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士良(山東壽光籍烈士)

孫士良(山東壽光籍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士良(1911-1938)字善卿,壽光縣豐城公社埠西村人。“九一八”學運積極分子。1937年回鄉押賣家產,組織抗日隊伍,後率部於1938年編入八支隊。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八支隊文化教員、十一大隊副大隊長、大隊長、十三大隊大隊長等職。他作戰勇敢,指揮果斷,是一位善打硬仗的優秀指揮員。1938年冬,在臨淄六天務突圍戰鬥中,他指揮部隊連續向日軍發起攻擊,但因日軍火力猛烈,他不幸身中7彈壯烈犧牲。八路軍路東遊擊隊指揮部、壽光黨政軍萬餘人分別參加了隆重追悼大會。馬保三派人送來親自題寫輓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士良
  • 出生日期:1911年
  • 逝世日期:1938年11月9日
  • :善卿
  • 所處時代中華民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濰坊市壽光市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孫士良(1912-1938),字善卿,今壽光市豐城鄉埠西二村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兄弟二人,行大。他身材魁梧,性格剛強豪放,善交好友,扶弱抑強。家境貧困,但其父孫象豐深知無文化的痛苦,傾全家勤勞節儉的收入,供給孫士良求學上進,1930年升入壽光縣立豐城高小,在校勤奮好學,關心國事,好武術,善書法,1931年考入城裡壽光縣立初級中學。時值九·一八事變之後,國家多難,國土淪喪,孫士良對此痛心疾首,常憤恨不平地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恥不雪,食不甘味。”素懷“投筆從戎,血染沙場”,以拯救國難的大志。在校學習期間,積極參加中共縣中黨支部領導的學運活動,從中受到了革命思想的薰陶。放假回家,他就以喚起民眾共赴國難為己任,在村內組織農民夜校,自編教材宣傳教育民眾。他所教的抗日歌謠、抗戰歌曲在民眾中一直流傳著,如:
  叫老鄉,聽我言:  日本鬼子欺負咱,
  要想打退日本鬼兒,  全民必須總動員!
他在教民眾劈刀練武時,也是邊舞邊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雄壯歌曲,激發得周圍青年們滿懷抗日豪情,個個都想躍躍欲試。每逢春節來臨,村內民眾也都紛紛爭觀、讚賞著孫士良為人代寫的春聯。“誓雪國恥”、“還我河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這些豪言壯語,處處激勵著村中民眾。通過他這樣奮聲疾呼,使村內男女老少對抗日救國大義都有所理解。
1934年縣中畢業後,在鄰村李馬莊國小任教一年余。1935年考入益都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受到了該校中共黨組織的教育。更使孫士良恨透了軍閥混戰、倭寇入侵、國無寧日、民不聊生的社會,看到了中國革命的曙光,立志於改革社會制度,拯救廣大勞苦大眾的偉大事業。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國難當頭,孫士良激於民族義憤,決定“投筆從戎”,立即回鄉組織抗日武裝。他在群雄四起,泥沙俱下的時局下,首先組織了一支30餘人的隊伍。由於當時人多槍少,武器不足,他就毅然瞞著家人押掉了全部家產,從孫家莊子換來了部分槍枝,用以鼓舞士氣,他說:“要戰勝日寇,必須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能計較個人得失……我願貢獻一切和大家抗戰到底。”就在孫士良躊躇滿志的時候,不料遇到了土頑周勝芳部的威脅,是年的舊曆十月間,周部將其包圍,把槍枝全部繳去,孫士良組軍大受挫折。
孫士良抗戰心切,毫未懈志,繼續聯絡戰友重整旗鼓。經一個月的奔走,又把人員集合起來,收集槍枝30餘條,士氣重振。1938年初,孫士良率部在豐城國小駐防。某日,他與壽光早期的共產黨員張子民等在外開會,槍枝又被孟祝三全部繳去。這次受挫,對孫士良的打擊很大,戰友們一一散去,社會輿論壓力迎面而來。有向他要槍的,也有罵他是祖宗的“忤逆”的,還有說他想乾共產黨的,如此等等,使他情緒低沉,深感壯志難伸,報國無門。當此之時,中共黨員張子民等主動幫他分析形勢,總結教訓,鼓勵鬥志。明確指出:一是當前民眾對共產黨缺乏認識;二是組軍主要應依靠貧苦大眾。孫士良在他們的開導下,豁然開朗,鬥志重振。於是他就在路口橋邊張貼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以昭示民眾。並選本村貧僱農孫廷椿、孫藍田為骨幹重組武裝,不到一月,又拉起了40人上下的隊伍。他邊組軍,邊收槍,將南自孟家莊,北到夏家店子,方園20里內的民間槍枝,全部收集了起來,裝配了這支三落三起的抗日武裝,實現了他的“投筆從戎”宿願。是年舊曆二月初二日,孫士良便率部開到傅家莊,加入了八支隊,匯入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洪流之中。
孫士良投入八支隊後,擔任了大隊文化教員,即隨軍東征。1938年3月七、八支隊合編後,組織了攻打柳瞳日寇據點的戰鬥。孫士良隨五大隊在溝子崖,負責截擊從昌邑城出來增援的敵人,從拂曉接火,激戰到中午,戰鬥達六小時之久,把敵人打得寸步難進。戰鬥中,孫士良奮不顧身,勇猛射擊,憑險固守,毫不動搖。他初伸抗日報國之志,表現得十分突出。是年6月,部隊整訓,孫士良被吸收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升任十一大隊副大隊長之職,7月17日部隊西進途中,孫士良升任十一大隊大隊長。八九月到達壽光,土頑張景月部尾隨至豐城、郝屯一帶製造摩擦,攔阻各地愛國青年投靠八支隊。孫士良奉命率部駐張高村,派出部隊活動於高家莊一帶,強力制止破壞,接受各地愛國青年參軍,保衛了八支隊司令部的安全。並借當地上層人物的賠禮宴請機會,宣傳了黨的統戰政策,他侃侃陳詞:“我組軍時,大家阻撓、嘲諷,是由於大家的覺悟不夠,只要大家有所覺醒,團結抗日,共產黨人是不計前嫌的。”一席話說得在場者五體投地。
1938年冬月,八支隊到達臨淄葦子河一帶,奉省委指示,準備分批越鐵路南去魯南。孫士良改任十三大隊大隊長,率部駐臨淄城北六天務(舊稱龍田塢)一帶。舊曆九月十八日獲得日寇出動的情報,下午二時許,日寇即分四路向六天務撲來。當時駐六天務的十三大隊六十七中隊,因隊長請假未回,戰鬥一打響即行撤出,日寇闖入村內。此時孫士良率六十五中隊,駐在距三里遠的南塢,率隊前往接應。因情況不明,衝到村邊而遭日寇迎擊。孫士良一看地形不利,難於抵禦,立即迎著敵人的火力,命令旗手搖旗衝鋒,搶奪有利地形。敵人火力猛烈,旗手不幸中彈身亡。孫士良目睹敵人的瘋狂,戰友們的犧牲,怒火滿腔,挺身而出,搶起指揮旗,親自搖旗指揮衝鋒。戰士們一擁而上沖了過去。孫士良在敵人的密集火力下,身中七彈,不幸壯烈殉國,時年26歲。

人物評價

馬保三對孫士良的犧牲評價說:“我軍西進以來,連失李文光、韓指揮、李梅生,今又失去奮勇殺敵的幹將孫善卿,真使我痛心難忍。”
農曆十月十二日,馬保三為孫士良安葬並親撰輓詞,表達了八支隊全體指戰員對烈士的讚譽和敬佩。輓聯題詞是:
  “奮勇殺敵不顧白髮老母,
  為國盡忠哪管黃口嬰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