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的花朵》是鄉村書系列叢書之一,主要內容包括紫藤花開、千年孤獨白玉蘭、女人如花、花兒也害怕孤單、草原上盛開著格桑花、化不成雲煙的家國往事、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憾動著雯婕之歌、如此專家、一次最鬱悶的旅行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孤單的花朵
- 出版社: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
- 頁數:142頁
- 開本:16
- 作者:尉克冰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692291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孤單的花朵》由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尉克冰,1978年生,河北省內丘縣人。曾做過中學語文教師,現在行政機關從事文秘工作。自2008年開始,以事文學創作。現為河北省散文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河北省作家協會、邢台市作家協會會員,被聘為《散文百家》雜誌社“特約撰稿人”。作品散覓手《人民日報》《青年文摘》《特別關注》《散文百家》《百花園·中外讀點》《西北軍事文學》《散文世界》《散文選刊》。
圖書目錄
紫藤花開
千年孤獨白玉蘭
女人如花
花兒也害怕孤單
草原上盛開著格桑花
化不成雲煙的家國往事
抵達生命的彼岸
思緒飛揚在海邊
人間仙境——黃山
武夷山水歌
夢裡水鄉
我的大海情結
雙橋
讀山品人生
桃花巷傳奇
走進扎尕那
刻在生命石上的感動(一)
刻在生命石上的感動(二)
母親的年
愛,讓您隱藏起疼痛
散落在雪夜的母愛
一顆甜桃子
珍愛健康
珍惜每天的陽光
富有的山裡人
信任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憾動著雯婕之歌
如此專家
一次最鬱悶的旅行
署名
戴著鐐銬的女人
用文字抵達心靈深處(代後記)
千年孤獨白玉蘭
女人如花
花兒也害怕孤單
草原上盛開著格桑花
化不成雲煙的家國往事
抵達生命的彼岸
思緒飛揚在海邊
人間仙境——黃山
武夷山水歌
夢裡水鄉
我的大海情結
雙橋
讀山品人生
桃花巷傳奇
走進扎尕那
刻在生命石上的感動(一)
刻在生命石上的感動(二)
母親的年
愛,讓您隱藏起疼痛
散落在雪夜的母愛
一顆甜桃子
珍愛健康
珍惜每天的陽光
富有的山裡人
信任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憾動著雯婕之歌
如此專家
一次最鬱悶的旅行
署名
戴著鐐銬的女人
用文字抵達心靈深處(代後記)
後記
用文字抵達心靈深處
(代後記)
散文,是一種與心靈靠的最近的文體。最初,是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促使我拿起了筆,去抒寫心中的幸福、苦澀和感動,也正是這種偶然性成就了我對散文的熱愛,每寫成一篇,無論好壞,我都像珍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珍愛它。漸漸地,我們便難以割捨。散文寫作成了我安撫孤獨靈魂、提升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
寫散文兩年來,有收穫、喜悅,也有迷惘和困惑。常常感慨自己的閱歷貧乏,缺少寫作素材。從小到大,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飽嘗過艱辛苦難。生活體驗的缺乏使得我最初的寫作題材較為狹窄。後來,在寫作的學習與實踐中,我漸漸懂得,目之及處,感官之及處,無不潛藏著豐厚的寫作素材。同是一物,因觀者不同,可能氣韻生動,也可能呆板如泥,更可能一無是處。如果體察的心靈不夠深,就會無任何發現。反之,如果內心足夠美,足夠堅韌,足夠蕩漾開心波,足夠有放任的情操,那么眼前的萬事萬物便會鮮活起來,那裡面便能包含美醜、善惡、剛健、質樸、理性之光和感性體驗。
寫作,需要情感豐富,需要用獨到的眼光和視角去審視世間萬物,用綿密細緻的心思揣摩生靈之間的關聯與相通,從而領悟到生活的內涵和真諦。這樣,一朵花、一根草、一泓清泉、一個瞬間的感動便能入文,在筆下搖曳生姿。散文《女人如花》,在描寫各色流光溢彩的牡丹時特寫了一株白牡丹,“五、六朵瑩白如冰雪的花朵綴在綠色的枝頭,迎著風輕輕搖曳,飄逸靈動。她不著華衣,卻氣質高雅;她不施粉黛,卻千嬌百媚;她無心爭寵,卻引人愛憐;她不卑不亢,卻風情萬種。她遺世獨立,卻不孤芳自賞;她素雅清新,卻不小家碧玉;她滿腹經綸,卻不呆板冷硬;她閒適從容,卻不慵懶怠惰。這是怎樣一種花,又是怎樣一種女人!”就這樣,將氣韻生動的白牡丹與氣質卓絕的女人關聯在了一起。“花兒總會凋零,女人也會衰老。徒有其表、淺薄浮華的女人只會得一時之樂;內外兼修、品位高雅的女人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能真正成為散發著恆久魅力的女人,如同歷久彌香的白牡丹。”這篇文章看似寫花,實則寫自己眼中當代女性應具備的內在精神和氣質,是女性價值觀和社會觀的標榜和樹立。
同樣,在《我的大海情結》、《愛無界限》、《花兒也害怕孤單》、《夢裡水鄉》等篇目中,也儘量用心體察萬物,抒發著生活的情趣和感悟。
然而,不久以後,我開始用挑剔的目光審視自己初期的作品了。在我看來,那些作品多是借景或借物抒情的小文章,表達的也僅是一些小情趣、小哲理和小感想,缺乏厚重、質地和給讀者帶來的長久思索和震撼,和文學的內涵相去甚遠。我懂得,真正的文學需要擔當社會責任,需要直面現實、關照人生、關注社會,甚至需要反抗和批判,需要寫作者用自己的靈魂抵達生命深處去追尋和探索,努力地呼喚人的尊嚴和自由平等意識。這才是文學的價值所在。從去年開始,我嘗試著改變了自己的寫作風格,用更多的筆墨抒寫了對底層的關照、對人性的描摹和對生存痛感的思索,如《散落在雪夜的母愛》、《化不成雲煙的家國往事》、《逃》等,儘管還不太成熟,但表明了我的轉身和脫變。可以說,《散落在雪夜的母愛》是我比較滿意的一篇,可以稱得上是近期的代表作,贏得了廣泛好評。(文章發表後很快被《青年文摘》、《特別關注》、《情感讀本》等刊物和多家文學網站轉載,獲得國家和省級數個獎項,併入選《2009年中國時文精選》《最受歡迎的名家親情美文排行榜》《感悟父愛感悟母愛全集》等選本。)在這篇文章中,我把目光投向了最底層,飽含著濃郁的人文關懷,用較富感染力的敘事和描寫,刻畫了一個精神失常卻始終未泯滅母性知覺的老乞丐形象,彰顯了母愛的偉大。文章設定了最能打動人心、感人肺腑的“老乞丐深情抱起迷路小女孩”一幕,以及兩次被奪走“孩子”,最終走向淒涼死亡之路的情節,使人的靈魂為之震顫,以悲情的力量感染人,召喚人更為清醒地理解母愛、回報母愛。同時,文章對人性的醜陋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將善惡美醜進行了強烈對比,使人的心靈為之一震。“或許她對小女孩的愛完全出自一個女性、一個母親潛在的愛的本能。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無論她是貧窮的還是富有的,無論她是健康的還是病痛的,無論她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她們都會發自本能地散發出母性的光輝,讓人感受到暖暖的愛流。”就這樣,以個體母愛的生命體驗為情感起點,並且超越個體母愛中的有限必然,由此及彼,推而廣之,呈現了對社會現實中母愛的整體存在價值的一定思考,賦予了較為豐富的精神內涵。因此,這篇母愛散文具有較強烈的打動人心的情感因素和較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之後的作品,《信任》通過貧家女交學費的一幕,折射出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表現出濃郁的親情和師生情;《化不成雲煙的家國往事》《抵達生命的彼岸》將家與國融合在一起,放置在較為廣闊的時代背景之下,謳歌了人性之美和偉大的民族之魂,同時也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性;《帶著鐐銬的女人》通過瘋表姐的悲慘命運,寫出了人性的善惡美醜;《紫藤花開》同樣也寫花,但融進了生活的艱辛與磨礪,多了一絲生命的滄桑感;《雙橋》則展現了較為豐富的聯想力,將愛情、親情和友情元素有機結合,由雙橋引發了對人的生命核心的思考與探索。我個人認為,這些文章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儘管依然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相比早期的散文,稍微大氣了些。
今後,要努力讓自己的散文寫得更具生命力。我始終認為,散文的生命力在於它的獨特性。散文創作是一種側重於表達內心體驗和抒發內心情感的文學樣式,只有把個性化的鮮活生活呈現在讀者面前,讀者的眼睛才會發亮。這些個性化的鮮活生活是在天地和人生的大背景下的內心痛感和歡樂,是人人感覺得到,卻人人忽視或是無法表達的感受。每個個體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生命所體驗到的生命形態,也是最豐富最複雜的,因此把自己所體驗到的獨特感受記錄在筆端,它就是具有無限魅力的文學景觀。
當我把一道道獨特的文學景觀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時候,感覺是幸福的。文學已成為照亮我生命的一盞燈,它與我跳躍著的靈魂貼得那樣近,讓我漸漸擺脫了麻木和庸俗,多了一份悲憫,多了一份責任。
“憂鬱的心啊,你為何不肯安息,是什麼刺得你雙腳流血地奔逃……你究竟期待著什麼?”(尼采語),我知道,這條道路灑滿了陽光,也布滿了艱辛,自己是寫作新手,更需加倍努力。我會始終懷著一顆期待之心,緊握手中的筆,記錄下生活的歡欣和疼痛,爭取讓每一個文字都飽蘸著生命的色彩和溫度,進入讀者的心坎,渴望著敲打出共鳴的回聲。
2011年5月20日
(代後記)
散文,是一種與心靈靠的最近的文體。最初,是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促使我拿起了筆,去抒寫心中的幸福、苦澀和感動,也正是這種偶然性成就了我對散文的熱愛,每寫成一篇,無論好壞,我都像珍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珍愛它。漸漸地,我們便難以割捨。散文寫作成了我安撫孤獨靈魂、提升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
寫散文兩年來,有收穫、喜悅,也有迷惘和困惑。常常感慨自己的閱歷貧乏,缺少寫作素材。從小到大,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飽嘗過艱辛苦難。生活體驗的缺乏使得我最初的寫作題材較為狹窄。後來,在寫作的學習與實踐中,我漸漸懂得,目之及處,感官之及處,無不潛藏著豐厚的寫作素材。同是一物,因觀者不同,可能氣韻生動,也可能呆板如泥,更可能一無是處。如果體察的心靈不夠深,就會無任何發現。反之,如果內心足夠美,足夠堅韌,足夠蕩漾開心波,足夠有放任的情操,那么眼前的萬事萬物便會鮮活起來,那裡面便能包含美醜、善惡、剛健、質樸、理性之光和感性體驗。
寫作,需要情感豐富,需要用獨到的眼光和視角去審視世間萬物,用綿密細緻的心思揣摩生靈之間的關聯與相通,從而領悟到生活的內涵和真諦。這樣,一朵花、一根草、一泓清泉、一個瞬間的感動便能入文,在筆下搖曳生姿。散文《女人如花》,在描寫各色流光溢彩的牡丹時特寫了一株白牡丹,“五、六朵瑩白如冰雪的花朵綴在綠色的枝頭,迎著風輕輕搖曳,飄逸靈動。她不著華衣,卻氣質高雅;她不施粉黛,卻千嬌百媚;她無心爭寵,卻引人愛憐;她不卑不亢,卻風情萬種。她遺世獨立,卻不孤芳自賞;她素雅清新,卻不小家碧玉;她滿腹經綸,卻不呆板冷硬;她閒適從容,卻不慵懶怠惰。這是怎樣一種花,又是怎樣一種女人!”就這樣,將氣韻生動的白牡丹與氣質卓絕的女人關聯在了一起。“花兒總會凋零,女人也會衰老。徒有其表、淺薄浮華的女人只會得一時之樂;內外兼修、品位高雅的女人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能真正成為散發著恆久魅力的女人,如同歷久彌香的白牡丹。”這篇文章看似寫花,實則寫自己眼中當代女性應具備的內在精神和氣質,是女性價值觀和社會觀的標榜和樹立。
同樣,在《我的大海情結》、《愛無界限》、《花兒也害怕孤單》、《夢裡水鄉》等篇目中,也儘量用心體察萬物,抒發著生活的情趣和感悟。
然而,不久以後,我開始用挑剔的目光審視自己初期的作品了。在我看來,那些作品多是借景或借物抒情的小文章,表達的也僅是一些小情趣、小哲理和小感想,缺乏厚重、質地和給讀者帶來的長久思索和震撼,和文學的內涵相去甚遠。我懂得,真正的文學需要擔當社會責任,需要直面現實、關照人生、關注社會,甚至需要反抗和批判,需要寫作者用自己的靈魂抵達生命深處去追尋和探索,努力地呼喚人的尊嚴和自由平等意識。這才是文學的價值所在。從去年開始,我嘗試著改變了自己的寫作風格,用更多的筆墨抒寫了對底層的關照、對人性的描摹和對生存痛感的思索,如《散落在雪夜的母愛》、《化不成雲煙的家國往事》、《逃》等,儘管還不太成熟,但表明了我的轉身和脫變。可以說,《散落在雪夜的母愛》是我比較滿意的一篇,可以稱得上是近期的代表作,贏得了廣泛好評。(文章發表後很快被《青年文摘》、《特別關注》、《情感讀本》等刊物和多家文學網站轉載,獲得國家和省級數個獎項,併入選《2009年中國時文精選》《最受歡迎的名家親情美文排行榜》《感悟父愛感悟母愛全集》等選本。)在這篇文章中,我把目光投向了最底層,飽含著濃郁的人文關懷,用較富感染力的敘事和描寫,刻畫了一個精神失常卻始終未泯滅母性知覺的老乞丐形象,彰顯了母愛的偉大。文章設定了最能打動人心、感人肺腑的“老乞丐深情抱起迷路小女孩”一幕,以及兩次被奪走“孩子”,最終走向淒涼死亡之路的情節,使人的靈魂為之震顫,以悲情的力量感染人,召喚人更為清醒地理解母愛、回報母愛。同時,文章對人性的醜陋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將善惡美醜進行了強烈對比,使人的心靈為之一震。“或許她對小女孩的愛完全出自一個女性、一個母親潛在的愛的本能。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無論她是貧窮的還是富有的,無論她是健康的還是病痛的,無論她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她們都會發自本能地散發出母性的光輝,讓人感受到暖暖的愛流。”就這樣,以個體母愛的生命體驗為情感起點,並且超越個體母愛中的有限必然,由此及彼,推而廣之,呈現了對社會現實中母愛的整體存在價值的一定思考,賦予了較為豐富的精神內涵。因此,這篇母愛散文具有較強烈的打動人心的情感因素和較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之後的作品,《信任》通過貧家女交學費的一幕,折射出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表現出濃郁的親情和師生情;《化不成雲煙的家國往事》《抵達生命的彼岸》將家與國融合在一起,放置在較為廣闊的時代背景之下,謳歌了人性之美和偉大的民族之魂,同時也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性;《帶著鐐銬的女人》通過瘋表姐的悲慘命運,寫出了人性的善惡美醜;《紫藤花開》同樣也寫花,但融進了生活的艱辛與磨礪,多了一絲生命的滄桑感;《雙橋》則展現了較為豐富的聯想力,將愛情、親情和友情元素有機結合,由雙橋引發了對人的生命核心的思考與探索。我個人認為,這些文章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儘管依然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相比早期的散文,稍微大氣了些。
今後,要努力讓自己的散文寫得更具生命力。我始終認為,散文的生命力在於它的獨特性。散文創作是一種側重於表達內心體驗和抒發內心情感的文學樣式,只有把個性化的鮮活生活呈現在讀者面前,讀者的眼睛才會發亮。這些個性化的鮮活生活是在天地和人生的大背景下的內心痛感和歡樂,是人人感覺得到,卻人人忽視或是無法表達的感受。每個個體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生命所體驗到的生命形態,也是最豐富最複雜的,因此把自己所體驗到的獨特感受記錄在筆端,它就是具有無限魅力的文學景觀。
當我把一道道獨特的文學景觀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時候,感覺是幸福的。文學已成為照亮我生命的一盞燈,它與我跳躍著的靈魂貼得那樣近,讓我漸漸擺脫了麻木和庸俗,多了一份悲憫,多了一份責任。
“憂鬱的心啊,你為何不肯安息,是什麼刺得你雙腳流血地奔逃……你究竟期待著什麼?”(尼采語),我知道,這條道路灑滿了陽光,也布滿了艱辛,自己是寫作新手,更需加倍努力。我會始終懷著一顆期待之心,緊握手中的筆,記錄下生活的歡欣和疼痛,爭取讓每一個文字都飽蘸著生命的色彩和溫度,進入讀者的心坎,渴望著敲打出共鳴的回聲。
2011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