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書包括——北京記憶、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人生絮語、牛棚雜憶、清華園日記 6冊。關於北京的記憶,可以有很多種,或懷念或惆悵,抑或是擦肩而過。唯獨這位老人這種對北京真摯、平淡、不加渲染的記憶最為真實感人。北京的物、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一個個場景都是如此清晰地在我們眼前回放著。一花一樹,一顰一笑,都在剎那間定格。這是一位老人一生最珍貴的記憶。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平實樸素的言語,循序漸進,緩緩道來,一幅人生畫卷呈現在我們面前。它不會是一首流行的音樂,而將是一曲清新的古箏之音,悠遠深長,讓人回味無窮。這到底是離題萬里的散扯呢,還是蘊藉著聰明的遊戲呢,抑或是得了中國散文的精髓之作?揣測著,仿佛看到季老眯著眼睛微微一笑。人生,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永遠也沒有結論的研究課題。人生就像是一種角度的折射,學著去透過陽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擁有著的一切。我們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誤區,從而成就一段並不完美的人生。其實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於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絮語》便是這位耄耋老人談對人生的感悟。在這裡,你的心靈將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基本介紹
- 書名:季羨林代表作系列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952079
- 作者:季羨林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1542頁
- 開本:32
- 品牌:江蘇文藝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上編
人生
再談人生
三論人生
做人與處世
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
緣分與命運
賦得永久的悔
談禮貌
謙虛與虛偽
牽就與適應
容忍
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不為
三思而行
論壓力
愛情
溫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
追夢
不完滿才是人生
黃昏
年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世態炎涼
毀譽
走運與倒霉
兒時的事
一年的亡國奴生活
我的新生
魚與熊掌
留德十年
我要活下去
最後信念
論包裝
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
論“據理力爭”
漫談撒謊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1)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2)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3)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4)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5)
真理愈辨愈明嗎?
隔膜
我們面對的現實
漫談倫理道德(1)
漫談倫理道德(2)
漫談倫理道德(3)
談孝
論正義
論朋友
論恐懼
忘
壞人
傻瓜
我害怕“天才”
爽朗的笑聲
才、學、識
下編
夢縈未名湖
八十述懷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老年談老
人間自有真情在
我寫我
《最可敬的人——中國大學校長憶恩師》序
養生無術是有術
老年
新年抒懷
開卷有益
老少之間
陳寅恪先生的愛國主義
《人生箴言》序
希望在你們身上
漫談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
《北京記憶》
《留德十年》
《病榻雜記》
《牛棚雜憶》
《清華園日記》
編輯推薦
文摘
報考大學
我少無大志,從來沒有想到做什麼學者。中國古代許多英雄,根據正史的記載,都頗有一些豪言壯語,什麼“大丈夫當如是也!”什麼“彼可取而代也!”又是什麼“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真正擲地作金石聲,令我十分敬佩,可我自己不是那種人。
在我讀中學的時候,像我這種從剛能吃飽飯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用當時流行的口頭語來說——能搶到一隻“飯碗”。當時社會上只有三個地方能生產“鐵飯碗”:一個是郵政局,一個是鐵路局,一個是鹽務稽核所。這三處地方都掌握在不同國家的帝國主義分子手中。在那半殖民地社會裡,“老外”是上帝。不管社會多么動盪不安,不管“城頭”多么“變幻大王旗”,“老外”是誰也不敢碰的。他們生產的“飯碗”是“鐵”的,砸不破,摔不碎。只要一碗在手,好好乾活,不違“洋”命,則終生會有飯吃,無憂無慮,成為羲皇上人。
我的家庭也希望我在高中畢業後能搶到這樣一隻“鐵飯碗”。我不敢有違嚴命,高中畢業後曾報考郵政局。若考取後,可以當一名郵務生。如果勤勤懇懇,不出婁子,幹上十年二十年,也可能熬到一個郵務佐,算是郵局裡的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了;就這樣混上一輩子,平平安安,無風無浪。幸乎?不幸乎?我沒有考上。大概面試的“老外”看我不像那樣一塊料,於是我名落孫山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才報考了大學。北大和清華都錄取了我。我同當時眾多的青年一樣,也想出國去學習,目的只在“鍍金”,並不是想當什麼學者。“鍍金”之後,容易搶到一隻飯碗,如此而已。在出國方面,我以為清華條件優於北大,所以舍後者而取前者。後來證明,我這一寶算是押中了。這是後事,暫且不提。
清華是當時兩大名牌大學之一,前身叫留美預備學堂,是專門培養青年到美國去學習的。留美若干年鍍過了金以後,回國後多為大學教授,有的還做了大官。在這些人裡面究竟出了多少真正的學者,沒有人做過統計,我不敢瞎說。同時並存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是一所很奇特的機構,仿佛是西裝革履中一襲長袍馬褂,非常不協調。然而在這個不起眼的機構里卻有名聞宇內的四大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另外有一名年輕的講師李濟,後來也成了大師,擔任了台灣中央研究院的院長。這個國學研究院,與其說它是一所現代化的學堂,毋寧說它是一所舊日的書院。一切現代化學校必不可少的煩瑣的規章制度,在這裡似乎都沒有。師生直接聯繫,師了解生,生了解師,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誘,因材施教。雖然只辦了幾年,梁、王兩位大師一去世,立即解體,然而所創造的業績卻是非同小可。我不確切知道究竟畢業了多少人,估計只有幾十個人,但幾乎全都成了教授,其中有若干位還成了學術界的著名人物。聽史學界的朋友說,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形成了一個學術派別,名叫“吾師派”,大概是由某些人寫文章常說的“吾師梁任公”、“吾師王靜安”、“吾師陳寅恪”等衍變而來的。從這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到清華國學研究院在學術界影響之大。
吾生也晚,沒有能親逢國學研究院的全盛時期。我於1930年入清華時,留美預備學堂和國學研究院都已不再存在,清華改成了國立清華大學。清華有一個特點:新生投考時用不著填上報考的系名,錄取後,再由學生自己決定入哪一個系;讀上一陣,覺得不恰當,還可以轉系。轉系在其他一些大學中極為困難——比如說現在的北京大學,但在當時的清華,卻真易如反掌。可是根據我的經驗:世上萬事萬物都具有雙重性。沒有入系的選擇自由,很不舒服;現在有了入系的選擇自由,反而更不舒服。為了這個問題,我還真傷了點腦筋。系科盈目,左右掂量,好像都有點吸引力,究競選擇哪一個系呢?我一時好像變成了莎翁劇中的Hamlet碰到了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我是從文科高中畢業的,按理說,文科的系對自己更適宜。然而我卻忽然一度異想天開,想入數學系,真是“可笑不自量”。經過長時間的考慮,我決定入西洋文學系(後改名外國語文系)。這一件事也證明我“少無大志”,我並沒有明確的志向,想當哪一門學科的專家。
當時的清華大學的西洋文學系,在全國各大學中是響噹噹的名牌。原因據說是由於外國教授多,講課當然都用英文,連中國教授講課有時也用英文。用英文講課,這可真不得了呀!只是這一條就能夠發聾振聵,於是就名滿天下了。我當時未始不在被振發之列,又同我那虛無縹緲的出國夢聯繫起來,我就當機立斷,選了西洋文學系。
從1930年到現在,六十七個年頭已經過去了。所有的當年的老師都已經去世了。最後去世的一位是後來轉到北大來的美國的溫德先生,去世時已經活過了一百歲。我現在想根據我在清華學習四年的印象,對西洋文學系做一點評價,談一談我個人的一點看法。我想先從古希臘找一張護身符貼到自己身上:“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有了這一張護身符,我就可以心安理得,能夠暢所欲言了。
P3-6
後記
我從一九八八年三月四日起至一九八九年四月五日止,斷斷續續,寫寫停停,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為本書寫了一本草稿。到了今年春天,我忽然心血來潮,決意把它抄出來。到今年六月三日,用了大約三個月的時間抄成定稿。草稿與定稿之間差別極大,幾乎等於重寫。
我原來為自己定下了一條守則:寫的時候不要帶刺兒,也不要帶氣兒,只是實事求是地完全客觀地加以敘述。但是,我是一個有感情的活人,寫著寫著,不禁怒從心上起,淚自眼中流,刺兒也來了,氣兒也來了。我沒有辦法,就這樣吧。否則,我只能說謊了。定稿與草稿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定稿中的刺兒少了一點,氣兒也減了一些。我實際上是不願意這樣乾的,為了息事寧人,不得不爾。
我在書中提到的人物很不少的。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有三種情況:不提姓名,只提姓不提名,姓名皆提。前兩種目的是為當事人諱,後一種只有一兩個人,我認為這種人對社會主義社會危害極大,全名提出,讓他永垂不朽,以警來者。
無論對哪一種人我都沒有進行報復,事實俱在,此心可質天日!“文化大革命”後,我恢復了系主任,後來又“升了官”,在國家權力機構中也“飛黃騰達”過。我並不缺少報復的能力。
我只希望被我有形無形提到的人對我加以諒解。我寫的是歷史事實。我們“文化大革命”前的友誼,以及“文化大革命”後的友誼,我們都要加以愛護。
現在統計了一下,我平生著譯的約有八百萬字,其中百分之七八十是“文化大革命”以後的產品。如果“文化大革命”中我真遂了“自絕於人民”的願,這些東西當然產生不出來。
這對我是一件大幸呢?還是不幸?我現在真還回答不上來。——由它去吧。
一九九二年六月三日寫完
目錄
上編
人生
再談人生
三論人生
做人與處世
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
緣分與命運
賦得永久的悔
談禮貌
謙虛與虛偽
牽就與適應
容忍
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不為
三思而行
論壓力
愛情
溫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
追夢
不完滿才是人生
黃昏
鉦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世態炎涼
毀譽
走運與倒霉
兒時的事
一年的亡國奴生活
我的新生
魚與熊掌
留德十年
我要活下去
最後信念
論包裝
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
論“據理力爭”
漫談撒謊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1)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2)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3)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4)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5)
真理愈辨愈明嗎?
隔膜
我們面對的現實
漫談倫理道德(1)
漫談倫理道德(2)
漫談倫理道德(3)
談孝
論正義
論朋友
論恐懼
忘
壞人
傻瓜
我害怕“天才”
爽朗的笑聲
才、學、識
下編
夢縈未名湖
八十述懷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老年談老
人間自有真情在
我寫我
《最可敬的人——中國大學校長憶恩師》序
養生無術是有術
老年
新年抒懷
開卷有益
老少之間
陳寅恪先生的愛國主義
《人生箴言》序
希望在你們身上
漫談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清華園日記》
引言
1930—1932年的簡略回顧
我的老師們
自序
日記第一冊
日記第二冊(1932.10.29—1933.10.31)
日記第三冊(1933.11.1—1934.11.23)
《留德十年》
留德十年
楔子
留學熱
天賜良機
在北平的準備工作
“滿洲”車上
在哈爾濱
過西伯利亞
在赤都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終於找到了
懷念母親
二年生活
章用一家
漢學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完成學業嘗試回國
大轟炸
在飢餓地獄中
山中逸趣
烽火連八歲 家書抵億金
我的老師們
學習吐火羅文
我的女房東
反希特勒的人們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邁耶一家
納粹的末日——美國兵入城
盟國
優勝記略
留在德國的中國人
別哥廷根
赴瑞士
在弗里堡(Fribourg)
同使館的鬥爭
從瑞士到法國馬賽
船上生活
西貢二月
從西貢到香港
回到祖國的懷抱
附錄 歐遊散記
餘音裊裊
去故國
表的喜劇
聽詩
尋夢
海棠花
Wala
憶章用
紀念一位德國學者西克靈教授
重返哥廷根
《北京記憶》
上篇 北京舊事
報考大學
記北大1930年入學考試
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受用終生的兩門課
1930—1932年的簡略回顧
在北平的準備工作
師生之間
我和北大
我愛北京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
我和北大圖書館
夢縈未名湖
夢縈紅樓
夢縈水木清華
清華夢憶
北京憶舊
中篇 燕園睹物
二月蘭
春滿燕園
馬櫻花
夾竹桃
朵朵葵花向太陽
槐花
懷念西府海棠
寫作《春歸燕園》的前前後後
園花寂寞紅
人間自有真情在
幽徑悲劇
老貓
石榴花
下篇 書齋懷人
他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悼念朱光潛先生
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
為胡適說幾句話
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
悼念沈從文先生
回憶吳宓先生
懷念丁聲樹同志
晚節善終大節不虧——悼念馮芝生(友蘭)先生
哭馮至先生
也談葉公超先生二三事
懷念喬木
悼組緗
我的朋友臧克家
我眼中的張中行
回憶陳寅恪先生
悼念鄧廣銘先生
記張岱年先生
國學大師湯用彤先生
趙元任先生
悼念周一良
痛悼鐘敬文先生
悼巴老
《牛棚雜憶》
自序
一 緣起
二 從社教運動談起
三 1966年6月4日
四 對號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來
七 抄家
八 在“自絕於人民”的邊緣上
九 千鈞一髮
十 勞改的初級階段
十一 大批鬥
十二 太平莊
十三 自己親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七 牛棚轉移
十八 半解放
十九 完全解放
二十 餘思或反思
二十一 後記
附錄:自傳
《病榻雜記》
《病榻雜記》序
《新生集》序
小引
我的國小和中學
回憶一師附小
回憶新育國小
回憶正誼中學
回憶北園山大附中
回憶濟南高中
北大1930年入學考試
高中國文教員一年
憶念張天麟
寅恪先生二三事
痛悼鐘敬文先生
痛悼克家
悼巴老
追憶哈隆教授
當時只道是尋常
元旦思母
天上人間
憶念寧朝秀大叔
病房雜憶
公德(一)
公德(二)
公德(三)
公德(四)
同胞們說話聲音放低一點
時間
再談老年
老年四“得”
在病中
醫生也要向病人學點兒什麼
回家
難得糊塗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三進宮
我的座右銘
座右銘(老年時期)
我的美人觀
九三述懷
九十五歲初度
笑著走
輸液
白衣天使新贊
護士長
贈301醫院
封筆問題
在清華大學念書的時候
那提心弔膽的一年
序言
讀者的懷疑是對的,其中確有一個說法,而這個說法並不神秘,它僅僅出於個人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一點私心而已。我本來已經被“革命”小將——其實並不一定都小——在身上踏上了一千隻腳,永世不得翻身了。可否極泰來,人間正道,浩劫一過,我不但翻身起來,而且飛黃騰達,“官”運亨通,頗讓一些痛打過我,折磨過我的小將們膽戰心驚。如果我真想報復的話,我會有一千種手段,得心應手,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進行報復的。
可是我並沒有這樣做,我對任何人都沒有打擊,報復,穿小鞋,耍大棒。難道我是一個了不起的寬容大度的正人君子嗎?否,否,決不是的。我有愛,有恨,會妒忌,想報復,我的寬容心腸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動報復之念,我立即想到,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那種氣氛中,每個人,不管他是哪一個山頭,哪一個派別,都像喝了迷魂湯一樣,異化為非人。現在人們有時候罵人為“畜生”,我覺得這是對畜生的污衊。畜生吃人,因為它餓。它不會說謊,不會耍刁,決不會先講上一大篇必須吃人的道理,旁徵博引,洋洋灑灑,然後才張嘴吃人。而人則不然。我這裡所謂“非人”,決不是指畜生,只稱他為“非人”而已。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時候還虔信“文化大革命”的正確性,我焉敢苛求於別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處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於這些想法,我才沒有進行報復。
但是,這只是冠冕堂皇的一面,這還不是一切,還有我私心的一面。
了解“十年浩劫”的人們都知道,當年打派仗的時候,所有的學校、機關、工廠、企業,甚至某一些部隊,都分成了對立的兩派,每一派都是“唯我獨左”、“唯我獨尊”。現在看起來兩派都搞打、砸、搶,甚至殺人,放火,都是一丘之貉,誰也不比誰強。現在再來討論或者辯論誰是誰非,實在毫無意義。可是在當時,有一種叫做“派性”的東西,摸不著,看不見,既無根據,又無理由,卻是陰狠、毒辣,一點理性也沒有。誰要是中了它,就像是中了邪一樣,一個原來是親愛和睦好端端的家庭,如果不幸而分屬兩派,則夫婦離婚者有之,父子反目者有之,至少也是“兄弟鬩於牆”,天天在家裡吵架。我讀書七八十年,在古今中外的書中還從未發現過這種心理狀況,實在很值得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真探究。
我自己也並非例外。我的派性也並非不嚴重。但是,我自己認為,我的派性來之不易,是拼著性命換來的。運動一開始,作為一系之主,我是沒有資格同“革命民眾”一起參加鬧革命的。“革命無罪,造反有理”,這呼聲響徹神州大地,與我卻無任何正面的關係,最初我是處在“革命”和“造反”的對象的地位上的。但是,解放前,我最厭惡政治,同國民黨沒有任何沾連。大罪名加不到我頭上來。被打成“走資派”和“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是應有之義,不可避免的。這兩陣狂風一過,我又恢復了原形,成了自由民,可以混跡於革命民眾之中了。
如果我安分守己,老老實實的話,我本可以成為一個逍遙自在的逍遙派,痛痛快快地混上幾年的。然而,幸乎?不幸乎?天老爺賦予了我一個犟勁,我敢於仗義執言。如果我身上還有點什麼值得稱揚的東西的話,那就是這一點犟勁。不管我身上有多少毛病,有這點犟勁,就頗值得自慰了,我這一生也就算是沒有白生了。我在逍遙中,冷眼旁觀,越看越覺得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熱的“老佛爺”倒行逆施,執掌全校財政大權,對力量微弱的對立派瘋狂鎮壓,甚至斷水斷電,縱容手下嘍噦用長矛刺殺校外來的中學生。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並不真懂什麼這路線,那路線,然而牛勁一發,拍案而起,毅然決然參加了“老佛爺”對立面的那一派“革命組織”。“老佛爺”的心狠手毒是有名的。我幾乎把自己一條老命賠上。詳情書中都有敘述,我在這裡就不再噦嗦了。
不加入一派則已,一旦加入,則派性就如大毒蛇,把我纏得緊緊的,說話行事都失去了理性。十年浩劫一過,天日重明;但是,人們心中的派性仍然留下了或濃或淡的痕跡,稍不留意,就會顯露出來。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一多半是十年浩劫中的對立面,批鬥過我,誣衊過我,審訊過我,,踢打過我。他們中的許多人好像有點愧悔之意。我認為,這些人都是好同志,同我一樣,一時糊塗油蒙了心,乾出了一些不太合乎理性的勾當。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這是大家都承認的一個真理。如果讓這些本來是好人的人知道了,我抽屜裡面藏著一部《牛棚雜憶》,他們一定會認為我是秋後算賬派,私立黑賬,準備日後打擊報復。我的書中雖然沒有寫出名字——我是有意這樣做的——,但是,當事人一看就知道是誰,對號入座,易如反掌。懷著這樣惴惴不安的心理,我們怎么能同桌共事呢?為了避免這種尷尬局面,所以我才雖把書寫出卻秘而不宣。
那么,你為什麼不乾脆不寫這樣一部書呢?這話問得對,問得正中要害。
實際上,我最初確實沒有寫這樣一部書的打算。否則,十年浩劫正式結束於一九七六年,我的書十六年以後到了一九九二年才寫,中間隔了這樣許多年,所為何來?這十六年是我反思、觀察、困惑、期待的期間。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條蠢驢,對所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一場殘暴、混亂、使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蒙羞忍恥、把我們國家的經濟推向絕境、空前、絕後——這是我的希望——,至今還沒人能給一個全面合理的解釋的悲劇,有不少人早就認識了它的實質,我卻是在“四人幫”垮台以後腦筋才開了竅。我實在感到羞恥。 我的腦筋一旦開了竅,我就感到當事人處理這一場災難的方式有問題。粗一點比細一點好,此話未必毫無道理。但是,我認為,我們粗過了頭。我在上面已經說到,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受蒙蔽的。就算是受蒙蔽吧,也應該在這個千載難遇的機會中受到足夠的教訓,提高自己的水平,免得以後再重蹈覆轍。這樣的機會恐怕以後再難碰到了。何況在那些打砸搶分子中,確有一些禽獸不如的壞人。這些壞人比好人有本領,“文化大革命”中有一個常用的詞兒:變色龍,這一批壞人就正是變色龍。他們一看風頭不對,立即改變顏色。有的偽裝成正人君子,有的變為某將軍、某領導的東床快婿,在這一張大傘下躲避了起來。有的鼓其如簧之舌,施展出縱橫捭闔的伎倆,暫時韜晦,窺探時機,有朝一日風雷動,他們又成了人上人。此等人野心大,點子多,深通厚黑之學,擅長拍馬之術。他們實際上是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潛在的癌細胞,遲早必將擴張的。我們當時放過了這些人,實在是埋藏了後患。我甚至懷疑,今天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總起來看,是安定團結的,大有希望的。但是社會上道德水平有問題,許多地方的政府中風氣不正,有不少人素質不高,若仔細追蹤其根源,恐怕同十年浩劫的餘毒有關,同上面提到的這些人有關。
上面是我反思和觀察的結果,是我困惑不解的原因。可我又期待什麼呢?
我期待著有人會把自己親身受的災難寫出來。一些元帥、許多老將軍,出生入死,戎馬半生,可以說是為人民立了功。一些國家領導人,也是一生革命,是人民的“功臣”。絕大部分的高級知識分子,著名作家和演員,大都是勤奮工作,赤誠護黨。所有這一些好人,都被莫名其妙地潑了一身污水,羅織罪名,無限上綱,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真不知是何居心。中國古來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說法,但幹這種事情的是封建帝王,我們卻是堂堂正正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作所為之殘暴無情,連封建帝王也會為之自慚形穢的。而且涉及面之廣,前無古人。受害者心裡難道會沒有憤懣嗎?為什麼不抒一抒呢?我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然而到頭來卻是失望,沒有人肯動筆寫一寫,或者口述讓別人寫。我心裡十分不解,萬分擔憂。這場空前的災難,若不留下點記述,則我們的子孫將不會從中吸取應有的教訓,將來氣候一旦適合,還會有人發瘋,乾出同樣殘暴的蠢事。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今天的青年人,你若同他們談十年浩劫的災難,他們往往吃驚地又疑惑地瞪大了眼睛,樣子是不相信,天底下竟能有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大概認為我在說謊,我在談海上蓬萊三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雖然有一段時間流行過一陣所謂“傷痕”文學。然而,根據我的看法,那不過是碰傷了一塊皮膚,只要用紅藥水一擦,就萬事大吉了。真正的傷痕還深深埋在許多人的心中,沒有表露出來。我期待著當事人有朝一日會表露出來。 此外,我還有一個十分不切實際的期待。上面的期待是對在浩劫中遭受痛苦折磨的人們而說的。折磨人甚至把人折磨至死的當時的“造反派”實際上是打砸搶分子的人,為什麼不能夠把自己折磨人的心理狀態和折磨過程也站出來表露一下寫成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呢?這一類人現在已經四五十歲了,有的官據要津。即使別人不找他們算賬,他們自己如果還有點良心,有點理智的話,在燈紅酒綠之餘,清夜捫心自問,你能夠睡得安穩嗎?如果這一類人——據估算,人數是不老少的——也寫點什麼東西的話,拿來與被折磨者和被迫害者寫的東西對照一讀,對我們人民的教育意義,特別是我們後世子孫的教育意義,會是極大極大的。我並不要求他們檢討和懺悔,這些都不是本質的東西,我只期待他們秉筆直書。這樣做,他們可以說是為我們民族立了大功,只會得到褒揚,不會受到譴責,這一點我是敢肯定的。
就這樣,我懷著對兩方面的期待,盼星星,盼月亮,一盼盼了十二年。東方太陽出來了,然而我的期待卻落了空。
可是,時間已經到了一九九二年。許多當年被迫害的人已經如深秋的樹葉,漸趨凋零;因為這一批人年紀老的多、宇宙間生生死死的規律是無法抗禦的,而我自己也已垂垂老矣。古人說:“俟河之清。”在我的人壽幾何兩個期待中,其中一個我無能為力,而對另一個,也就是對被迫害者的那一個,我卻是大有可為的。我自己就是一個被害者嘛。我為什麼竟傻到守株待兔專期待別人行動而自己卻不肯動手呢?期待人不如期待自己,還是讓我自己來吧。這就是《牛棚雜憶》的產生經過。我寫文章從來不說謊話,我現在把事情的原委和盤托出,希望對讀者會有點幫助。但是,我雖然自己已經實現了一個期待,對別人的那兩個期待,我還並沒有放棄。在期待的心情下,我寫了這一篇序,期望我的期待能夠實現。
一九九八年三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