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的術與道》是一本2022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連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者的術與道
- 作者:李連江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4月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31326624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李連江教授論治學的封筆之作。作者的《不發表 就出局》偏重談如何在學術界謀生存,本書側重講怎樣在學術界求發展。
求發展,就是把學問做好做深,實現學術創新的最佳化,把自己變成學術界的一個名牌。
學者的天職是追求真理,本書是學者長征路上的踏腳石。作者說:“術與道,說來玄妙,其實都是常識。”但是,我們往往不懂常識,因此常識是不怕重複的真理。本書共20講,每一講都是一個“過來人”在40年學術生涯中參悟的智慧,也是他在明師指導下孜孜不倦地“下真功夫”積累的經驗。
本書只有一位作者,然而是眾多學者的“對話”。作者說:“書面論治學,很容易掉進自己挖的坑,對話變成獨白。”但是,在娓娓道來的20講中,仿佛有無數“學者”參與對談,感悟、共鳴、切磋。
學者的術與道,從前輩學者處來,到後輩學者中去,薪火相傳,生生不已。樸實的常識,助你脫困,幫你攀登,伴你長征。
作者簡介
李連江,1963年生於河北滄縣農村,幼年體弱,少年時常為生存擔憂。高中畢業時,適逢改革開放的春天,全年級延畢半年,參加高考,得以躋身78級之列。此後44年間,輾轉五所大學,五次變換身份,16年前落戶香港中文大學,今年8月起到香港嶺南大學任教。英文專著半本,論文30篇;譯文300萬字,“二分塵土,一分流水”。近幾年,漸感承傳事大,悉心總結治學經驗。尚能治學,然而分心談治學。不避誤解非議,全憑奉行啟功先生的良心話哲學,不弄玄虛,知有不言,言必有據。
圖書目錄
第一講 以學生為貴
相信學生的創造力
發現學生的潛力
激勵學生真學
待學生如子女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
第二講 從師三十年散記(續)
車老師學寫作
教育是對話
治學與參禪
學會自學
鍛鍊思維能力
活出真我
授徒的良知與藝術
車老師雋語數則
留有餘地
師母的教誨
四十年師生緣
第三講 跟李約瑟先生學英語
天下沒有不查字典的翻譯家
學外語就得有赤子之心
珍貴的記憶片段
永遠也不會忘記
第四講 漫談政治學研究
選題
材料
分析
文獻
寫作
發表
不要以順為逆
第五講 讀博的意義在於學會做自己的導師
學生心態
學會創新
學會疑己
敢於學習
躍龍門靠自己發力
第六講鑑別導師真偽與得真傳
野狐禪
鑑別導師
下真功夫才能得真傳
求學不易
第七講 關於選研究課題的幾點建議
對己對人都重要
比別人早半步
有比較優勢
可以持續
要有自己的陣地
第八講 關於研究方法的用戶視角
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
學以致用
與時俱進
當合格的用戶
第九講 定性方法歸根結底是推己及人
回到事實本身
理解是視野的融合
視野融合之道是對話
定性研究的兩類錯誤
世事洞明皆學問
第十講 學量化研究方法的基本路數
設計研究場景
常態分配是一種世界觀
顯著度檢驗是證偽思維方式
回歸分析是追根溯源
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第十一講 關於文獻綜述的幾點看法
文獻綜述的功能
關於文獻綜述的三大誤解
建設自己的核心文獻
學會尋章摘句
為寫而讀是不二法門
引用文獻要公平大度
六經注我
第十二講 寫論文的幾點體會
為讀者服務
寫作是循環往復的過程
修改、修改、再修改
寫作如修行
觀點創新,文章八股
功能主義與文體風格
動手學手藝
第十三講 學術生涯的三問四講
求職報告
講課
會議發言
專題演講
說話是門藝術
第十四講 學會適度推銷自己
繼承發揚孔夫子的自我推銷精神
絕大多數學者不過是大學的人力資源
申請工作是合理的機會成本
申請課題費是合理的機會成本
開會和做講座是合理的機會成本
學者需要懂市場的諍友
第十五講 學術生涯的基調是焦慮
焦慮
焦慮的主要症狀是下假功夫
焦慮的終極根源是創新艱難
焦慮的直接原因是內外壓力
學術界的進化、退化與內卷
管理焦慮的關鍵是破除四大迷信
減輕焦慮的途徑是樹立自信
第十六講 從顏回早逝看拼搏精神
顏回為什麼能不改其樂?
顏回的悲劇
拼搏精神不適合學術生涯
留有餘地
第十七講 保護自己
保護身體健康
保護心理健康
保護黃金時間
保護自信
保護平和心情
保護正常生活
自己獎勵自己
不能無我
第十八講 科學認識睡眠
什麼是睡眠
睡眠的三大功能
睡眠障礙
睡眠的王道是放鬆
睡眠之於全身,正如上弦之於鐘錶
第十九講 生物鐘與健康
生物鐘
人的生物鐘
順時而生
人是生物
第二十講 與徐軼青、林聲巧的對談
跋
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