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孝(環縣洪德鄉寇河村農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明孝出生在環縣洪德鄉寇河村。從“小木匠”到大老闆,從全省“農民工明星”到“全國優秀農民工”,老孫現在成了環縣的大名人,境界也越來越高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明孝
  • 外文名:Sun Mingxiao
今年54歲的孫明孝出生在環縣洪德鄉寇河村。家境貧寒的他沒上過學,十幾歲的時候,父母讓他到當時生產隊的木工廠學手藝。聰明好學的他雖不識字,但對木工這一行似乎有種天生的靈性,很快學會了做門窗、桌椅板凳、柜子等一些常用家具的技術,而且還會自己設計樣式。出師後,由於活做得漂亮,人踏實厚道,洪德鄉周圍村子裡的活計他幾乎一人攬了,年輕的孫明孝成了有名的“小木匠”。
1983年,孫明孝把年邁的父母和不滿1歲的孩子留給妻子魏文芳照顧,自己帶著兩個親戚一起到銀川打工。在一家木材加工廠,孫明孝的手藝得到了老闆的賞識,但到發工資的時候,原本說好的150元卻成了100元,這讓孫明孝很委屈。為了生計,他仍然咬牙堅持了下來,一門心思地學手藝。
1985年,打工一年多的孫明孝沒掙下幾個錢,決定回家自己乾一番事業。他和同鄉幾個人合夥做起了販賣羊絨、杏乾、杏核的生意,可是早出晚歸,風裡來雨里去,最後錢沒落著,差點還賠了進去。一天,一位鄉親請他做了幾把椅子,付給他15元的工錢。妻子看到了希望,鼓勵他說:“你的木活手藝這么好,為啥不靠手藝吃飯呢?”那一天,孫明孝決定再次重操舊業。
1989年農曆正月,34歲的孫明孝用手頭僅有的2000多元錢買了把電鋸,背起80歲高齡的父親,攜妻帶子來到了環縣縣城。在一位親戚的幫助下,他們在環城老車站院內的一個角落,租了40平方米地皮,用木板、石棉瓦,搭建起3間簡易工棚,除去兩間住人,剩下的是一間不到15平方米的工作間,這就是他在縣城創業的全部資本。
在這裡,孫明孝每天天一亮就開電鋸,晚上看不見墨線的時候下班,為四面八方的人拉來的木頭分板,掙加工費,收入不算多,但活計不少,整天灰頭土臉地乾,起步還算順利。
提起這些往事,孫明孝說,他最難忘的是8月的那場冰雹,一陣雷雨加著冰雹,把自己辛苦搭建起來的工棚砸了個稀巴爛。他背著老父親、妻子抱著兩個孩子剛跑了出來,“轟”的一聲自己的家變成了一片廢墟。但這一切沒有讓他退卻,第二天他們又買來了磚頭、石棉瓦、油氈重新搭建起了簡陋的家。
借著簡單的工具、狹小的工棚,憑著一股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憑著與人為善、不重小利的為人處事態度,孫明孝在這裡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一年下來省吃儉用還清所有債務,還有了1萬多元的積蓄。
1990年開春,原來住的地方被徵用了,孫明孝只好搬到桃兒溝巷內租了2畝多的地皮,建起了木材加工店。1994年,孫明孝舉家又搬到縣干休所隔壁,租了4畝多地,購置了電鋸、刨床等電動器械,雇用了七八名工人,木材加工廠終於有了“廠”的模樣,一年有了8萬元的收入。1999年,孫明孝租用的土地因縣城擴建又被徵用,全家又搬遷到菜市場,租了3間平房臨時居住。
由於一時沒有合適的場地繼續他的木材加工,他又做起了販賣羊絨的生意,結果一火車皮的羊絨拉到河北,價格卻比當地收購價還低,賠了10多萬元。正當此時,常年多病的老父親辭世,孫明孝又一次陷入人生的低谷。妻子魏文芳不斷給丈夫打氣:“這些年遇到的挫折哪一個都是要命的,但哪一個都過去了,還有什麼可怕的?”2001年,經過一番修整,孫明孝在縣城北關租了8畝多地,僱傭20多名工人,重新開始了創業之路。
經過五次搬家五次創業,孫明孝的人生經驗豐富了,眼界更加開闊了。他瞄準城鄉市場,堅持薄利多銷,誠信為本,生意一路看好:2002年,孫明孝在環城鎮開了家具店,做到了加工銷售一條龍;2003年家具店遷到紅星大樓;2004年,以68萬元購買了紅星樓688平方米一層樓的產權;2005年,又開了一家餐廳。從兩千多元起步到現在擁有三四百萬元的資產,幾十年的創業經歷讓孫明孝堅信:“只要踏踏實實地靠雙手辛勤勞動,就一定會有收穫。”
“先做人後做生意”
說起孫明孝的創業故事,他總愛說: “先做人後做生意。”做人就是要體現一個“拼”字,一個“誠”字,一個“實”字,這是孫明孝多年來成功創業的經驗。在木材加工廠里工作了十幾年的張克奇說:“我跟老孫17年,看重的就是他這人實在,能幹事。”
家境困難的魏文治是孫明孝的遠房親戚,16歲時就跟孫明孝學手藝,10多年間,孫明孝夫婦對他的關心無微不至,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2005年,孫明孝給魏文治找了對象,並自己掏了4萬元幫他結婚成家,又把自己的一個塗料廠送給他經營。如今,魏文治的生意越做越大,家裡買了樓房、貨車,一年下來至少收入8萬元。“沒有他們一家的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魏文治感激不已。
現在孫明孝的木材加工廠有28名工人,既有本地的農民工,也有江蘇、浙江雇來的師傅。時間最長的17年,最短的也有6年了。師傅每月最高可以拿到3000元工資,最低的也在1800元左右。不論自己有多少難處,工人們的工資從來沒有拖欠過。僅去年一年,孫明孝為工人們付出的工資達30多萬元。為了讓師傅們安心工作,他一家和工人們同吃一鍋飯,一伙食費按“六四制”分擔,一日三餐10元錢,工人承擔6元,他補助4元,家庭貧困的一伙食費全免。
在二十多年的創業生涯中,孫明孝的廠子先後有上百名工人打工,而被他從山裡帶出來定居在城裡的就有60多戶,近200口人。特別是從老孫這裡走出去的學徒,已經有20多個開辦了木材加工廠、家具店和裝潢公司,有的資產已達到100萬元左右,家家都買了固定的住房,這是他最引以為榮的事。
而擁有數百萬資產的孫明孝,依舊是一身樸素的打扮,一家人依然吃住在木材廠,沒有買小車也沒有買樓房,幾間舊平房裡陳設簡陋,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踏踏實實過日子是我做人的本分。”孫明孝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做人明白賬務“糊塗”
不識大字的孫明孝把事業做大了,自己的經濟賬務卻從來沒個確數,就連自己現在的資產總額和別人欠他的賬務也稀里糊塗,但有一點,在木工活的樣式設計和做工要求上、欠了別人的東西和賬務,他從來都能做到“斤斤計較”。二十多年來,對外經濟賬務上的事全都由國中文化的愛人魏文芳處理。
粗略算來,到今年為止,別人欠孫明孝的債務總額在60萬元以上,欠條摞起來快有一尺厚了,有些欠賬人都過世了。魏文芳說:“在這些事上,掌柜的一直是個‘甩袖子’的,從來不管不問,我現在也很少看這些東西,一看就頭疼,欠就先欠著吧!”老孫討賬怕傷和氣,愛人討賬更是裝作糊塗:對於一些曾經在生意上幫助過他、現在生意不景氣的人,她減免了賬務;對於賒欠家具的貧困農民,無能力償還的她或者大幅度減免,或者一筆勾銷賬務。尤其是遇上山里一些真正貧困的人家,魏文芳去討賬時,常常是既免賬務,又給接濟一半百元叫其過好日子。“這樣做雖說吃了點虧,但得到的卻是別人的信任。”老孫對愛人的方法很是滿意。
2006年,老孫和愛人購材料的時候,把手提包丟了,裡面裝了6萬多元的欠條也一同丟了。“丟了倒省心了,不用再討要了。”老孫和愛人丟了東西反倒有了一種輕鬆感。可是後來,還是有人主動來還賬,這讓夫妻倆很是感動:做人還是誠實為好!
從“小木匠”到大老闆,從全省“農民工明星”到“全國優秀農民工”,老孫現在成了環縣的大名人,境界也越來越高了。他和愛人透露:今年又在籌劃著名更大的創業行動,準備建一個建材市場,還想辦一個汽車美容修理公司,到那時候,就可以給更多的年輕人創造一個就業的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