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地名傳說是流傳於陝西省傳統民間傳說,主要流傳於陝北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洲地名傳說
- 類別:傳統民間傳說
- 流行地區:陝北地區
發展歷史
一、劍匣寺的傳說
安塞縣城北二十餘里,有座面西的石壁。長三十餘丈、高六七丈,呈環形向前凸出。壁前地勢寬闊,二水交匯東去。壁周山峰陡立,有烽火台、古城堡環峙。石壁中腰,有許多大小石窟相連。這就是以名勝古蹟得名的劍匣寺,這裡不僅山水秀麗,而且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歷史傳說。
相傳,劍匣寺建於唐朝初年。羅通掃北時,唐太宗李世民親率大軍押送糧草,隨後督戰。一天,進入安塞境內,只見百姓衣衫不整,驚慌不安,紛紛逃竄。再看田裡,雜草叢生,無人問津。李世民疑感不解,遂落駕詢問。原來,此處懸壁石洞內有一巨蟒,經常出來傷害人畜,致使百姓遠走他鄉,田園荒蕪。
李世民聽後,決心除害安民。他安下營寨,帶了一員嫡系戰將,悄悄來到石壁下,隱身觀察。只見那裡荒草叢生、古藤纏繞,懸壁上有一石洞,洞口高約兩丈、闊丈五,深不見底,陰森可怕。他們屏住呼吸,盯住洞口,伺機行動。
太陽落山,天色漸晚。突然,洞內一聲喘息,一股腥風迎面撲來,頓時石滾沙飛、草木倒伏。一會兒,洞內忽明忽暗,先出現兩束綠色光柱,接著見一大蟒爬出洞口,粗約五尺,長十餘丈。懶洋洋地蠕動身軀,頭探在河裡,張開嘴巴飲水。李世民瞅準時機,拉開弓搭上箭,只聽“嗖”的一聲,箭從大蟒的左眼進右眼出,兩隻眼睛像兩隻撲滅的燈,頓時失去了光明。蟒受劇痛,擺去巨尾,左右橫掃。接著身子向前一竄,張開血盆大口,仰天怪叫一聲,霎時,狂風呼嘯、天昏地暗。李世民跳起來,抓住蟒尾,用力一扯,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山崩地裂、金光萬道。李世民怔了怔,定睛一看,蟒不見了,握在手裡的卻是一把金光燦燦的寶劍。據說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後來一直用的護國寶劍。那石洞也不見了。變成了一道石縫。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李世民為民除害的功績,遂修廟建寺,有字刻曰:宋元佑建寺元至正乙未修之,明弘治十五年重修。”昔日的亭台樓閣、雕梁畫柱已蕩然無存,但痕跡依然可辨,石窟里的雕刻,線條流暢、造型生動,保留著唐宋風格。尤其是距左邊第一個石窟一丈遠近的石壁上有道石縫,長一尺、寬二尺、深三丈多。傳說,這就是當年的蟒洞變的。此縫就叫劍匣,寺院由此得名。
二、黃花石庵傳說
安塞縣城北十餘里,有一個村子叫黃花石庵。
相傳宋朝年間,西夏國王有一女兒黃花公主,長得如花似玉、貌若天仙。她自幼學文習武,芳名遠揚。這一年,西夏進犯宋朝,西夏國王讓黃花公主出陣作戰。黃花公主不但不出陣,反而阻撓父王引起戰爭。國王生了氣,強迫她出陣。黃花公主無奈,提了鴛鴦寶劍,勉強上馬。
由於黃花公主上陣,西夏兵士氣大振,宋軍支持不住,節節敗退。戰了一天多,宋軍被圍在一座石壁前,進退無路。宋軍為了求生,發瘋似地喊叫著,齊向西夏兵衝去,西夏兵也一涌而上,兩軍刀砍斧削戰到了一塊。一會兒功夫,宋軍便死的死,傷的傷。黃花公主喘了一口氣,仔細一看,只見宋軍只剩下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兵,仍然挺胸抬頭站在那裡。黃花公主喊退身邊的兵,下了馬,對老兵拱手行禮說:“老人家,請自便吧。”老兵用雙眼瞪著黃花公主怒道:“用不著你可憐,來吧,我們宋兵是殺不完的!”黃花公主聽了老人的話,深深佩服他的膽量和勇氣。她迴轉身,命令西夏兵往回撤。這時,她身邊一個被砍昏的宋兵醒了過來。抓起刀便向黃花公主刺去。黃花公主猝不及防,倒在血泊中。
黃花公主死後,人們就把她埋在被刺死的石壁前,並在那裡專門為她修了一座廟,叫“黃花石庵”。
三、真武洞的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一帶百姓白天出去種地,晚上回家閒聊,山間小路到處都飄蕩著信天游,生活過得十分火熱。忽一日,電閃雷鳴、風雨大作,遠處天邊閃著一條耀眼的光帶,慢慢飄來,臨近地面,一下子變成了一條銀色的蟒蛇。這蛇身長數丈,口若血盆,揮舞著沉重的尾巴,一下子俯衝下來……從此這一帶就遭了殃,這蛇見人就吃,連圈裡的牲口也不放過。沒幾天,方圓數百里的百姓已十不存二,堆堆白骨撒滿山間小徑,整個大地陰風淒淒……活著的人也提心弔膽,整天閉門塞窗,燒香祈禱……
無巧不成書,一日,真武祖師去天宮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駕雲路過此地。見此處堆堆白骨,昔日熱鬧非凡之地,變成人間地獄!心中納悶,便按下雲頭,一打聽才知道蟒蛇作怪,氣就不打一處來。便令百姓敲鑼打鼓,引蛇出洞。蟒蛇聞聲而來,一個俯衝,想填填餓了的肚子。“哪裡走,真武祖師早已等候多時了!”蟒蛇一驚,尋聲瞪起燈籠般的紅眼睛,四處瞧看,只見真武祖師端坐雲霄,急忙調頭想溜。說時遲那時快,真武祖師擺動拂塵輕輕一掃,便將蟒蛇打翻在地,選了一個深洞,將這蟒蛇關了進去。真武祖師怕蟒蛇再還世作孽,便命百姓在洞口塑了一尊真武祖師手握寶劍的佛像,以震懾蟒蛇……從此,這洞被老百姓叫做“真武祖師洞”,簡稱“真武洞”。一傳十,十傳百,真武洞這個名字從此留傳下來,一直沿用至今。
四、脫逃灣傳說
真武洞鎮有個叫脫逃灣的村子。這個村名的來歷,有段動人的傳說。
宋朝末年,西夏王有一次親率大軍60萬向南進犯。命大將木本哈為先鋒,帶精兵一萬,在前開路。木本哈一路浩浩蕩蕩,無人敵擋。便趾高氣揚,得意忘形,只顧向前爭功,和大隊人馬拉開了距離。這一日,行至現脫逃灣處,但見山大溝深、林草茂盛,杳無人跡,便放心地往過走。猛然間,只聽一聲炮響,山前山後、半山腰上旌旗揮舞,宋兵蜂擁而至。西夏兵少,又連日奔走,已疲憊不堪,交戰時許,便死的死散的散,所剩無幾。木本哈雖有萬夫不當之勇,奮力拚殺,終不能突圍,被宋軍擒獲。
同木本哈一塊被捉住的,還有一名侍衛。他倆被捆綁著,押在一間小屋裡。木本哈同侍衛一商量,兩人背對著背,解開了繩索。門口守著兩個宋兵,全然不知。瞅準時機,木本哈猛地掀開門,跳出去,一拳一腳,打死了兩個宋兵,搶了武器,跳上馬就跑。
宋兵正在清掃戰場,發現木本哈逃走。上馬就追。眼看形勢危險,侍衛對木本哈說:“將軍,你先走,我斷後。”木本哈正要阻攔,侍衛已調轉馬頭,向追在正前面的宋將撲去。木本哈只好緊打幾下馬,逃走了。侍衛同宋兵戰了幾個回合,被亂刀砍死。
後來,西夏兵再次殺回,奪取了這個地方。西夏王為了慶賀木本哈在這裡從宋兵手裡逃出來,為此地起名為“脫逃灣”,沿用至今。
五、鴉行山的傳說
安塞縣鐮刀灣鄉境內有座山叫鴉行山,這座山很怪,細細端詳,主峰像座墳堆,側峰像只蒼老的烏鴉,依伏在墳堆旁。關於這座山的來歷,還有段傳說。
很久以前,有個青年沒有父母,也沒有兄弟姐妹。,孤零零地隻身一人住在山上,以打柴為生。一天,他在草叢裡發現一隻蒼老的烏鴉,羽毛散亂,兩腿受傷,全身沾滿泥血,已經站不起來了。小伙子見後,非常傷心,趕忙去救護它。烏鴉吃驚地抬起頭,睜開恐慌的眼睛。“呱呱呱”地叫著,努力扇動翅膀,但沒有飛起。小伙對烏鴉說:“我不傷害你。”那烏鴉也像通人性,乖乖地再也不動了。小伙將烏鴉抱回了家,給它洗淨了身上的泥血,包紮好身上的傷口,自己吃什麼給它吃什麼。烏鴉漸漸恢復了體力,並且越來越漂亮。說來也怪,那烏鴉可靈醒哩!小伙悶的慌,烏鴉給唱歌;小伙打柴,烏鴉給引路;小伙休息,烏鴉給驅逐蚊子。他們日日相伴,形影不離,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
當地縣官,看準了這隻烏鴉,許下許多金銀財寶,小伙就是不換。縣官眼珠一轉,想了條計,將小伙騙進衙門。拿出鐵鳥籠,對小伙說:“這籠子送給你,做烏鴉的窩吧。”小伙欣喜若狂,一邊謝縣官,一邊將烏鴉放在籠子裡。烏鴉一到籠子裡,縣官使了個眼色,衙役們一湧上前,搶了烏鴉籠就走。小伙上前爭奪,卻被拳打腳踢,趕出了衙門。
小伙回家後,又氣又急,不久喪命,被好心的鄉親們把他埋在高高的山峰上。再說被搶走的烏鴉,關在鐵籠里,整天不吃不喝,更不唱歌。縣官見狀,很是納悶。一日,烏鴉突然唱起了歌,唱得很悲切,縣官聽了很高興,忙讓打開籠子,拿出來玩。哪知籠子剛一打開,烏鴉就像支利箭,猛地撲到縣官面前,用雙爪挖走了縣官的雙眼。它衝出衙門,飛呀飛呀,飛到小伙的墳旁。用爪子踏碎縣官的眼睛,放在墳頭。它自己蹲在旁邊,也化成了一座小山,再沒飛去。人們為了紀念這隻烏鴉,就把這座山叫成“鴉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