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報工程與主編意識

學報工程與主編意識

《學報工程與主編意識》是2010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廖智宏、何龍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報工程與主編意識
  • 作者:廖智宏 何龍群
  •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9月1日
  • 頁數:238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207087973, 7207087977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學報工程與主編意識(案例·分析)》:廣西民族大學人類學文萃
總計十章,各篇採取的是理論研究和個案、案例分析這樣一個體例,選取的個案大都是獲得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刊、名欄工程建設單位的學報,通過這些名刊名欄的辦刊經驗,來證明主編只有具備了極強的辦刊意識,才會積極主動地將這種意識貫徹到辦刊的全過程中去,才能辦出優秀的期刊,才能在名刊名欄工程建設中取得驕人的成績。主編意識是一本雜誌的靈魂,它與刊物的定位息息相關。一本沒有主編意識的刊物,就等於沒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就等於沒有自己與眾不同的面貌,就不能在芸芸的期刊之林中突顯出來,主編意識決定學報的形象、內、涵和命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主編學者化與學者化的主編
一、主編學者化與學報整體水平的關係
二、主編學者化決定學報內在質量的學術化
三、主編學者化決定學報外在質量的規範化
四、案例分析
第二章 主編公關意識論
一、主編具備了公關意識,就會有意識地塑造學報的自身形象
二、主編具備了公關意識,就會全方位聯絡作者、激勵作者
三、主編具備了公關意識,就會努力地協調好學報內部的人際關係
四、主編具備了公關意識,就會主動地、有目的地宣傳學報
五、案例分析
第三章 主編策劃意識論
一、主編的定位策劃
二、主編的行為策劃
三、主編的人才策劃
四、主編的視覺策劃
五、案例分析
第四章 主編前沿意識論
一、學報需要主編樹立前沿意識
二、巨觀把握學報需要主編尋找學術前沿
三、學報站到學術前沿需要主編首先靠近學術前沿
四、案例分析
第五章 主編特色意識論
一、特色意識強的主編會把追求學報特色作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二、特色意識強的主編會在“特”字上下工夫,努力發揮創造性思維
三、特色意識強的主編會把特色作為永久的追求目標
四、案例分析
第六章 主編開放意識論
一、封閉式的學報定位需要具有開放意識的主編打破封閉式辦刊格局
二、保守性的學報實踐需要具有開放意識的主編改變保守性的操作方式
三、期刊國際化趨勢召喚具有開放意識的主編推進學報國際化進程
四、案例分析
第七章 主編裝幀意識論
一、裝幀意識強的主編,會獨具匠心地策劃封面
二、裝幀意識強的主編會突破內封,增加學術含量
三、裝幀意識強的主編,會重視目次頁的設計
四、裝幀意識強的主編,會設計出賞心悅目的正文版式
五、案例分析
第八章 主編通聯意識論
一、通聯意識強的主編,會加強與作者的通訊聯絡
二、通聯意識強的主編,會密切關注專家學者
三、通聯意識強的主編,會當好作者與讀者的橋樑
四、通聯意識強的主編,注重團隊精神的培養
五、案例分析
第九章 主編信息意識論
一、信息意識強的主編具有極強的信息感受能力
二、信息意識強的主編具有極廣的信息採集能力
三、信息意識強的主編具有極佳的信息處理能力
四、結語
五、案例分析
第十章 主編學報形象意識論
一、從創辦“人類學研究”專欄起步
二、主編意識決定學報的發展
三、眾人拾柴火焰高
後記

作者簡介

廖智宏,1963年生於內蒙古包頭市,祖籍江西萍鄉。現為《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副主任、副編審。從事學報編輯工作25載,見證了《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從一家低檔次、默默無聞的小刊物,發展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相關學科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的著名學術期刊,成為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名欄、名刊。代表作為“主編意識論”系列論文。

後記

成功的人生並不在於握有一手好牌,而在於把一手壞牌打得可圈可點。25年前筆者大學新聞專業畢業分配來到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也就是現在的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當時的學報不要說在全國如何知名,就是在學校那也是未必人人知曉。因為說起學報許多人不知道是何物,總會想到是學校辦的那張報紙,而不是學術性刊物,是一本雜誌。那時的我因為怕麻煩和別人解釋:不是報紙而是雜誌,往往都不願意說自己是學報編輯部的,又不好說自己是教師只好不情願地說是學校行政人員。
大學畢業正是意氣風發、風華正茂之時,自己卻蝸居在一個小小的編輯部,總感覺渾身有勁兒沒地方使,沒有用武之地。那時的學報一年出版四期,我們是有什麼稿子就編什麼稿子,選稿時一般是在不太多的來稿中矮子裡面挑高個,有時還要等米下鍋,就這樣按部就班一期又一期地出版。說起當時的學報界像我們這樣等米下鍋,不求新,不求變,不求美,關門辦刊的也不是我們一家,挺普遍的,也難怪許多讀者對高校學報發出“‘千人一面’,‘千期一面’,呆板、單調、缺少美感,永遠是一個樣式,一個樣式可以用得永遠永遠”的感嘆。

序言

學術乃天下之公器,承載著社會的公正與良知,肩負著人類的希望與未來。偉大的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曾說過,他作《史記》就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北宋大儒張載亦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見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更好地服務於人類進步乃是學術發展的神聖使命。
古今同然。在新的歷史時期,推動學術發展、催生學術繁榮首先是時代的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在經歷了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積累之後,中國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但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仍然很多:比如環境保護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弱勢群體發展問題等等,都影響到社會的公正與和諧。這就要求我們的學者,對真理永遠保持一個充滿興趣與探索精神的心靈,青燈長卷,長困故紙堆,為民而學,為民而思,站在一個客觀理性的立場去發現真理、守護正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