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摩崖石蟾蜍

孔望山摩崖石蟾蜍

孔望山摩崖石蟾蜍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朐陽街道辦事處孔望山居委會孔望山西南崗地向東延伸的坡地上,北距摩崖造像群165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望山摩崖石蟾蜍
  • 所屬年代:東漢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

文物歷史

據村民反映,蟾蜍在1958年遭到破壞,現已殘。蟾蜍體態肥碩,前肢趴在基座上,左前肢弧形彎曲。臂部殘缺一部分,尚有四趾可辨,趾端平面略呈三角形。右前臂肘部折。肘部至趾端殘缺較甚,僅在基座留有殘痕,但尚有二趾可辨。現僅存右眼,平面呈棗核形。腹部圓鼓,背部圓弧,上刻鱗片狀紋飾,部分紋飾已漫漶不清。蟾蜍後部平面弧圓,兩股間鑿成三角形凹槽。左後腿前曲置於腹部,根部肥厚,肘部較窄,趾部變寬,腳趾呈條形,分張,現存四趾可辨;有後腿肘部折,置於腹部,大腿圓鼓。小腿兩側稍向內弧,最窄處位於小腿中部,四趾略呈條形,分張,趾端尖銳。石蟾蜍整體以圓雕技法成形,通體高浮雕,局部採用陰線刻技法。

文物特徵

石蟾蜍長210厘米(前肢前端至股部後端)、殘高120厘米(從頭部到基座平面)。左前肢長48.5厘米、寬20-28.5厘米,右前臂長48.5厘米、寬20-25.7厘米,右眼長10厘米、寬7厘米。左後腿長68.5厘米、寬31厘米,肘部寬21厘米,腳趾部寬30厘米。大腿最寬處39厘米、最窄處(小腿中部)約14厘米。石蟾蜍分為像體和基座兩部分,系利用一塊天然巨石隨形圓雕而成。基座形狀不規則,表面東部及南部邊緣弧圓,西部隆起略呈半球形,表面打磨光滑,蟾蜍頭向西蹲伏其上。基座側面凹凸不平,沒有見到打鑿痕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