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答客問》是2012年鳳凰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平原。
基本介紹
- 書名:京西答客問
- 作者:陳平原
- ISBN:9787550614758
- 頁數:303
- 定價:32.00元
-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10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學人隨筆:京西答客問》是學人隨筆叢書之一,作者二十多年間公開發表的答記者問或者口述,加以修訂結集成書,作者通過問答的形勢,對當前社會以及學界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內容包括:“出口”未必“成章”——《學人隨筆:京西答客問》小引;文化思維中的“落後情結”——答《光明日報》記者李春林問;學術史研究及其他——答《中華讀書報》記者問等。
目錄
“出口”未必“成章”——《學人隨筆:京西答客問》小引
文化思維中的“落後情結”——答《光明日報》記者李春林問
學術史研究及其他——答《中華讀書報》記者問
探究“文學史”的形成——答《嶺南文化時報》記者問
關於學術史研究——答《文匯讀書周報》記者問
學術史·學術轉型·北京大學——答北京大學研究生王楓、毛佩潔問
與五四對話——答台灣《光華》雜誌社張靜茹問
走出“話本正脈”——答台灣《聯合報》記者問
書的命運與人的精神——答《中華讀書報》記者張潔宇問
附錄一:“二十世紀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叢書”總序
關注“現代中國”——答《中華讀書報》記者張潔宇問
附錄二:《現代中國》第一輯編後
有情懷的學術研究——答北京大學研究生楊早問
我們的苦與樂——答《南方日報》記者郭濱問
關於“散文”——答“中國散文論壇”聽眾問
關於“經典”——答卓越網記者問
精英知識分子啟動民間關懷——答《東方早報》記者楊志問
中學往事,那青翠的記憶——答《光明日報》記者李玉蘭問
報紙副刊與學者發言的姿態——答《成都日報》記者包忠問
從小學生教到博士生——答《新京報》記者陳遠問
學術經歷·中國小說·北大學生——答台灣大學學生問
如何閱讀《大英博物館日記》——答台灣《野葡萄》文學雜誌社問
馬兒啊,你慢些走——答《國際先驅報》記者問
研究思路與工作計畫——答《邯鄲學院學報》常務副主編康香閣問
書生意氣長——答《中華讀書報》記者陳潔問
我是個低調的理想主義者——答《小康》記者陶衛華問
附錄三:未必“永遠”的記憶——《永遠的1977》序
關於《解讀“當代中國大學”》——答新加坡聽眾問
關於《作為物質文化的“中國現代文學”》——答南洋理工大學學生問
經過了三十年,我們與世界思潮同步——答《新京報》記者王愛軍、高明勇問
這代學者的視野、趣味和水平——答香港《文匯報》記者張俊峰問
附錄四:“三聯人文書系”總序
為中才定規則為天才留空間——答北大研究生院問
再學術一些,再專業一點——答《深圳商報》記者劉悠揚問
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答《新京報》記者高明勇問
人文學者不可丟“三氣”——答《人民日報》記者呂紹剛問
中文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價值——答《中國青年報》記者黃沖問
鐵肩擔起歷史使命妙手著出現實關懷——答《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李楊樂問
既有國際視野,也講本土情懷——答《新京報》“清華百年紀念特刊”問及小引
熱火朝天不是做學問的常態——答《中國青年報》記者張彥武問
寫給可能的“中文人”——答《中國青年報》記者何蹈問
1977恢復高考,我的命運我做主——答《文史參考》記者周冉問
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答《經濟觀察報》記者侯思銘問
文學史的教學目標——答《中國圖書商報》記者王東問
“一生而歷二世”——答《時代周報》記者李懷宇問
大學的責任與風格——答《合肥晚報》記者余琛問
高校青年教師的處境及出路——答廉思研究團隊問
文化思維中的“落後情結”——答《光明日報》記者李春林問
學術史研究及其他——答《中華讀書報》記者問
探究“文學史”的形成——答《嶺南文化時報》記者問
關於學術史研究——答《文匯讀書周報》記者問
學術史·學術轉型·北京大學——答北京大學研究生王楓、毛佩潔問
與五四對話——答台灣《光華》雜誌社張靜茹問
走出“話本正脈”——答台灣《聯合報》記者問
書的命運與人的精神——答《中華讀書報》記者張潔宇問
附錄一:“二十世紀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叢書”總序
關注“現代中國”——答《中華讀書報》記者張潔宇問
附錄二:《現代中國》第一輯編後
有情懷的學術研究——答北京大學研究生楊早問
我們的苦與樂——答《南方日報》記者郭濱問
關於“散文”——答“中國散文論壇”聽眾問
關於“經典”——答卓越網記者問
精英知識分子啟動民間關懷——答《東方早報》記者楊志問
中學往事,那青翠的記憶——答《光明日報》記者李玉蘭問
報紙副刊與學者發言的姿態——答《成都日報》記者包忠問
從小學生教到博士生——答《新京報》記者陳遠問
學術經歷·中國小說·北大學生——答台灣大學學生問
如何閱讀《大英博物館日記》——答台灣《野葡萄》文學雜誌社問
馬兒啊,你慢些走——答《國際先驅報》記者問
研究思路與工作計畫——答《邯鄲學院學報》常務副主編康香閣問
書生意氣長——答《中華讀書報》記者陳潔問
我是個低調的理想主義者——答《小康》記者陶衛華問
附錄三:未必“永遠”的記憶——《永遠的1977》序
關於《解讀“當代中國大學”》——答新加坡聽眾問
關於《作為物質文化的“中國現代文學”》——答南洋理工大學學生問
經過了三十年,我們與世界思潮同步——答《新京報》記者王愛軍、高明勇問
這代學者的視野、趣味和水平——答香港《文匯報》記者張俊峰問
附錄四:“三聯人文書系”總序
為中才定規則為天才留空間——答北大研究生院問
再學術一些,再專業一點——答《深圳商報》記者劉悠揚問
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答《新京報》記者高明勇問
人文學者不可丟“三氣”——答《人民日報》記者呂紹剛問
中文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價值——答《中國青年報》記者黃沖問
鐵肩擔起歷史使命妙手著出現實關懷——答《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李楊樂問
既有國際視野,也講本土情懷——答《新京報》“清華百年紀念特刊”問及小引
熱火朝天不是做學問的常態——答《中國青年報》記者張彥武問
寫給可能的“中文人”——答《中國青年報》記者何蹈問
1977恢復高考,我的命運我做主——答《文史參考》記者周冉問
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答《經濟觀察報》記者侯思銘問
文學史的教學目標——答《中國圖書商報》記者王東問
“一生而歷二世”——答《時代周報》記者李懷宇問
大學的責任與風格——答《合肥晚報》記者余琛問
高校青年教師的處境及出路——答廉思研究團隊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