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孫家崗遺址,當時分別命名為孫家崗遺址和孫家崗墓群兩個文物點。
1991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孫家崗遺址墓葬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400平方米。共清理32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出土玉器26件,屬石家河文化早、中期遺存。
2006年,孫家崗遺址和孫家崗墓地合併為孫家崗遺址。
2015年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員對孫家崗遺址所在崗地及其周圍區域進行了全面考古鑽探。
2016年秋冬季,對遺址南部環壕和大型壕溝進行了解剖性發掘,發現遺址文化堆積主要屬肖家屋脊文化時期,碳十四測年數據集中在公元前2200~1800年之間。
2017~2018年秋冬季,又連續對孫家崗遺址墓地進行了大面積發掘。
2020年度,孫家崗遺址考古發掘的重心由聚落環壕之外的墓地轉向環壕之內的居址區,年度發掘在遺址中南部區域揭示出一座高規格的夯土牆體帶廊道多間建築(F13)。
2021年度,孫家崗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重心在遺址南部的高等級居址區。實際發掘面積461平方米。
2022年10月下旬至2023年6月中旬,孫家崗遺址田野發掘總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在發掘區東南部揭示出一座房基部分保存較完整的公共建築遺蹟F47。本輪發掘先後共揭示出建築遺蹟44組,灰坑等坑類遺蹟165個,各種溝類遺蹟46條,灶坑6處,瓮棺墓2座,以及6座建築台基。獲取到一大批陶、石器遺物,並採集到少量動物骨骼和一批植物類遺存。
遺址特點
綜述
孫家崗遺址東北距城頭山遺址4千米,屬澧陽平原中西部地帶,台地形狀不規則,呈東南—西北走向,東西長約750米,南北寬約350米,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2米。屬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時期早、中期遺存(距今約4600~4000年)。
環壕
孫家崗遺址所在崗地南緣和北緣外,呈環帶狀區域文化堆積厚度明顯大於其兩側區域。該環帶狀區域緊臨崗地坡腳,地表相對高度比崗地低出約1~2米,而與崗地外基本持平,環帶區域內文化堆積厚度明顯而突兀的超出其兩側區域。文化堆積較厚的環帶區域,正好與崗地外緣灰黑色淤泥類堆積的分布相重合。孫家崗遺址外圍存在有環壕,是一個環壕聚落。崗地西北側緊貼崗地外緣呈弧帶狀的兩個水塘,其位置與形狀正與考古勘探推斷中的環壕相符合。在崗地中東部,現地表也有多個水塘,呈南北向將崗地南北兩側外緣的帶狀灰黑色淤泥堆積連通起來。遺址所在崗地外緣鑽探出的呈環帶狀分布,且具有一定厚度的灰黑色淤泥堆積,就是環壕內堆積。外圍環壕寬15~25米間,最大殘深約1.7米,環壕全長約1400米。孫家崗遺址環壕所圍起來的區域為遺址區,其面積約13.5萬平方米。孫家崗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皆位於遺址區範圍內,環壕之外,除東部的墓葬外,不見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分布。另外,環帶狀灰黑色淤泥堆積的分布並不完全連續,在其西部和東北部各有約25米長的一段沒有灰黑色淤泥分布,且基本不見其它文化堆積,生土面凸起。判斷是環壕間留出的用以進出遺址區的陸地通道。而在遺址北部,環壕與一古河道相連通,該古河道向東北而去,現地表仍有明顯痕跡。
墓葬區
孫家崗遺址所在崗地是一個東—西北向,略呈橢圓形的低矮崗地。根據鑽探揭示出的堆積情況,結合地表可見水塘的形狀與分布狀態,勾勒出遺址環壕的分布與走向後,可以看到,環壕北、西、東三邊都緊貼崗地外緣,東邊卻是從崗地中間穿過。崗地東部大約四分之一的區域位於環壕之外,該區域現地表高程比崗地中西部相對低0.6~1米。
歷經1991年、2016~2018年的多次發掘,孫家崗遺址墓地共發掘新石器時代土坑墓225座及瓮棺墓1座,整個墓地的結構布局情況已基本清晰。就已揭露出土坑墓的分布情況來看,墓地可明顯地分為南、北兩墓區,北墓區的土坑墓主要分屬東、西兩墓群,南墓區的土坑墓則可劃分為南、北兩墓群。各墓群內土坑墓的方向一致,成列排布,每個墓群內都包含多組墓列。整個墓地數百座土坑墓空間層級結構清晰,排列規整有序,反映出孫家崗聚落曾有過一段人群結構與社群秩序長期穩定的時期。孫家崗遺址墓地土坑墓中普遍存在一種可暫且稱之為“墊器葬”的獨特下葬方式。即在下葬時,先在墓底墊放數量不等的罐等較大的陶器,之後再放入葬具,玉器隨墓主置於葬具內,壺、杯、盤、豆、缽、鬹等陶器則或隨墓主置於葬具內,或置於葬具之上。大多數土坑墓中,作為“墊器”的陶罐雖破碎嚴重,但同一個體的殘片基本集中於一起,判斷其下葬時是以完整器放入墓內,之後在埋葬過程中被葬具壓碎於墓底。但也有部分土坑墓,作為“墊器”的陶罐應是被打碎後以殘片置於墓底,不同個體、不同質地顏色的陶罐殘片彼此混雜疊壓。
M147,位於南墓區TS35E37和TS35E38兩探方中部。墓向236度。疊壓於現代耕土層下,現存開口在生土面上,打破M145、M148,並被M146打破。墓口長2.32米、寬0.8米,墓底長2.17米、寬0.74米,墓殘深0.22~0.3米,墓壁向內傾斜,較陡,底部不平整。墓內填土為淺灰黃色黏土,較緻密,夾雜細小結核粒。隨葬品有7件陶器和3件玉器。陶器包括罐5件和帶蓋小罐、器蓋各1件,玉器包括1件完整的鳥首璜和2件器形不辨的殘件。
壕溝
遺址區南部存在一略呈西北東南向的帶狀區域,文化堆積厚度普遍超過1.5米,明顯超出其南北兩側區域。其原生土面相對南北兩側區域明顯下凹,呈溝狀。由此判斷遺址南部存在一大型壕溝。溝內填土以富含炭屑、燒土與陶片等人工遺物的灰黑色淤泥類堆積為主,根據此類堆積在遺址區南部的分布情況,此壕溝還要再向西北延伸,但深度變淺。整體來看,遺址區南部的壕溝呈西北—東南走向,與遺址所在崗地南緣及南緣外環壕走向相平行,並正好位於遺址南部判斷是建築台基的一線4處黃土堆積區之北。該溝狀遺蹟平面形狀不規則,寬度在20~40米間不等,殘深大約1~1.8米間,西北淺而東南低,東南端通向遺址區東南部地表現存之水塘。而該水塘正位於遺址環壕走向上,所以有理由推測壕溝與東南段環壕是相連通的。
房基
F47的建築布局。整體建築呈西偏北17度左右的長方形,四間南北寬3.8米的房屋東西並列,北側有寬1.5米的廊道,廊道與最東側房間連通。四間房大小不一,帶廊道整體建築面積近100平方米。F47的建築形式和平面布局結構等,F13高度一致。西偏北20度左右的方向、基槽中立柱、4連間、北側廊道、廊道與最東側房間連通等等,甚至西側第二間房面積明顯偏小二者也相一致。不同的是F13的規模比F47要大,總面積超過150餘平方米,且廊道北牆是雙排柱洞。另外F13保存狀況較差,其基槽與柱洞直接開口於近現代堆積之下,未見基坑與墊土,但依F47情況來看,F13原來很可能也存在相應規模的基坑與墊土堆積,只是已被後來人類活動所擾毀。高度一致布局結構的背後,是特定建築功能的一致。無論F13、還是F47,都未發現灶、灰坑等相關生活遺存,同時這種基槽中立柱形式的建築,整個遺址發現F13與F47這兩座,再加上建築的規整考究與規模,可以判斷兩者都並非一般生活居址,而是特定人群的公共建築。F47與F13皆直接開口於近現代堆積之下,在考古的時間尺度下,二者存在共時的可能性。如此,兩座建築之間的關係便引人遐思。結合2017~2019年所揭示孫家崗遺址墓地也是分南北兩個墓區的空間布局情況,而且南區墓群墓葬出土玉器的數量和質量明顯優於北區。推測孫家崗肖家屋脊文化時期聚落存在兩個社群,分居遺址南北,且南部人群在人力物力方面明顯優於北部人群。
F13所在的遺址中南部區域為孫家崗聚落長期穩定居住區的功能區劃,是一座高規格的夯土牆體帶廊道多間建築。考古發掘僅揭示出該台基的局部,現存厚度約0.6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紅褐堆積,下層為灰黃色堆積,皆緊密,較純淨,少見人工遺物。但在台基面上未能發現規模體量可與該台基相匹配的建築遺蹟,主要遺蹟是兩條相距8米左右,皆西北-東南向,呈平行狀態的溝狀遺蹟,其寬度在2~3.5米間,殘深0.8米左右,溝內堆積較純淨,已完成發掘部分溝底還見有多個柱洞,但排列不規律。推斷應該是與建築遺蹟相關。而在該台基北部,堆積較為雜亂,文化堆積與遺蹟現象,以及人工遺物皆豐富。
發掘區北部,兩組建築遺蹟分別編號F31和F36,皆位於前述台基北緣之外,該區域文化堆積豐富,堆積情況複雜。兩者位置和方向基本一致,F31相對稍晚,開口於發掘區5層面上,而F36開口於發掘區7層面上。另外F31的柱洞直徑普遍在25~40厘米左右,部分柱洞可辨析出其先挖出柱坑,再在其內立柱的跡象,F36柱洞的直徑則普遍在12~20厘米左右。受發掘面積所限,兩座建築遺蹟皆未能全部揭露。其中F31僅揭露出東端第一間房屋和向西第二間的局部,依柱洞分布情況看,其外圍還有迴廊結構存在。F36也僅揭露出東部局部,除一間主屋外,其東端隔著一條廊道,還有一間半圓形的附屬建築。
淺地穴窩棚式建築遺蹟
淺地穴窩棚式建築遺蹟。F36所開口的7層堆積之下,發現4座平面形狀不規整,但分布面積較大的坑狀遺蹟,經發掘,發現這些坑狀遺蹟皆較淺,坑壁傾斜而不規整,坑內堆積較為緻密堅硬,重要的是在坑周邊及坑底發現有大量立柱遺蹟,初步判斷其為一種淺地穴的窩棚式建築遺蹟,從而在孫家崗遺址發現一種新的居址形式。
文物遺存
綜述
孫家崗遺址出土器物包括陶器和玉器兩類,其中玉器器類有璜、佩、笄、墜飾、祖和紡輪等。玉器形制豐富,特別是透雕龍、鳳玉佩雕最具特色。孫家崗遺址採集石器標本,有戈、矛和箭簇等,計有10餘件。這些殺傷性武器的批量出現,是當時孫家崗遺址所處洞庭湖地區社會存在一定烈度社會衝突的見證。
獠牙神面玉牌飾
孫家崗遺址2018年度發掘中,從編號M149的長方形土坑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牌飾,編號M149:1。玉牌飾呈灰白色,不透明,表面多黃色和褐色玉沁。外形略呈方形,片狀,殘寬7.9厘米、高4.7厘米、厚0.3厘米。整體造型精緻。其平面上雕刻的紋樣,人面形象,眉眼耳鼻口,五官皆備,卻在嘴部突出表現上下兩對獠牙,顯得猙獰而神秘。人面兩側耳下有穿孔耳環,頂上有冠,冠檐長伸飛卷。但一側冠檐有殘缺,殘斷處重新打磨並斜向鑽孔。玉牌前後兩面的紋樣完全一致,並可對應,區別在於一面為減地陽紋,顯得立體厚重,另一面為陰刻,顯簡潔凝練。另外玉牌頂、底兩面皆平,頂面正中有鑽孔,底面則見有三個鑽孔。
研究價值
孫家崗遺址保存完好,規模巨大,是已發現澧陽平原史前遺址群中分布範圍最大的石家河文化時期遺址,為研究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化聚落形態、區域類型、文化譜系提供了重要資料,也為探索早期人類原始社會文明及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實物證據。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常德市
澧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孫家崗遺址,路程約16.7千米,用時約29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