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81-1983年 南開大學社會學專業班學習。
1978-1981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學習。
工作經歷
2000-至今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授。
1983-1999年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
主講課程
(一)研究生課程:
“發展社會學”(70611353),研究生課, 2009春;
“發展社會學”(70611353),研究生課, 2008春;
“發展社會學”(70611353),研究生課, 2007春;
“發展社會學”(70611353),研究生課, 2006春;
“發展社會學”(70611353),研究生課, 2005春;
“發展社會學”(80613103),研究生課, 2004春;
“口述歷史與社會變遷”(70611603),研究生課, 2002春;
“發展社會學”(70611353),研究生課, 2001秋;
(二)本科生課程:
“中國社會”(611713),本科課, 2009春;
“中國社會”(3061143),本科課, 2008春;
“中國社會”(3061143),本科課, 2007春;
“中國社會”(3061143),本科課, 2006春;
“中國社會”(30610042),本科課, 2005春;
“社會學概論”( 610492),本科課, 2005春;
“中國社會”(30610042),本科課, 2004春;
“社會學概論”(00610492),本科課, 2004春;
“社會學概論”(00610492),本科課, 2003春;
“社會學概論”(00610492),本科課, 2001春;
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為:社會現代化、中國社會結構變遷、轉型社會學。
主要貢獻
1.發表《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改革前後中國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和民眾互動關係的演變》等論文,並提出了“總體性社會”、“總體性資本”、“自由流動資源”與“自由活動空間”等重要概念和理論。發表在《戰略與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中近期趨勢和隱患》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關注;
2.1999年,在北京大學“中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提出“過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
3.2000年,與其同事和學生一起在《清華社會學評論》上發表“當代中國農村國家—農民關係的實踐形態”一組文章;
4.2001年,在“過程—事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實踐社會學”,倡導對中國市場轉型實踐過程的研究。《邁向實踐社會學》發表在《學海》2002年第三期,《實踐社會學與市場轉型過程分析》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五期;
5.2002年,在有關研討會上宣讀了《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結構演變的新趨勢》長篇研究報告。其中“斷裂社會”的理論觀點被海內外報刊廣泛轉載。
他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以保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著稱。他在《財經》雜誌舉辦的“2013:預測和戰略”年會上發出的盛世危言,一如既往,極具震撼力。
在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現代化。曾出版《社會現代化》、《走向現代之路》、《發展的反省與探索》等著作,並發表論文多篇。其間,提出現代化的時序模式、後發外生型現代化等理論。特別是後發外生型現代化理論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進入90年代之後,研究的興趣逐步轉向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相繼發表《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合作)、《改革前後中國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和民眾互動關係的演變》等論文,並提出了“總體性社會”、“總體性資本”、“自由流動資源”與“自由活動空間”等重要概念和理論。發表在《戰略與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中近期趨勢和隱患》(合作)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關注。
研究方向主要是轉型社會學。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計畫“二十世紀下半期中國農村社會變遷口述資料收集與研究”,關注的是作為一種文明的共產主義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的運行邏輯。另外主持的“當代中國農村中國家與農民關係研究”和“從單位制到社區制----社區建設研究”則關注於“總體性社會”向“後總體性社會”的轉型過程。
1999年,在
北京大學“中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提出“過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
2000年,與其同事和學生一起在《清華社會學評論》上發表“當代中國農村國家—農民關係的實踐形態”一組文章;
2001年,在“過程—事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實踐社會學”,倡導對中國市場轉型實踐過程的研究。《邁向實踐社會學》發表在《學海》2002年第三期,《實踐社會學與市場轉型過程分析》發表在《
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五期;
2002年,在有關研討會上宣讀了《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結構演變的新趨勢》長篇研究報告。是為研究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第三個系列報告,對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進行了系統的論述;
2003年,出版《斷裂----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一書,其中“斷裂社會”的理論觀點被海內外報刊廣泛轉載。同年提出“新失業群體”的概念;2004年,出版《失衡----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和《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提出社會斷裂的基礎是社會權利的失衡。
2005年,在《社會轉型:發展社會學的新議題》中提出發展社會學中現代化理論、發展理論、轉型理論的構想;出版《博弈:斷裂社會中的利益衝突與和諧》,提出利益博弈開始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生活的主題和形塑利益格局的重要機制。
2006年,出版《守衛底線—轉型社會生活的基礎秩序》,提出守衛社會生活的底線和重建社會基礎秩序,並以此對“制度是如何失敗的”問題提出新的解釋;提出以延長社會學核心概念解釋鏈條的方式,強化社會學學科的解釋力度,以適應社會轉型對社會學的新挑戰。
2009年,出版《重建社會—轉型社會的秩序再造》,提出在關於穩定的問題上,我們需要有一個新的思維,即用秩序思維替代穩定思維。我們要準確判斷中國發生的矛盾和衝突的性質,準確判斷社會發生大的危機的可能性。在這個前提下,用充分的自信來面對這個社會,面對這個時代。作者認為,我國社會的衝突是基於利益的衝突,利益衝突是理性的衝突、是正常的社會現象。我們的任務不是消滅這種現象,而是要為這種現象的發生設立規則,為這種問題的解決提供制度化地方法。
論文發表
12. 孫立平:公平正義視野中的城鎮化,《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13年第3期。
11. 孫立平:將公正正義作為深化改革的目標,《共識》,2013年春刊09。
10. 孫立平:也談改革共識,,載《改革共識與中國未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
9. 孫立平:“中等收入陷阱”還是“轉型陷阱”。《開放時代》2012年第三期。
8. 孫立平:烏坎展示的長治久安之路。《中國改革》 2012年第二期。
7. 孫立平:中國改革的四種思路。《改革內參》 2012年4月27日。
6. 孫立平、郭於華等,“走向社會建設之路”,《戰略與管理》,2010年9月。
5.孫立平,“金融危機的邏輯及其社會後果”,《社會》,2009年第一期。
4.孫立平,“以重建社會來再造經濟”,《社會學研究》,2009年第二期。
3.孫立平,“社會轉型與社會學發展新的靈感來源”,收於馬戎等編《費孝通與中國社會學人類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
2.孫立平, Societal Transition:New Issues in the Field of the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Polish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 2009。
1.孫立平,“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及對國家、社會關係的影響”,收於高尚全等著《改革歷程》,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著作發表
1. 孫立平與郭於華,《制度實踐與目標群體:下崗失業社會保障制度實際運作的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2.孫立平,《社會重建——轉型社會的秩序再造》,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7月。
科研項目
1.主持大型研究計畫“二十世紀下半期中國農村社會變遷口述資料收集與研究”,關注的是作為一種文明的共產主義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的運行邏輯。
2.主持“當代中國農村中國家與農民關係研究”和“從單位制到社區制----社區建設研究”,關注於“總體性社會”向“後總體性社會”的轉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