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薛萼果,江蘇無錫人。從事革命活動後以母姓改名孫冶芳、孫勉之,在黨內化名宋亮,我國著名的老一輩革命家、經濟學理論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治芳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1908
- 逝世日期:1983
- 畢業院校:莫斯科中山大學
- 代表作品:《社會主義經濟論》,《中國農村》
人物生平,革命友情,
人物生平
孫治芳早年進入無錫縣立第一高等國小,在早期共產黨員、學校教師張效良(張志和)的影響及介紹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建立無錫市第一個黨支部,擔任黨支部書記。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後,調上海滬西工人聯合會任宣傳員,同年10月赴蘇聯學習,與王明、博古等人一道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後分配到莫斯科東方大學擔任翻譯,1928年調中國共產主義勞動者大學(原中山大學)任經治經濟學翻譯。
革命友情
1927年底,在蘇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不同程度地捲入了托洛茨基派與史達林派的聯共(布)黨內鬥爭。中山大學校長拉狄克因托派免職,新任校長米夫(後任共產國際東方部負責人)與中國留學生王明、康生等人配合,在留蘇學生共產黨員中進行“清黨”,形成宗派集團,譏稱“二十八半布爾什維克”,打擊和排擠不同意見的留蘇學生。曾在國內擔任過高級職務的留蘇學生李俠公、羅漢(原國民革命軍第4軍黨代表)及蔣經國、孫冶芳等人看不貫米夫、王明一夥“戴帽子、打棍子”的作風和人品,並與之進行激烈的鬥爭,被米夫、王明一夥指認為“托派嫌疑分子”。結果,李俠公被排擠由東方大學、列寧學院,最後調到列寧格勒軍政大學。在軍政大學李俠公與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同學,常與周達文、孫冶芳等志趣相投的同學朋友相邀聚餐。
1928年初,孫冶芳當翻譯後,手頭較為寬裕,常在星期天與老同學老朋友們聚餐,在他的宿舍內燒中國菜吃。一天,孫冶芳邀約了董亦湘、俞秀松、胡世傑、左權、陳啟科等十多人共同會餐。此事被學生公社(學生會)的主席知道,便向中山大學支部局反映。支部局的一些負責人早就對董亦湘、孫冶芳等人心懷不滿,於是向中大校長米夫報告說“中大”有一個江折同鄉會的組織,為首的是董亦湘、俞秀松、周達文、孫冶芳。此事很快傳到共產國際東方部與聯共中央。中共中央代表團負責人向忠發得知此事,不經調查,便到中大宣布“江浙同鄉會”是反革命組織,參加人員要一律槍斃。孫冶芳等人向聯共中央、共產國際東方部、中國代表團提出申訴,要求查明真相。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會代表周恩來、瞿秋自等人參與了“江浙同鄉會反革命組織”事件的調查工作,經對質、核實,最後弄清了事實真相。聯共監委主席作出定論:“中大根本不存在江浙同鄉會組織,只是部份同學的感情結合,不過這種結合發展下去是對黨不利的”。聯共大規模的“清黨”運動,王明、朱阿根等人認為孫冶芳的哥哥(薛明劍)是無錫的大資本家紗廠總管,李俠公的哥哥(李仲公)是國民黨中央書記長、國民政府高級官員,應該把他們作為“階級異已分子”。最後,孫冶芳背著“最後的嚴重警告”包袱於1930年9月與李俠公等人一道被遣返回國。
孫冶芳、李俠公由蘇聯回國後,在上海等待中共中央分配工作。李俠公在上海因與書店糾紛被捕,經其兄李仲公保釋出獄,遂與黨組織失去聯繫,又因國民黨政府通輯在案,匿居無錫孫冶芳家中從事教書,並潛心翻譯《政治經濟學叢書》。孫冶芳與留蘇同學惲雨棠在上海籌建人力車工會,後調任滬東區工會聯合會籌備委員會任主席。1931年1月,王明在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奪取了中共中央和江蘇省委的領導權,南京市委書記惲雨棠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犧牲,孫冶芳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繫。經陳翰笙介紹,參與組織“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並編輯《中國農村》雜誌,從事左翼文化運動。
1932年,孫冶芳與李俠公一道赴日本,李俠公在東京商務印書館繼續從事《政治經濟學叢書》翻譯工作,以譯書為生。孫冶芳在東京遇上了留蘇同學吳先清、陳修良和沙文漢,並通過他們取得了與黨組織的聯繫。1936年,李俠公、孫冶芳回國,經孫冶芳介紹,李俠公與南京兵工子弟國小任教的青年教師姜曼薇結婚。姜曼薇,1913年生於湖北棗陽縣,1928年考入湖北省第二女中,1930年考取上海女子師範,1933年畢業後在上海道南國小、南京兵工子弟國小任教,與李俠公結婚後辭去教職,隨夫走南闖北,現為貴州省文史館員。1937年孫冶芳通過“中共上海臨時工作委員會”審查批准,恢復了組織關係。同年9月,經沙文漢、陳修良夫婦介紹,孫冶芳與陳修良的中學同學洪克平結婚。姜曼薇、洪克平、陳修良從同學朋友結為了戰友,保持著長遠的友誼。
抗戰軍興,國共合作,李俠公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少將設計委員、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陸軍大學中將政治部主任等職務。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同志的領導下,開展黨的統一戰線工作,成為一名黨外民主人士,翻譯出版了羅忍伯爾格《政治經濟學史》。而孫冶芳恢復黨籍後,擔任中共江蘇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皖南事變”後到新四軍軍部工作,歷任華中局黨校教育科長、西路地委宣傳部長、華東局財經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曾向劉少奇同志寫信建議加強黨員理論學習,得到劉少奇覆信讚許、。
建國後,孫冶芳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國務院統計局副局長、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寫有《論價值》等著作。李俠公擔任政務院參事、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貴州省民政廳廳長等職。1960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了[蘇]盧森貝著·李俠公翻譯的《政治經濟學史》(第一卷)。文化大革命中,李俠公被奪權,遣送羊艾農場蹲“牛棚”。孫冶芳編寫的《社會主義經濟論》受到批判,在極“左”的年代,由於他敢于堅持真理,不唯書、不唯上,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規律,並具有“一不改志,二不改行,三不改變自己的觀點”的硬骨頭精神,被打成“張(聞天)、孫(冶芳)反黨聯盟”、中國最大的修正主義者、“裡通外國”的特務,1968年4月5日被康生下令逮捕,投入秦城監獄,直到1975年4月10日釋放。孫冶芳出獄後曾說:“如果他當真講了康生和王明的關係,就沒有活著出牢門的可能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孫冶芳擔任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顧問,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李俠公擔任民革貴州省委主任委員、省政協副主席職務。孫冶芳、李俠公這倆位“幾經危難”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家、翻譯家,他們肝膽相照,相互呼應,在黨內外倡導和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經濟學領域培養一批經濟理論研究人才,成為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助推手,他們的作風和人品受到黨內外及經濟界人士的愛戴和尊敬。1983年孫冶芳經濟科學獎勵基金會設立以來,推出了李克強、周小川、樓繼偉、李劍閣等新一代經濟學家,加快和推進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