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曲線

存活曲線

存活曲線,最初由美國生物學家雷蒙·普爾在1928年提出,是為生態學依照物種的個體從幼體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統計曲線。

存活曲線一般以存活數量的對數值為縱坐標,以年齡為橫坐標作圖,從而把每一個種群的死亡-存活情況繪成一條曲線。

存活曲線可歸納為3種基本類型:A型表示大部分個體都能活到生理壽命,如人類和一些大型哺乳動物;B型,表示各年齡期存活率基本相似,如水螅;C型,表示幼體死亡率高,如大多數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存活曲線
  • 外文名:survivorship curve
  • 最早提出者:雷蒙·普爾
  • 理論依據:存活的比率、生態學
  • 又稱:生存曲線
  • 基本類型:凸型、對角線型、凹型這三類
定義,特點,基本類型,

定義

存活曲線是指以生物相對年齡(絕對年齡除以平均壽命)為橫坐標,以各年齡的存活率為縱坐標所畫出的曲線。

特點

存活曲線又稱生存曲線,可以反映種群在每個年齡級生存的數目。最初把生命表和生存曲線引入生態學領域的是Pearl和Oering(1923),但是Decvy(1947)的存活曲線為多數生態學教科書所採用。以存活數量的對數值為縱坐標,以年齡為橫坐標作圖,從而把每一個種群的死亡和存活情況繪成一條曲線,這條曲線即是存活曲線。
存活曲線是用圖表示一個種群的生存狀況或死亡過程。按生命表統計的數據,以橫座標為年齡(平均壽命百分比),縱座標為存活數目的對數
存活曲線是反映種群個體在各年齡級的存活狀況曲線,是藉助於存活個體數量來描述特定年齡死亡率。它是通過把特定年齡組的個體數量相對時間作圖而得到的。
存活曲線直觀地表達了同生群的存活過程。為了方便不同動物的比較,橫軸的年齡可以各年齡其占總存活年限的百分數來表示。不同的生存曲線是生物在長期適應中形成的固有特徵,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物種進化上各有其獨特的作用。植物的生存曲線比較複雜,研究表明,一年生植物種群的萌芽和播種之間的死亡率非常符合Decvy-A型存活曲線。

基本類型

存活曲線一般有3種基本類型,如下:
①凸型(A型):曲線凸型。絕大多數個體都能活到生理年齡,早期死亡率極低 ,但一旦達到一定生理年齡時,短期內幾乎全部死亡,如人類、盤羊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等。
存活曲線
②對角線型(B型):曲線呈對角線型。各年齡的死亡率是相等的,許多鳥類接近B型。如水螅。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的成年階段等。
③凹型 (C型):曲線凹形。生命早期有極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齡,死亡率就變得很低而且穩定,如魚類、很多無脊椎動物等。
自然界中的種群,很難找到上述那樣典型的存活曲線,只是接近某型或中間型。並且存活曲線的形狀也常隨種群的密度而改變。從昆蟲哺乳類這一進化過程中,產子數量逐漸減少,促使存活曲線由經歷了凹型→對角線型→凸型的進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