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教育思想

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現代西方的一種教育思潮,20世紀50年代產生於美國,以存在主義為哲學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存在主義教育思想
  • 類型:現代西方的一種教育思潮
發展歷史
存在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美國一批教育哲學家將存在主義哲學引入教育領域後逐漸形成的,曾一度在西方國家中廣為流行。存在主義教育思想以人的存在為研究對象,以個人的自我完成為目標,主張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真誠、選擇和決定以及責任感等,強調教育者應當使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形成一套不同於他人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教育應當維護個人自由,幫助個人進行自我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教學上,認為教學就是師生之間“我”和“你”的“對話”,反對課堂上教師的個人專制和知識專制,主張通過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由地作出自己的選擇,讓師生在相互信任的氣氛中開展學習活動。認為蘇格拉底式的“產婆術”方法是最理想的教學方法,反對進步主義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因為它不是以個人而是以社會為定向的,關心的是個人承擔的社會義務。在教學組織形式上,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反對團體教學的方法。教師不在於使學生獲得多少知識,而是要激勵他們去學會如何學習,增強學生的自由性和創造性。
基於“對話”理論,存在主義認為師生關係是“我”和“你”兩個都具有主體性的人之間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雙方都沒有自己追求的現實利益,雙方都不把對方作為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真誠地賞識對方,歡迎對方,肯定對方,同時也受到對方的賞識、歡迎和肯定。
存在主義注重品格教育,主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品格的形成而不是知識的掌握,把知識看作是認識“自我”存在和發展“自我”的手段,強調學校課程設定必須符合人格完成的需要。提倡個人的自由選擇,主張道德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學習有利於認識“自我”存在和發展“自我”的原則,從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由於存在主義教育思想中充滿悲觀主義色彩,過分強調個人的意識和學生的自由選擇行為,20世紀70年代後影響逐漸減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