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計畫規劃了一個“印度主導的海洋世界”,包括東非、阿拉伯半島,經過南部伊朗到整個南亞,向東則通過馬六甲海峽和泰國延伸到整個東南亞地區。這一地區在古代都是印度文明影響的範圍。印度明確認為,這樣一個“海洋世界”,不僅是“貿易”,而且是“安全”。所以,印度海軍的重點將是重建這樣一個以印度為中心的秩序。安達曼和Nicobar群島將得到重點開發。
“季風計畫”中的“Mausam”一詞出自阿拉伯語,意為天氣、氣候、季節。中文譯成“(印度洋)季風計畫”,其實是一種演繹譯法,意在指明該計畫的核心要義是以文化與歷史為紐帶,恢復古代“香料之路”,促進環印度洋區域合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季節計畫,季風工程,香料之路
- 外文名:Mausam(Project Mausam)
- 提出國:印度
- 目的:“21世紀海上絲路”進行戰略反制
- 印方官稱:跨印度洋海上航路與文化景觀計畫
印度反制計畫,對接空間,連線計畫,
印度反制計畫
2015年春節前,筆者應邀到新德里在第17屆亞洲安全大會(ASC)上做關於中印關係的主題演講,了解到印度針對中國的“海上絲路”計畫的反制計畫。
可以說,中國通過中國南海,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到達非洲、中東和歐洲的“海上絲路”計畫面對著包括印度在內的巨大挑戰。對此,我們不能不在戰略上清醒,在策略上尋求有效應對。
與中國一樣,印度是全球戰略研究界公認的“崛起中”的權力強國。如果沒有中國和印度的同時崛起,也無所謂世界權力格局的“多極化”或者“單的多極”局面的出現。如果僅僅有中國崛起,那么世界就是美中兩極,不是多極。但在中國,有一些人對印度的崛起不以為然或者不了解。
中國面對的最大外部挑戰可能是,作為“新興大國”的我們與“老牌大國”美國之間的衝突,即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為避免落入這一陷阱,中國主動提出與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
但這與歷史上的情況不同,除了處理與老牌大國的衝突,中國還需要處理與中國同時崛起的其他大國的關係。這是歐美生產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完全沒有討論的。從現實主義角度看,崛起中的權力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相互合作的,而是相互競爭的。
中國目前對印度的外交政策口號是“更加緊密地發展夥伴關係”。這當然是一個理想主義的“目標”了,實踐家樂觀其成。但是,從國際關係理論上講,這個很難成。就是因為兩個同時崛起的國際權力中心本質上是競爭、衝突的,合作的餘地當然有,尤其是在一些多邊領域;但是多邊合作即使很多、很成功,也對雙邊的衝突幫助不大。
印度的安全(戰略)研究學者十分重視“經濟與安全之間互動”(ESN)的研究。以這次第17屆亞洲安全會議(ASC)“理解印度的方式”為例,會議有一節是關於ESN的,提交論文中明確以ESN為題的有一篇。由此可見,這些印度學者認為,重視ESN是印度處理國際安全挑戰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國邀請印度加入“一帶一路”,包括其組成部分“跨孟加拉國、中國、印度、緬甸經濟走廊”,即BCIM。那么印度對此的反應呢?
印度沒有清楚而明確地支持“一帶一路”,但印度高度關切“一帶一路”,居然從威脅和競爭的角度對“一帶一路”做了令中國大跌眼鏡的反應——必須對“一帶一路”,尤其是其“21世紀的海上絲路”進行戰略反制。印度推出了與“21世紀海上絲路”差不多的“季節”計畫(Mausam)。新德里對斯里蘭卡2015年1月的總統大選進行了干涉,主要是阻止有利於“海上絲路”在斯里蘭卡進行的“親華”領導人連任。與中國外交政策僅有“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不同,印度外交政策中“不干涉內政”與“干涉內政”兩大原則並存。
截至目前,印度的“季節”計畫在中國被報導和評論得很少,甚至中國一些研究人員都對此知之不多。當然,印度不像中國宣傳“一帶一路”那樣,詳盡地讓外部世界知道其“季節”計畫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以及如何做。不過,媒體發達的印度,關於“季節”計畫有不少報導和評論。印度專欄作者Akhilesh Pillalamarri的一篇報導的題目是《季節計畫:印度對中國的“海上絲路計畫”的回答》,該文指出:“印度使用其歷史、文化和地理優勢與中國的‘海上絲路’計畫競爭。”“在印度洋地區的安全和貿易中,印度的地位和作用是獨一無二的。印度的位置和權力使其是印度洋地區秩序的組織者。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目前的莫迪政府為什麼發起了‘季節’計畫。這是莫迪政府外交政策中最為重要的倡議,目的是為了反制中國。”
“季節”計畫規劃了一個“印度主導的海洋世界”,包括東非、阿拉伯半島,經過南部伊朗到整個南亞,向東則通過馬六甲海峽和泰國延伸到整個東南亞地區。這一地區在古代都是印度文明影響的範圍。印度明確認為,這樣一個“海洋世界”,不僅是“貿易”,而且是“安全”。所以,印度海軍的重點將是重建這樣一個以印度為中心的秩序。安達曼和Nicobar群島將得到重點開發。
印度海軍自恃實力強大,領先中國海軍,裝備先進,訓練有素,完全可以保護印度的“季節”計畫的落實。印度是“印度洋海軍大會”以及“反海盜聯絡集團”的創始國,印度海軍和馬爾地夫與斯里蘭卡海軍合作密切。
印度的反制,意味著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等前進路上的巨大艱險。
現存的國際安全架構對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並非有利。“一帶一路”今後大規模推進不會受到已有的國際安全結構的保護,因為這些國際安全的安排是故意排除中國或者就是為了遏制、抗衡中國的。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但中國與世界的安全關係卻極其滯後。北約覆蓋的核心範圍過去主要是歐洲和北大西洋地區,距離中國有地理距離。現在,北約早已影響中國,北約與日本、韓國、東協國家,甚至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合作關係,北約已經全球化。中國不屬於北約。印度組織的或者澳大利亞組織的印度洋地區安全的有關機構中也沒有中國。南亞合作聯盟(SAARC)沒有中國。東協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排斥中國的地區組織,但在20世紀末期與中國建立了“對話夥伴關係”。美國組建了亞太同盟體系,這個同盟體系並不包括中國,且以中國為這一同盟體系存在的主要理由。
只有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在其中,但是,上合組織與上述各種國際安全安排很不同。第一,上海合作組織不是一種地區安全秩序,中俄在密切協調與合作,但不結盟。第二,上合組織僅僅是安全合作,或者合作安全,而不是地區安全共同體。第三,上合在俄羅斯的堅持下,很快就包括印度了;當然,巴基斯坦也同時會成為上合的成員。印度加入上合正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多年來想在上合內部尋求代理人。依目前的印度和美國關係來看,有的俄羅斯學者認為印度的角色就是美國的代理人。
中國不在這些安全結構里,這本身將是“一帶一路”面對的最大的安全風險。
(作者龐中英為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人大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對接空間
中國大力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之際,作為古代“海上絲路”重要驛站的印度,也在悄然醞釀著深化環印度洋地區互利合作的新平台——“季風計畫”(Project Mausam)。兩個古老而勃興的東方大國,幾乎同時開啟了地區合作新征程。
“季風計畫”中的“Mausam”一詞出自阿拉伯語,意為天氣、氣候、季節。中文譯成“(印度洋)季風計畫”,其實是一種演繹譯法,意在指明該計畫的核心要義是以文化與歷史為紐帶,恢復古代“香料之路”,促進環印度洋區域合作。
早在幾年前的印度國大黨執政時期,這一計畫就開始醞釀。當時,負責印度海外僑民、人力資源開發事務的國務部長沙希·塔羅爾曾多次提及“印度洋共同體”理念。後來,“拉吉夫·甘地中心”的研究人員據此進行課題研究,並最終冠名為“季風計畫”。該課題完成之時恰逢印度政府換屆,胸懷強國抱負的莫迪政府很快注意到了這一計畫。
根據已披露的信息,“季風計畫”主要是指,以環印度洋區域深遠的印度文化影響力以及環印度洋國家和地區間悠久的貿易往來史為依託,以印度為主力,推進環印度洋地區各國加強合作,共同開發海洋資源,促進經貿往來等。
就現有信息來看,儘管“季風計畫”尚缺具體內容及戰略構想,但從其定名來看,它蘊含著印度政府的遠大戰略追求,即在從南亞次大陸到整個環印度洋的廣大區域內打造以印度為主導的地區合作新平台。
實際上,“季風計畫”亮相前,印度就一直在環印度洋地區推動著類似的合作機制。例如,在印度的推動下,“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2013年整合為“環印度洋聯盟”)於1997年正式運轉,同年印度還推動成立了“環孟加拉灣經合組織”;2008年,印度又主導成立了“印度洋海軍論壇”。
作為莫迪政府的一種外交戰略新構想,“季風計畫”與中國政府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海上絲路”都可與“季風計畫”實現對接,兩大構想存在著巨大的合作及共建共享的空間。
從文化與歷史層面來看,東南亞地區恰是中印兩大文明的交匯地。自古以來,兩大文明在東南亞友好相處,成為東南亞文化、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建交後,中印兩國在環印度洋地區也屢有意義深遠的戰略性合作。例如,上世紀50年代,兩國協同推進印支問題的解決,共同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導國際關係,攜手共推萬隆會議形成亞非合作“十點共識”;如今,中印又在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地展開能源與基建合作,在非洲東海岸展開印度洋反海盜合作;2013年以來,兩國領導人還正式倡導推進“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建設。
從交通運輸和經貿往來的現實來看,中國的發展已離不開印度洋。中國對外39條主要航線中,21條途經印度洋;中國外貿90%經海上運輸,近七成途經印度洋;中國原油進口依存度已突破60%,2/3以上途經印度洋。作為大國,中印在環印度洋地區展開合作實乃大勢所趨,這是兩國崛起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兩國構築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中國政府倡導“海上絲路”的題中應有之義。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海上絲路”構想基於開放的合作平台,稟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建設理念,要在沿線地區實現“三通”,即硬體通、軟體通和人員通,打造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這與印度早先提出的“印度洋共同體”以及現在提倡的“季風計畫”是相互包容、息息相通的,而絕非一些炒作者所說的彼此對立甚至相互牽制。
在這個萬象更新的時代,中印雙方都需要摒棄零和的冷戰思維,攜手前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共美。兩大海洋計畫對接起來,印度洋與太平洋貫通起來,將有益於共促亞太地區和平、發展與繁榮。
來源:2015年03月18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06期
連線計畫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陳晨 劉德】據印度NDTV新聞網報導,印度國防秘書馬瑟將率代表團訪華,出席8-9日舉行的印中年度防務對話,探討兩國加強陸海空軍合作的廣泛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重要會議前,中國表示期待加強與印度的互動,以確定雙方在南亞的戰略利益交匯點,尤其是在印度洋地區。
印度報業托拉斯5日報導稱,中國準備和印度展開的合作是,將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計畫同印度的“季節計畫”連線起來,解決新德里的戰略擔憂並獲取共同利益。該報導說,中國駐印大使樂玉成最近對媒體表示,中國想同印度交流將“一帶一路”和新德里“香料之路”與“季節計畫”連線。在回應這個問題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告訴印度報業托拉斯:“中國準備同包括印度和斯里蘭卡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合作,加強政策溝通,確定其發展戰略的契合點,探索互利合作以及該地區、國家和人民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徑。”
印度CNN-IBN新聞網評論說,“香料之路”與“季節計畫”是新德里保留在印度洋地區影響力的戰略舉措。“香料之路”指的是恢復亞洲和歐洲31個國家同印度的古老聯繫,特別是香料資源豐富的喀拉拉邦。據《印度時報》此前報導,“季節計畫”是印度一項重大的外交政策,擬廣納環印度洋地域,包括東非、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和東南亞群島。CNN-IBN新聞網說,在莫迪總理最近訪問模里西斯、塞席爾和斯里蘭卡期間,該計畫已初步成形。
在中印即將展開更廣闊合作之時,也仍有問題需要雙方溝通解決。《印度時報》6日報導稱,印控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3月發生兩起中國軍隊“入侵”事件。該報導說,這兩起事件分別發生在3月20日和28日,地點位於拉達克東部地區,當時中國軍隊意欲回到以前的巡邏點,印度軍隊隨即使用旗語要求中國軍隊返回。《印度時報》稱,這一事件是由於雙方對實際控制線認識不同引發的,目前印度已經加強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