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大乘不輕二乘

學大乘不輕二乘

《學大乘不輕二乘》是佛教佛經思想中關於大乘思想的文章對話,包含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作為預備功夫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大乘不輕二乘
  • 性質:佛教佛經思想
  • 產生時間:公元1世紀
  • 記載文獻:天台四教儀集
正文,簡介,歷史,特徵,解釋,二乘解釋,三藏法 解釋如下,

正文

學大乘不輕二乘論
空高子問於雲棲曰:“大乘當學歟?”曰:“然。”“二乘不當學歟?”曰 :“然。”“然則二乘可輕歟?”曰:“不可。”曰:“何謂也?”曰:“斯有二義:一則大乘無輕人之心,一則二乘無可輕之理。”曰:“某未達,願聞其詳。”曰:
常不輕菩薩,非所謂“大乘者”歟?而遍禮四眾。言“四眾”,則下劣凡夫皆舉之矣,況二乘聖人乎?!其言曰:“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此大乘菩薩之用心也。
不輕細流,所以滄海成其深;不輕土壤,所以泰華成其高;不輕凡庶,聖人所以成其德。輕世傲物,世之賢者不為,而況號為“菩薩”者耶?
且二乘何如人哉?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三明六通,十八神變,是可得而輕否耶?彼輕之者,不知盡幾漏?斷幾煩惱?開幾明?徹幾通?得幾神變耶?以蚊蚋而侮鸞鳳,多見其不知量也。
將無曰“小聖不及大凡,我菩薩之儔”乎?夫大乘菩薩之發心也,非為一身謀也,為法界眾生求無上道,乃到經恆沙劫,修六度萬行,心無退怯,以無量無邊功德淨佛國土,教化眾生,而聲聞緣覺都無是事,此其所以日劫相倍,霄壤頓殊也。今之自附於菩薩而輕二乘者,不知為幾眾生髮心?修幾度?行幾行?經於幾劫?具幾功德而淨土利生耶?譬之里閈負舂,身無一命之寄,而自謂為公侯,傲然凌其郡邑之守令而弗顧,其不遭挫辱而取敗亡者幾希矣!”
曰:“教中嘆大褒圓,彈偏斥小,至謂‘聲聞之人勿與同學勿與問訊’者,又何如?”
曰:甚哉,子之固也!泥於言而失意,幾於負聖經矣!彼經所云,佛之大慈,勸進後學,欲牆塹二乘之徑,而使普游於大乘之坦途也,非謂二乘之可輕也,猶曰“業儒者直學孔子,毋學夷惠”云爾,非謂夷惠之可輕也!不然,皈依三寶,佛之明訓也,二乘非三寶之列乎哉?
尤可嘆者,今見孤隱獨行之輩,即指而曰:“此聲聞人也。”見營事聚眾之流,即指而曰:“此菩薩人也。”噫!涉俗者遽稱“菩薩”,而避喧者,便作“聲聞”,抑何待聖賢之淺也!?由是生大我慢,起大邪解,自以為是,而鄙薄一切。遇持戒者,則非其執相;遇精進者,則笑其勞形;遇實行者,則謗其愚痴;遇節儉者,則識其樸陋;遇禪寂者,是毀其枯槁;遇慎訥者,則誚其無知。遂致心日狂而弗收,言彌誕而莫檢,身放逸於規矩準繩之外而無所忌憚。人或詰之,則曰:“吾學大乘者也。解圓者不屑於偏門,悟大者無拘於小節!”
嗟夫!竊一時之虛名,而甘萬劫之實禍,可勝嘆哉!然則為今之計宜何如?曰:學佛之士,當學菩薩,不可一念而發二乘之心,亦不可一念而生輕視二乘之心。

簡介

歷史

公元1世紀左右形成於印度,而後傳播至中亞、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印尼以至斯里蘭卡。它是北傳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於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許多理論創造,如不僅講人無我,而且講法無我;強調菩薩理想勝過阿羅漢,宣稱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倫理中倡導慈悲一切眾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特徵

大乘同樣包含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作為預備功夫的理論,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結構和原理;其對最高體驗的追求和修持實踐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傳統。這種禪定止觀的修持目的在於排除分別心,達到無所見,體會不可言說的絕對境界。被稱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動是受到鼓勵的,但它最終仍然是為了導向對空性的認知。大乘理論中的涅盤不僅僅是寂滅不生或超越輪迴流轉,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稱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們所謂的絕對者或本然之體。涅盤是無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說法,它不是某種世間的知識,而是明淨的心識之體,它反映世間一切生滅而本無的諸相卻不為其所染。這種狀態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尋求的空。通過觀想,修習者可以有無量諸佛現前,因為空是一切緣生相有者之母, 秘密咒術和陀羅尼一類的經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來。

解釋

二乘解釋

乘為運載之意。運載眾生度生死海之法,有二種之別,故稱二乘。
(一)指大乘與小乘。佛陀一代所說之教法可大別為大、小二乘。佛為聲聞、緣覺所說之法稱小乘,佛為菩薩所說成佛之法稱大乘。〔北本大般涅盤經卷十四聖行品、梁譯攝大乘論卷上〕
(二)聲聞乘與緣覺乘。即小乘法分為二種:(一)直接聽聞佛陀之教說,依四諦理而覺悟者,稱聲聞乘。(二)不必親聞佛陀之教說,系獨自觀察十二因緣之理而獲得覺悟者,稱緣覺乘。〔大寶積經卷二十八、北本大般涅盤經卷十二、華嚴五教章卷一〕
(三)一乘與三乘。出自華嚴五教章卷一。(一)法華以前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證道有別,是為三乘。(二)法華會上,會三乘歸於一佛乘,是為一乘。

三藏法 解釋如下

【二乘】 [出天台四教儀集注] 乘即運載之義。謂二乘之人。乘四諦十二因緣之法。運出三界生死。至於涅盤。故名為乘。(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一聲聞乘聞佛聲教。故曰聲聞。謂此人以四諦為乘。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觀四諦。出離生死。至於涅盤。故名聲聞乘。二緣覺乘因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名曰緣覺。謂此人以十二因緣為乘。由觀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出離生死。至於涅盤。故名緣覺。
三藏法數 對“二乘”解釋如下:
【二乘】 [出華嚴經疏] 一臨門三車臨門三車。喻小乘權教也。謂法華經譬喻品中。三乘之人於火宅門外。索羊鹿牛三車。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臨門三車。(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二露地牛車露地牛車。喻大乘實教也。謂法華經譬喻品中。諸子既出火宅。到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賜大白牛車。同歸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