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指導學校如何開展家校合作的行動,詳細描述了美國家校合作的實踐框架,組織架構,制訂計畫與實施等。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中文版序,
內容簡介
本書是愛普斯坦(Epstein)教授研究和指導家校合作工作的代表作和集大成之作。“家校合作”是國內的提法,在國外(以及在本書中)對應的概念是“學校、家庭(和社區)合作夥伴關係”(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這是一本寫給美國教師、家長、校長、和各級教育行政領導閱讀的關於家校合作的經典工具書。無疑,從書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本指導學校如何開展家校合作活動的行動指南,是按照家校合作的行動者的實踐邏輯展開的,提供了詳盡的、一步一步的家校合作行動策略。書中詳細描述了美國、加拿大家校合作的實踐框架,組織架構,制定計畫與實施,對活動組織參與者的專業培訓,分幼、小、初、高各學段和學校、學區和州各個行政層次的行動和責任特點,教師必須具備的有關專業知識、能力和工作內容,如何評估和選擇有效的家校合作活動等等,具有很強的、系統的實踐指導性。由於本書的形成經過了30年的不斷積累,已經修訂到了第三版,所以全書的體系和內容是相當成熟的。
這也是一本寫給研究者研讀的經典學術著作。本書的學術性,不僅在於家校合作的總體行動框架,建立在突破傳統觀念的“交疊影響域” 理論(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的基礎之上; 不僅在於重要的章節之後,都會列有詳細的參考文獻索引(正是因為本書中列有大量的參考文獻,書中人名一律使用原文拼寫而不翻譯成中文,以方便讀者在將本書作為研究資料索引時,對照正文和參考資料的研究者名字),使讀者可以以此來考證書中相關內容和成果的出處、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細節;而且更在於,本書提供的家校合作的行動指南,都是“以研究為基礎的(research-based)”而制定的。至今,我們還很少發現有哪一方面的學校政策、實踐,可以和美國的家校合作領域相比,是如此依賴於研究工作,幾乎全部都是出自於研究者的研究、對政策的影響和對實踐的指導。
作者簡介
愛普斯坦(Epstein)教授獲得約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從事家校合作研究的學者隊伍,以社會學學者為主體,輔之以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學科的學者),從1970年代末開始,專門從事家校合作的研究,公開發表了相關的學術著作和論文上百部(篇),成為美國研究家校合作領域的領軍人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她創建和領導的美國合作夥伴學校聯盟(The National Network of Partnership Schools ,簡稱為NNPS),為學校、學區和州領導開發和執行合作夥伴計畫,提供了詳盡的專業指導。Epstein是NNPS設在約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學的NNPS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到2009年,全美21個州、150多個學區、1100多所學校參加了NNPS,為NNPS研究中心提供有關的實驗和數據統計平台,並接受專業性工作指導、分享成功經驗。Epstein的最新研究成果,是2011年編寫出版的,用於培訓教師和管理者的大學專業教材《學校,家庭和社區合作夥伴:對教育工作者的相關培養和對學校的相關改進》(第二版)(Joyce L Epstein.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 Schools[M].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2011.)。
本書的其他主要作者桑德斯(Sanders)、謝爾頓(Sheldon)和西蒙(Simon)等,分別獲得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和約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都是NNPS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成員,獨立(或與Epstein教授一道)發表了大量的有關家校合作的研究成果。他們的有些成果,在本書中直接構成了某些章節內容。
吳重涵,北京大學博士,二級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江西省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教育學術月刊》雜誌主編,研究方向:學校辦學合法性策略,現代中國小學校制度與家校合作。代表性著作《軍事教育結構研究》、《普通民辦高校的合法性策略研究》,《國際視野與本土行動:家校合作的經驗和行動指南》、《家校合作:理論、經驗與行動》、《家庭背景與家長參與關係的實證研究》;譯著:《學校、家庭和社區合作夥伴:行動手冊》、《家庭優勢:社會階層與家長參與》等。
中文版序
從國際視野重新審視家校合作——《學校、家庭和社區合作夥伴:行動手冊》中文版序
《教育學術月刊》2013年第1期
一
本書是Epstein教授研究和指導家校合作工作的代表作和集大成之作。“家校合作”是國內的提法,在國外(以及在本書中)對應的概念是“學校、家庭(和社區)合作夥伴關係”(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這是一本寫給美國教師、家長、校長和各級教育行政領導閱讀的關於家校合作的經典工具書。無疑,從書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本指導學校如何開展家校合作活動的行動指南,是按照家校合作的行動者的實踐邏輯展開的,提供了詳盡的、一步一步的家校合作行動策略。書中詳細描述了美國、加拿大家校合作的實踐框架、組織架構、制訂計畫與實施,對活動組織參與者的專業培訓,分幼、小、初、高各學段和學校、學區和州各個行政層次的行動和責任特點,教師必須具備的有關專業知識、能力和工作內容,如何評估和選擇有效的家校合作活動等等,具有很強的、系統的實踐指導性。由於本書的形成經過了30年的不斷積累,已經修訂到了第三版,所以全書的體系和內容是相當成熟的。
其實,這也是一本寫給研究者研讀的經典學術著作。本書的學術性,不僅在於家校合作的總體行動框架,建立在突破傳統觀念的“交疊影響域” 理論(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的基礎之上; 不僅在於重要的章節之後,都會列有詳細的參考文獻索引(正是因為本書中列有大量的參考文獻,書中人名一律使用原文拼寫而不翻譯成中文,以方便讀者在將本書作為研究資料索引時,對照正文和參考資料的研究者名字),使讀者可以以此來考證書中相關內容和成果的出處、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細節;而且更在於,本書提供的家校合作的行動指南,都是“以研究為基礎(research-based)”而制定的。至今,我們還很少發現有哪一方面的學校政策、實踐,可以和美國的家校合作工作相比,是如此依賴於研究工作,幾乎全部都是出自研究者的研究、對政策的影響和對實踐的指導。
說到這樣一本既是工具書,又是學術著作的好書,就不得不介紹本書的作者——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愛普斯坦(Joyce L.Epstein)教授,及她的研究團隊。
Epstein教授獲得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從事家校合作研究的學者隊伍,以社會學學者為主體,輔之以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學者),從1970年代末開始,專門從事家校合作的研究,公開發表了相關的學術著作和論文上百部(篇),成為美國研究家校合作領域的領軍人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她創建和領導的美國合作夥伴學校聯盟(The National Network of Partnership Schools ,簡稱為NNPS),為學校、學區和州領導開發和執行合作夥伴計畫,提供了詳盡的專業指導。Epstein是NNPS設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NNPS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到2009年,全美21個州、150多個學區、1100多所學校參加了NNPS,為NNPS研究中心提供有關的實驗和數據統計平台,並接受專業性工作指導、分享成功經驗。Epstein的最新研究成果,是2011年編寫出版的,用於培訓教師和管理者的大學專業教材《學校、家庭和社區合作夥伴:對教育工作者的相關培養和對學校的相關改進》(第二版)(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 Schools)。
本書的其他主要作者桑德斯(Sanders)、謝爾頓(Sheldon)和西蒙(Simon)等,分別獲得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和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都是NNPS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成員,獨立(或與Epstein教授一道)發表了大量的有關家校合作的研究成果。他們的有些成果,在本書中直接構成了某些章節內容。
二
把Epstein教授為首的家校合作研究團隊的研究工作,置於更加廣闊的研究背景上,我們看到了一幅美國半個多世紀以來家校合作研究的歷史脈絡圖景。
雖然英、法、日等多國都有重視家校合作的傳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2),但系統的家校合作研究與實踐,起源於美國。美國法律和政策意義上的家校合作實踐(或者說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家校合作實踐由興而衰後的再次興起),當自1965年算起(以該年美國《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的頒布為標誌)。美國家校合作實踐的一個鮮明特徵,是以研究為基礎。政策和實踐的軌跡,大體上受到以下邏輯上相互關聯的四個研究階段(如下圖)相關成果的強大影響。
圖:美國家校合作研究與實踐的階段劃分
(1)1950-60年代:主要研究家庭經濟社會背景(簡稱為家庭SES)、智力水平對兒童教育抱負與職業成就的影響,描述社會不平等的再生產。(參見William H. Sewell and J. Michael Armer. Neighborhood Context and College Plans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31, No. 2 (Apr., 1966), pp. 159-168;William H. Sewell and Vimal P. Shah. Socioeconomic Status, Intelligence, and the Attai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 40, No. 1 (Winter, 1967), pp. 1-23;Dalton Conley. Capital for College: Parental Assets and Postsecondary Schooling[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 74, No. 1 (Jan., 2001), pp. 59-72;William H. Sewell and Vimal P. Shah. Social Class, Parental Encouragement,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73, No. 5 (Mar., 1968), pp. 559-572.)
(2)1960-90年代:主要研究“家長參與”(克服“家庭SES”、“智力水平”對兒童的負面影響)對子女成長的能動作用。(參見William H. Sewell and Vimal P. Shah. Parents’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Achievements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33, No. 2 (Apr., 1968), pp. 191-209;Sandra Anselmo. Parent Involvement in the Schools[J]. The Clearing House, Vol. 50, No. 7 (Mar., 1977), pp. 297-299;Annette Lareau.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 60, No. 2 (Apr., 1987), pp. 73-85;Michele Lamont and Annette Lareau. Cultural Capital: Allusions, Gaps and Glissandos in Rec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J]. Sociological Theory. Vol. 6, No. 2 (Autumn, 1988), pp. 153-168;Esther Ho Sui-Chu and J. Douglas Willms.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ighth-Grade Achievement[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 69, No. 2 (Apr., 1996), pp. 126-141;Annette Lareau and Erin McNamara Horvat. Moments of Social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Race, Class,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 72, No. 1 (Jan., 1999), pp. 37-53;楊啟光. 重疊影響閾:美國學校與家庭夥伴關係的一種理論解釋框架[J].外國教育研究, 2006,(2);Jung-Sook Lee and Natasha K. Bowen. Parent Involvement, Cultural Capital, and the Achievement Gap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Vol. 43, No. 2 (Summer, 2006), pp. 193-218;Joyce Levy Epstein, Natalie Rodriguez Jansorn.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3rd Editon)[M].Caleforna:Corwin Press, 2009.)
(3)1970-90年代:主要研究學校如何賦能家長積極參與子女教育(school empowerment)。(參見Moncrieff Cochran and Christiann Dean. Home-School Relations and the Empowerment Process[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Vol. 91, No. 3, Special Issue: Educational Partnerships: Home-School Community (Jan., 1991), pp. 261-269;Concha Delgado-Gaitan. Involving Parents in the Schools: A Process of Empower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 100, No. 1 (Nov., 1991), pp. 20-46;Steven B. Sheldon. Parents’ Social Networks and Beliefs as Predictors of Parent Involvement[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Vol. 102, No. 4 (Mar., 2002), pp. 301-316. )
(4)1980年代至今:主要研究家庭、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夥伴關係。Epstein教授的研究團隊在長期全國範圍實證研究和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交疊影響域理論(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將家校合作活動分為當好家長、相互交流、志願服務、在家學習、參與決策和與社區合作等六種實踐類型,提出了州、學區、學校各個層面的家校合作組織架構和行動指南。通過家校合作,既改善學校教學又改善家長參與,從而共同促進兒童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兒童成長對家庭SES的依賴和相關性,促進教育公平。(參見Henry Jay Becker and Joyce L. Epstein, Parent Involvement: A Survey of Teacher Practices[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Vol. 83, No. 2 (Nov., 1982), pp. 85-102;Joyce L. Epstein and Henry Jay Becker. Teachers’ Reported Practices of Parent Involvement: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Vol. 83, No. 2 (Nov., 1982), pp. 103-113;Joyce L. Epstein. Parents’ Reactions to Teacher Practices of Parent Involvement[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Vol. 86, No. 3 (Jan., 1986), pp. 277-294;Joyce L. Epstein.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J].The Phi Delta Kappan . Vol. 76, No. 9 (May, 1995), pp. 701-712;Joyce L. Epstein. Attainable Goals? The Spirit and Letter of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n Parental Involvement[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Vol. 78, No. 2 (Apr., 2005), pp. 179-182;Joyce Levy Epstein.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 schools [M].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2001;Joyce Levy Epstein.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3rd Edition)[M].California: Corwin Press. 2009;Mavis G. Sanders, Karla C. Lewis. Building Bridges toward Excellence: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High Schools[J].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Vol. 88, No. 3 (Feb. - Mar., 2005), pp. 1-9;Steven B. Sheldon. Parents’ Social Networks and Beliefs as Predictors of Parent Involvement[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Vol. 102, No. 4 (Mar., 2002), pp. 301-316.)
以上四個研究脈絡,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為世界各國的學者研究家校合作提供了較為成熟的基本研究架構。而第四個研究階段,從邏輯上依賴於前面研究的積累,同時也與實踐發生了最系統和直接的關聯,把研究更進一步推向了指導實踐的新的發展階段。
三
這是一本在中國開展家校合作工作雪中送炭的書。
在實踐中,當前家校合作工作的難度很大,缺乏指導。1992年,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受江西省教育廳的委託,舉辦了江西省家長學校,在全省開展家長教育和親職教育指導。這使得我們獲得了許多觀察學校、觀察家庭、觀察家校互動的機會。然而,我們發現,家校合作仍然是一件“叫好不叫座”的事。老師、校長、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說起親職教育、家長教育、家長參與,都說重要,可是要“動真格”了,卻很少有學校肯下功夫。我們進一步調研了解到,其實很多學校不肯深化家校合作的背後,是有畏難情緒,不知道怎么才能科學有效地組織家校合作,缺乏實踐的指南。
在政策上,家校合作工作的戰略地位,與如何開展家校合作工作的薄弱,形成鮮明的反差。一方面,是家校合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教育法律法規都對家長教育和家校合作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有5處提到家庭參與和家校合作,明確提出要成立家長委員會(讀者讀了本書尤其是第三章後,就會知道家長委員會與家校合作是兩個密切聯繫,但不完全等同的詞)。而2012年《教育部關於建立中國小幼稚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更是國家層面出台的第一個專門規範家校合作的法規。根據這一檔案,家校合作工作要上升為現代學校制度的組成部分,成為現代學校體系的制度性標準。另一方面,人們對如何有效開展家校合作,還有些迷茫,迫切需要在政策制定與經費投入、計畫、組織、實踐分類、行動的內容與模式、人員培訓、效果評估和有效活動的選擇等諸多方面,得到指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前我們強調的是建立和發揮家長委員會(相當於美國的PTA或PTO)的作用,如果沒有像美國的學校合作夥伴行動小組(ATP)這樣一個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橋樑性正式組織,將家長組織(中國的家長委員會或美國的PTA、PTO)與學校決策機構(如美國的校務委員會簡稱SC,或中國的學校班子會)從組織體制上聯結起來,家長委員會就還不能說是現代學校制度的組成部分。
目前,我們本土的家校合作理論還沒有建立起來。當前國內對家校合作的有關研究,還停留在對工作的簡單經驗總結上,停留在政策詮釋上,停留在對國外經驗的零散介紹上,停留在家長教育、親職教育以及德育功能等單項研究上,尚不能對政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系統地把美國家校合作的這本代表性著作,將其理論特別是實踐模式介紹到國內,便成為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系統介紹美國家校合作的做法,既是當前的權宜之計,又有長遠的、開闊視野、拓展思路的絕對必要性。當然,我們不能停留在借鑑和模仿,而是要在借鑑和模仿的基礎上(特別是在借鑑其研究模式的基礎上),通過蒐集中國本土的實驗數據,概括總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家校合作理論和行動原則。我們當共同努力並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四
Epstein教授的這本著作,最早是作為我和我的同事們從事江西省政府教育體制改革首批重點試點項目“創新中國小家校合作教育機制”研究的參考資料來使用的。隨著研究和工作的深入,我不斷強烈地感受到這本書的指導實踐價值和學術價值,感受到書中散發出來的特有魅力。2012年上半年萌發了將這本好書介紹到國內的想法(起初只是想部分地介紹有關章節,後面才下了翻譯全書的決心)。這個想法一經產生,就不斷變得急迫起來。我在指導我的研究生提高專業外語水平過程中,就本書的主要內容做了詳細的講解,並讓塗丹、郭珊娜等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部分章節初步翻譯和解讀。學生們十分努力和認真。在解讀、翻譯以及接受講評的過程中,專業水平和翻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恰逢此時,我邀請到了江西警察學院薛惠娟博士合作翻譯本書(薛老師曾留英多年,是《教育學術月刊》的老作者),加快了翻譯的進度。我們在承擔其他工作的同時,利用了大量的休息時間從事翻譯工作。我的同事范忠茂、武傑、王梅霧、張俊等也參加了翻譯的有關工作。
我的恩師北京大學陳學飛先生對我的家校合作研究和翻譯工作十分關心,並審閱了有關計畫和書稿。
本叢書的編輯出版,得到了江西省教育廳虞國慶廳長、程樣國副廳長、洪三國副廳長、楊慧文總督學的大力指導、支持和幫助,得到了江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劉雪平處長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江西省教育體制改革辦公室給予了項目資助。
江西教育出版社集團傅偉中總經理對本叢書的編輯出版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和關心,周建森副社長、吳明華總經理助理、劉夢淳編輯等對本叢書的編輯出版傾注了心血和汗水。
在此特向他們一一表示衷心的感謝。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原書(第三版)附帶有CD光碟,由於著作權的問題這次沒有隨書翻譯。但是,為了使讀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原書的完整內容,我們將書中有關對CD內容介紹的文字,一律全部保留翻譯過來,以方便有條件的讀者可以由此索引原版CD的有關內容。
註:本文為翻譯霍普金斯大學Epstein教授名著《學校、家庭和社區夥伴關係:行動手冊》(第三版)的中文版序。該書由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系吳重涵主編的《家校合作叢書》之一。《叢書》項目列入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政策專項課題“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與本土研究”(項目編號:12ZCZX004)和江西省政府教育體制改革第一批試點項目“創新中國小家校合作教育機制”(項目編號:110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