葉釗章的《犯罪學:刑事科學新思潮》則分析了法律界的新思潮,開闊了國人的眼界。
該刊旨在貫通古今,連線中外,為啟迪民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傳統
《發刊詞》(編者)
現代開明進步之國家,其建設內容,應涵左列三事:
政治制度 比於一物體之形式間架,節度關聯,無此則其形不立;
經濟組織 比於一物體之實際內容,滋養生息,無此則其體不充;
文化事業 比於一物體之基礎元精,生命機能,無此則其神不備。
欲求右列三事之向發展,納於軌物,乃有所謂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三者攜手前征,相因相依,以達於完成現代國家建設之最高境界。
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歷五千年,其文化之遞嬗,學術之發揚,亦已傳之口耳,著之方策。今後建國,欲使政治經濟建設之業,分鑣並馳,絕跡超塵,以興世界第一流強國爭其輝光,則必宜將一切建設尊源文化建設,恢復其內容,革新其形式,救前代之凋敝,納新世之潮流,使之經緯節文,更立教化,然後能沿流而討源,振本以該末。文化建設,奮翼前征,而政治之組織,經濟之繁榮,始能揮翮生風,隨之而起;此立國之公理,治世之要政也。中國五千年未有之破壞,殆有甚於曩日。曠觀內地人民生活,以視歐美第一流之強國,亦猶彼邦中世紀之下觀現代科學化進步之社會,其相去遙遠,殆不可以道里計。故吾人深思長慮,以為今後建設新中國,若造廣大之宮室然,宜以文化建設立其台址堂基,以政治建設張其壁架棟樑,以經濟建設其磚瓦牆上;三者備而後崇宏偉瑰麗之廣廈可成,奧詭陰深,千門萬戶皆以台址堂基,為其全部建築之基礎。則今後建國之宜肇耑於文化建設,其故可不待煩言而明矣。文化建設之業,分言可為二事:
一曰教育制度 謂初等中等高等,各級教育之組織及其設施是也;
二曰學術研究 謂為成系統之知識,各科專門研究之作業也。
前者之目的,在於教育普及,被化人群,後者之極功,在於創造發明,確立真理;中國今後之文化建設,宜致力於此二事,蓋無疑者。特教育制度,既有法令規章,不能隨意為之更改:若夫理論探討,應別為專篇,訂其得失,膚郭之說,未欲遽為泛陳,故今存而不論。若夫學術研究,乃人類德慧術智之最高作業,創造文明,導引進化,皆以此偉大作業為之樞基。凡人類社會極高度之構成,千峰競秀,萬壑爭流,推其本因,皆可雲直接間接原本於學術研究。研究術程,千緒萬端,而思與學二者實握其機要。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思者何?由本以該末,因源而達流之系統求知之方術也;學者何?蒐巨細之資材,考古今之懋績,終日乾乾,由偏而之全,因微而知著之作業也。思為求知之方術,則為邏輯之事,宜探討推論之歷程,講求名理之公例,是乃從事學術研究之堂基。古今邏輯之書,述其程敘,至為繁賾,今擷其要,匯為二端:
一曰“求真”邏輯為求知之學,求知者何?求真也,謂求事物之真理也。凡內籀外籀之術,異同分類之說,皆所以辨偽求真,深探物始。尤以外籀分析,由通而譯乎別,辨體而分於兼,窮源達流,巨細不爽,實為求真之術之上乘。昔法儒笛下兒患中世形式邏輯之律,密栗殷繁,或反足妨推理利行之效,乃考驗古今,制為四律,以推理求知之表準:一曰,不知不以為真,即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之說;二曰,剖析疑難,不厭求詳細,整潔即明,自易解決;三曰,運思之際,由簡而繁,依其歷程,不越次序;四曰枚舉所有,不遺一物。凡茲四者,實匯外籀諸律之菁華,為運思求知之實筏。本此基術,神而明之,施之於治學,則本末相因,終始相維,無瓠落影音之談,見之於行事,則取與有別,左右相宜,無游移浩蕩之病。故思之第一義在求真,其效由是可睹矣。
二曰“求全”知識之宜求真,尚矣,然倘不求全,則知之用,狹而不能廣。莊生詮古之道術,曰無乎不在,無乎不在,全也,非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然則何以能全?曰,其術在推類,謂原始以要終,因微而知著,則邏輯類比內籀之事也。類比因甲推乙,由先而識後,乃別與別之推念,雖曰中效,猶未足與於求全之事,必也內籀歸納,舉厥主要之例證,統以綱維之律令,由因而獲果,知其事之非出偶然,比異而求同,見其質之有為齊一,乃能由體以求兼,因別而共:所謂知識之全,由之而立,物有微而毗著,事有瑣而助洪,非內籀陰達之功,其何以臻此哉?
其後歐美學者言學術研究方法,大抵取演繹歸納類比諸術,參伍錯綜,互動為用。美儒杜威承詹姆士實用主義之學,唱實驗邏輯理論,立思想五段歷程之說,實取內外籀精義,而貫通融會,使思想能活潑施用,應付環境,他方日耳曼馬克思,承黑格爾正反合推論經程,立唯物辯證方法,以說明人類社會經濟演進之情狀,階級鬥爭之事實;雖取境或偏於狹滯,不免時有削足適履之嫌,要其志亦蘄於探求真理,解決問題,終勝於浮塵滑澤者。吾人考驗古今,折中群義,以為尋求事物真理,作真正學術研究,宜遁左列五種研究步驟:
一、“講求文義”。就所研究對象之文字及其他符號記載,一講求其內容,明晰其涵義,然使稍有疑滯,阻其探討歷程,研究之功,於焉肇始。
二、“廣蒐材料”。凡與所從事研究問題之有關材料,見聞所及,廣蒐博採,形理隱現,巨細靡遺,為免漏萬之識,寧多大衍虛一之數。
三、“精密考證”。就研究範圍內所據之文字與所獲之資料,施以內容之分析,與種類之綜合,內外籀類比,互動為用,循序前征,推理證明,無令少有舛失。
四、“合理的假設”。合理的假設者何?謂合於邏輯因果律令之研究設施,所預立之理論也。有研究資料橫於吾前,欲施探討之功,必先為科學上之假設,遵因果之律令,究功用所施,不為幻想虛構,所謂合理,即是此義。蓋研究資料既豐,欲施精密考證,必先為此類種種假設,爬蘿剔抉,擇類分疏,而後內外籀類比之術程,始能交顯功能,盡分析綜合之能事。
五、“力避不邏輯的武斷。”不邏輯的武斷,即不合理的結論也。合理之義,如前所陳,研究考證之功,循分析綜合之程而進。主客之序未立,不為越級率論之談,性量之分未明,不為游辭盪口之說,而後能本末得其序,有因果之律可循,輕重得其平,則是非之情可見。理實相盈,推類見極,則所立理論,始能煥然冰釋,怡然理順,力避不邏輯的武斷,即所以達純合理之結論也。
凡此五事,以類相從,探求真理之功,必如是而後能左右逢源,本末具舉,而系統理論,始能成立。先哲嘗曰:“格物致知,窮理盡性”,格物致知,求真之事業,窮理盡性,求全之事也。必明大小之故,而後可雲格物,必辨是非之分,而後可雲致知,明小大之故,辨是非之分乃求知事物之本相,故曰求其真也。窮理者,窮物之諸理,哲學問題中宇宙之部分也:盡性者,盡人之性質,哲學問題中人生之部分也。曰窮曰盡,謂將此兩部分之問題,無以不以邏輯思想內外籀類比之法,為之探本窮原,因類見極,而窺見其所探究對象之全相,故曰求全。由是而達宇宙人生兩大範圍內一切理實所託命之終極目的,最高絕對境,則泰西哲學之所謂神(上帝),中國賢者所謂命,故又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思之能事,盡於此矣。
思為求知之事,既如上述,學則為所求知識之內容,蓋略相當於歐人分科研究之業,舉其大綱,可為左列三項:
一曰:文學類:謂即人文科學,若言語文字之學。哲學、道德。史學。藝術等類屬之,
二曰:法學類:謂法律學科,社會學科、若法理學、公私諸法、法典、政治學、經濟學,以及各種社會問題之專科研究屬之。
三曰科學類:指各種理論科學(純正科學),若數理科學(算數、代數、幾何、解析。微積分、函式、群論、及力學、天文學等),物理科學(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狹義的自然科,即博物科學、內涵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地質學各科)諸科;套用科學,若醫學諸科,工程諸科,農業商業等諸科屬之。
凡右所陳,今世所云各類系統知識之研究,都在其中,所謂學之範圍,蓋盡於是。為學之道,宜取上述求真求全之術,循研究步驟五事,就右陳諸科範圍,蒐其巨細之資料,考其異同之界域,明其是非之故,而定期去取之分,斟酌精粗,倏理未來,循其體系,有所發明:必立創造之新功,始盡為學之能事。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洋洋乎思與學之功至矣,而學術研究之業,亦於焉終矣!
本院創立主旨,在研究本國學術,輸入歐美學藝,建設新中國文化,則其思以學術研究,改造中國文化,為義至明:爰為業刊,輯布諸文,粗示同人由此方向前征之初步。夫發明新理,創立文化,任重道遠,詎俟煩言?此固非三數載之歲月可成,亦非三數人之工力可集。惟先哲不云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有始而後觀其成,必有為而後可考其績,欲觀大輅,先假椎輪。歲月難追,芳菲易漂,共游真理之領域,藉窺學海之門。六合廣運,識宇宙之無窮,一我周天,知物心之有極。毋慚瓦釜,且竢黃鐘。聊貢庸言,以資擁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