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是清朝中葉著名文學家袁枚撰寫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二十四卷。書名取意於《論語》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表明所記正是孔子所"不語"者。多記述奇聞異事、奇人鬼怪,全篇行文流暢。本書為該書的白話全本翻譯本。
基本介紹
- 書名:子不語全譯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頁數:1216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袁枚 陸海明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562305, 753256230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子不語(上下全譯)》由袁枚著,陸海明等人譯。《子不語》得名於寒拘駝《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是清中葉康乾盛世時代的著名文學家袁枚將自己聽到舉凡神鬼、妖怪、狐仙,甚至奇人奇事,通通整理而成,描述故事簡潔明了,刻畫人物簡練生動,語言樸實而自然。在不少篇目中,還展現了其放達、詼諧與幽默的語言趨故凶特色,實不愧為一部由具有深厚藝術功底的文學家所創作的鴻篇巨著。
圖書目錄
《子不語全譯上》目錄:
前言
卷一
李通判
蔡書生
南昌士人
曾虛舟
鐘孝廉
南山頑石
酆都知縣
骷髏報仇
骷髏吹氣
趙大將軍刺皮臉怪
狐生員勸人修仙
煞神受枷
張士貴
杜工部
胡求為鬼球
江中三太子
田烈妻
鬼著衣受網
阿龍
大樂上人
山西王二
大福未享
觀音堂
常格訴冤
蒲州鹽梟
靈壁女借屍還魂
漢高祖弒義帝
地窮宮
獄中石匣
卷二
張元妻
蝴蝶怪
白二官
關東毛人以人為餌
平陽令
不倒翁
算命先生鬼
鬼借力制凶人
馬盼盼
滇綿谷秀才半世女妝
煉丹道士
葉老脫
蘇耽老飲疫神
劉刺史奇夢
趙李二生
山東林秀才
秦中墓道
夏侯惇墓
塞外二事
關神斷獄
紫清煙語
顧堯年
妖道乞魚
屍行訴冤
沭陽洪氏獄
雷公被紿
鬼冒名索祭
鬼畏人拚命
天殼
董賢為神
三頭人
水鬼帚
羅剎鳥
卷三
烈傑太子
裘秀才
摸龍阿太
水仙殿
火燒鹽船一案
年子
狐撞鐘
土地神告狀
鄱陽湖黑魚精
鄱陽小神
囊囊
兩神相毆
賭錢神號迷龍
羊骨怪
夜叉偷酒
披麻煞
瓜棚下二鬼
介溪墳
李半仙和擔民炒
李香君薦卷
道士取葫蘆
火焚人不當水死
城隍殺鬼不許為聻
卷四
呂蒙塗臉
鄭細九
替鬼做媒
鬼有三技過此鬼道乃窮
鬼多變蒼蠅
嚴秉
奉新奇事
智恆僧
三斗漢
蘇南村
葉生妻
七盜索命
陳清恪公吹氣退鬼
陳聖濤遇狐
長鬼被縛櫃充
西園女怪
雷誅營卒
青龍黨
陳州考院
符離楚客
徐氏疫亡
蔣文恪公說二事
獵戶除狐
卷五
城隍替人訓妻
文信王
吳三復
影光書樓事
波兒象
斧斷狐尾
洗紫河車
石門屍怪
空心鬼
畫工畫殭屍
鶯嬌
旁觀因果
徐四葬女子
羊踐前緣
鬼神欺人以應劫數
楚陶
藏魂壇
老嫗為妖
署雷公
煮捉禁 捉鬼
某侍郎異夢
奉行次盤古成案
卷六
豬道人即鄭曼阝
徐先生
秦毛人
貘
人同
人蝦
鴨嬖
屓贔精
陰間中秋官不辦事
縛山魈
門夾鬼腿
祭雷文
王介眉侍讀是習鑿齒後身
周若虛
葛道人以風洗手
沈姓妻
怪弄爆竹自焚
喀雄
常熟程生
怪風
孝女
老嫗變狼
義犬附魂
白虹精
冷秋江
釘鬼脫逃
櫻桃鬼
鼠齧林西仲
卷七
尹文端公說二事
霹靂脯
瘟鬼
千年仙鶴
夏太史三事
石崇老奴才
鬼差貪酒
李倬
王將軍妾
仙鶴扛車
紅花洞
大毛人攫女
狐仙冒充觀音三年
吳生手軟
狐祖師
紂之值殿將軍
瘧鬼
誤學武松
孛星女身
九夫墳
土地奶趨遙汽妹奶索詐
卷八
鬼聞雞鳴則縮
蜈蚣吐丹
雷部三爺
鬼乖乖
鳳凰山崩
董金甌
蔣廚
見曹操稱晚生
武后謝嵇先生
冒失鬼
史宮詹改命
高相國種須
話官說鬼
偷雷錐
土地受餓
批殭屍頰
簸箕龜
命嘗民尋該薄棺
向狐仙學道
五通神因人而施
張奇神
青陽江丫
梁武帝第四子
呂城無關廟
姚劍仙
黑煞神
吳子云
禿尾龍
石灰窯雷
徐巨源
九天玄女
項王顯靈
醫肺癰用白
朱十二
鬼攀日線才能托生
死夫賣活妻
惡鬼嚇詐不遂
道士作祟自斃
卷九
木箍頸
掘冢奇報
一目五先生
夢乞兒煮狗
一棺藏十八人
真龍圖變假龍圖
莆田冤獄
水鬼畏囂字
狐仙知科舉
鬼爭替身人因得脫
城隍神酗酒
地藏王接客
治鬼二妙
狐讀時文
何翁傾家
江軼林
裹足作俑之報
判官答問
蔣太史
李敏達公扶乩
呂道人驅龍
盤古以前天
卷十
禹王碑吞蛇
黑柱
猴怪
鞭屍
梁朝古冢
獅子大王
綠毛怪
張大帝
紫姑神
魏象山
王莽時蛇冤
牙鬼
妖夢三則
凱明府
羞疾
賣漿者兒
謝經歷
趙文華在陰司說情
毀陳友諒廟
卷十一
通判妾
劉貴孫鳳
狐詩
大小綠人
紅衣娘
秀民冊
妓仙
李百年
醫妒
風水客
呂兆鬣
張又華
官癖
鑄文局
染坊椎
血見愁
龍陣風
彭楊記異
冤鬼戲台告狀
奇鬼眼生背上
卷十二
掛周倉刀上
驅雲使者
吾頭豈白斫者
石言
鬼借官銜嫁女
雷祖
鎮江某仲
銀隔世走歸原主
人熊
繩拉雲
燒狼筋
王老三
擇風水賈禍
飛僵
雨殭屍野合
鬼幕賓
雷震蟆妖
夢中破案
馬變魚園地變鵝
聾鬼
棺床
炮打蝗蟲
殭屍手執元寶
張飛棺
誤嘗糞
借屍延嗣
卷十三
關神下乩
遇太歲煞神禍福各異
歸安魚怪
張憶娘
飛星入南斗
楊妃見夢
曹能始記前生
江南客寓
荊波宛在
馮侍御
藥師父
莊秀才
藹藹幽人
殭屍求食
殭屍貪財受累
宋荔裳受惡土地之累
陸夫人
牛頭大王
水定庵牡丹
烏台
鬼娘堡
鬼糊塗
鬼勢利
鬼相思
關神世法
鄉試彌封
兩汪土釒宏
雷擊土地
張光熊
趙氏再婚成怨偶
童其瀾
鏡山寺僧
江秀才寄話
卷十四
勾魂卒
趙西席
楊四佐領
藍頂妖人
蒙化太守
店主還債
許氏女報奶娘仇
蠱
鴆人取香火
科場二則
狸稱表兄
陸大司馬墳
鬼受禁
狐鬼入腹
怪詐人父
皂莢下二鬼
中山王
狀元不能拔貢
謹權量
拘忌
奇術
狐仙自縊
高白雲
梁觀察夢應
大胞人
錢文敏公夢辛稼軒而生
鬼入人腹
牛殭屍
袁州府署大樹
燧人鑽火樹
鬼怕冷淡
鬼避人如人避煙
賣蒜叟
借棺為車
孫伊仲
卷十五
姚端恪公遇劍仙
吳髯
麻林
鶴靜先生
門戶無故自開
黃陵玄鶴
土地迎舉人
孫烈婦
小芙
鬼寶塔
棺蓋飛
油瓶烹鬼
無門國
宋生
屍香二則
儲梅夫府丞是雲麾使者
唐配滄
裘文達公為水神
莊生
褐道人
佟觭角
淘氣
白蓮教
服桂子長生
伊五
諸廷槐
王都司
卷十六
杭大宗為寄靈童子
西江水怪
仲能
雀報恩
全姑
奇勇
紅毛國人吐妓
西賈認父
徐步蟾宮
歪嘴先生
鬼衣有補褂痕
孫方伯
賣冬瓜人
柳如是為厲
捧頭司馬
驅鱟
海中毛人張口生風
卞山地陷
鬼逐鬼
柳樹精
摺疊仙
仙人頂門無發
香虹
閻王升殿先吞鐵丸
萬佛崖
大力河
卷十七
白骨精
黿殼亭
怪怕講理
婁真人錯捉妖
陳姓婦啖石子
天台縣缸
木姑娘墳
雷誅王三
鐵匣壁虎
圖公為神
隨園瑣記
廣西鬼師
馬家墳
天廚星
夢中聯句
碧眼見鬼
龍母
清涼老人
徐崖客
虎銜文昌頭
采戰之報
木皂隸
王清本
女化男
井泉童子
射天箭
神秤
莊明府
淨香童子
棺屍求祭
沈椒園為兵岳部司
卷十八
陝西茶客
山娘娘
瓜洲公子
王白齋尚書為潮鳴寺僧
白天德
髑髏乞恩
錫錁一錠陰間準三分用
雞卵擔糞
狐丹
處州溺婦奇獄
道家有全骨法
批地藏王頰
儒佛兩不收
鳥門山事
楊二
吳秉中
土窟異獸
雞腳人
海和尚
一足蛇
方蚌
山和尚
贈紙灰
湯翰林
黑苗洞
空中扯辨
蓬頭鬼
借絲綿入殮
洞庭君留船
纜將軍失勢
吳二姑娘
石獅求救命
旱魃
蠍怪
蛇王
顏淵為先師判獄
豆腐架箸
蔣金蛾
還我血
卷十九
周世福
韓宗琦
徐俞氏
琵琶墳
曹阿狗
錢仲玉
蝦蟆蠱
礅怪
六郎神斗
返魂香
觀音作別
兔兒神
玉梅
盧彪
孔林古墓
史閣部降乩
懸頭竿子
陳紫山
忌火日
朱法師
城門面孔
竹葉鬼
驢大爺
熊太太
冤鬼錯認
代州獵戶
金剛作鬧
燒頭香
樹怪
廣信狐仙
白石精
鬼圈
東醫寶鑑有法治狐
乩言
卷二十
移觀音像
山陰風災
謝檀霞
引鬼報冤
靈鬼兩救兄弟
木畫
滾經台
菜花三娘子
神和病
鼠食牛
代神判斷
鬼門關
冤魂索命
掃螺螄
周太史驅妖
良豬
雷打扒手
北門貨
泥劉海仙行走
驢雪奇冤
張大令
鏡水
蔡掌官
沈文崧
藍姑娘
鼠膽兩頭
西海祠神
猢猻灑
張秀才
周將軍墓二事
卷二十一
婁羅二道人
蛇含草消木化金
蔡京後身
天鎮縣碑
抬轎郎君
楊笠湖救難
馮侍御身輕
江都某令
執虎耳
十八灘頭
三姑娘
搜河都尉
科場事五條
百四十村
人畜改常
夢葫蘆
乩仙示題
神簽預兆
奇騙
騙術巧報
香亭記夢
敦倫
一字千金一咳萬金
菩薩答拜
暹羅妻驢
倭人以下竅服藥
獅子擊蛇
賈士芳
石男
須長一丈
禁魘婆
割竹籤
黎人進舍
海異
喝呼草快子竹
蚺蛇藤
網虎
福建解元
顧四嫁妻重合
千里客
趙子昂降乩
神仙不解考據
產公
烏魯木齊城隍
黑霜
中印度
來文端公前身是伯樂
福建試院樹神
於雲石
卷二十二
王昊廬宗伯是蓮花長老
鬼買兒
鬼搶饅頭
荷花兒
歐陽澈
浮尼
雷火救忠臣
滑伯
盤古腳跡
珠重七兩
采膽入酒
膽長三寸
湖神守屍
殭屍抱韋馱
窮鬼祟人富鬼不崇人
雷神火劍
水精孝廉
水鬼移家
負妻之報
四小龜扛一大龜而行
鬼送湯圓
忠恕二字一筆寫
土雨
降廟
隴西城隍神是美少年
城隍赤身求衣
水怪吹氣
壇響
貞女訴冤
楊成龍成神
周倉赤腳
張飛治河
神佑不必貴人
成神不必賢人
中一目人
女鬼告狀
丁大哥
汪二姑娘
謝銅頭
烏頭太子
吳生兩入陰間
狐道學
卷二十三
太白山神
太平閒吏
楚雄奇樹
泗州怪碑
雁盪動靜石
瓦屑廟石人無頭
十三貓同日殉節
鬼吹頭彎
蝦蟆教書蟻排陣
木犬能吠
銅人演西廂
雙花廟
假女
預知科名
胡鵬南
龍護高家堰
雷公被污
李文貞公夢兆
鬼求路引
石揆諦暉
天上四花園
碌碡作怪
風流具
騙人參
偷畫
偷靴
偷牆
鬼妒二則
人面豆
粉楦
口琴
蕪湖朱生
白日鬼
饒州府幕友
雷誅不孝
桂花相公
落氵祭
鐵公雞
夜星子
瘍醫
產麒麟
生夜叉
石膏因果
劉伯溫後輩
小那爺
水鬼壇
鬼市
金娥墩
翻洗酒罈
雷誅吉
狐仙親嘴
喇嘛
夢中事只靈一半
卷二十四
長樂奇冤
燒包
金銀洞
貓怪
夢馬言
蔣靜存
天妃神
宿遷官署鬼
廣東官署鬼
為兒索價
鬼魂覓棺告主人
匾怪
徐支手
魚怪
盜鬼供狀
時文鬼
鬼弄人二則
漢江冤獄
控鶴監秘記二則
牛乞命
豬乞命
張世犖
洗心池
活死人墓
屋傾有數
沔布十三匹
牛鬼山守歲
鬼拜風
殭屍夜肥晝瘦
黑雲劫
金秀才
董觀察
狐仙開帳
皮蠟燭
乍浦海怪
天開眼
泥像自行
焚屍二則
美人魚人面豬
花魄
續卷一
狼軍師
几上弓鞋
白龍潭
露水姻緣之神
縊鬼申冤
執錫二童
趙氏三世為神
張少儀觀察為桂林城隍神
屍合
葛先生
天后
陰氏妹
虎投河
武夷君
九華山
張稿公
受私橋
曹公夢
治妖易治人難
伏波灘義犬
浮海
刑天國
萬年松
虹橋板
天上過船
續卷二
鬼狀
驅狐四字
女鬼守財待婿
殭屍食人血
鼠鬼
鱉精
雷異
紀曹孝廉夢
縊鬼畏魄字
蔡啞子
珠涇紀事
葉氏姊
牟尼泥
獺怪
天蓬尺
撮土避賊
沙彌思老虎
子不語娘娘
枯骨自贊
藤花送終
續卷三
犼
地仙遭劫
張閻王
梁氏新婦
小婢入穴
吹銅龍送枉死魂鍋上有守飯童子
打破鬼例
道士留符
奪狀元須損壽
照心袍
羅剎國大荒
紹興李先生
怨氣變蛇
心經誅狐
旱魃有三種
鬼腳甚香能行經受胎
王弼
蕭總管求焚
全州兵書匣乃水怪奔雲之骨
續卷四
帝流漿
討亡術
學竹山老祖教頭鑽馬桶
關帝現相
鼠作揖黃鼠狼演戲
溫元帥顯靈
殭屍拒賊
亡父化妖
乾麂子
石某
物變
人變樹
水精碧霞洗
浮提國
刀瘡藥
乩仙靈蠢不同或倩人捉刀
拔鬼舌
蔣瑩溪
方宮詹
麒麟無腸
四耳貓
頭形如桶
鳥怪
劉子壯
黑牡丹
李秀才捕亡術
石樹榕
禪師吞蛋
含元殿判官
狐狸馱旗白鹿張傘
虎有黃光
正色立朝四字現出腿上
狗兒
鵬糞
銀倀
蒼蠅替人治病
鼠薦卷
石人賭錢
犬逐通判
佛奴穿母脅生
彭祖舉柩
人皮鼓
指上棲龍
續卷五
奪舍法
屍奔
骷髏三種
人氣分塵
鬼氣攝物
山魈怕桑刀
驅瘧鬼咒
陰沉木
織登科記
朱鹿田
飛僵
程嘉蔭
水虎
綠郎紅娘
文人夜有光
狐仙正論
外國
作勢渡水
唐公判獄
郭六
劉迂鬼
痴鬼戀妻
狐仙懼內
軍校妻
飛天夜叉
虎倀
狼牙
樓怪
武進兩異事
有子廟講書
米元章顯聖
麒麟喊冤
大通和尚
掠剩鬼
續卷六
多官
祈夢二則
鬼被衝散團合最難
石板中怪
殭屍貪財
黃鼠狼著紙衣呼小將
徐明府幕中二事
同服琉璜效驗各別
夜航船二則
盛林基
趙友諒宮刑一案
換屍冤雪
凡肉身仙佛俱非真體
動靜石
玉女峰
廬山禹碑
飛鐘啞鐘妖鐘
鼠渡江
鵬過
石中玉器
瓜子妖
琴變
古北口城樓火箭匣
官受妓嗔
京中新婚
張趙鬥富
朱爾玫
梁制府說三事
官運二則
錢縣丞
續卷七
乩仙
勒勒
雷擊兩婦活一兒
火神打跧
殺一姑而四人償命
誤殺金童
錢尚書
夢墨
錢狀元小名
歸寧女遇怪
龍誅龍
桑蠶
朝六
魍魎
獺異
柏香簪不宜入殮
獵戶說虎
鬼請上任
通幽法
喜婆
獺淫
虎困藤斗
甘公入夢
續卷八
屍變
鬼買行頭
韓六三事
鬼買缺
溫將軍
鬼請吸菸
李生遇狐
仙童行雨
金能退鬼
秀結宜男
黑眚畏鹽
殭屍挾人棗核可治
量童子
靈符
吞舟魚
雞毛煙死蛇
蛇箝
番僧化鶴
謝珍格物
煙龍
形交氣交
蜜虎
滇南靈草
羊乳鹿
多角獸
江中黃袱
水乩
九尾蛇
蝎虎遺精
皖城雷異
續卷九
天后繡女
桃源女神
安慶府學狐
湖南貢院鬼
雷異二則
人變魚
韓昌黎稱老相公
急淫自縊
照海鏡
谷佛
丹徒異獄
鬼怕討債
蘭渚山北來大仙
吃腎囊中舉
楊老爺召穩婆收生
溺壺失節
三虎索命
梁相國解夢
齋猴
狗熊寫字
雷屑
牛瀵水
陰陽山
亡夫領婦到陰間見太公太婆
續卷十
淫諂二罪冥責甚怪
人壽有定陰間不能增減
關帝血食秀才代享
惡人轉世為鱉
姦夫死後報仇
董刺史雪冤
劉老虎
屈丐者
殭屍
申氏自拶
雁宕仙女
生魂入胎孕婦方產
女化男
人化鼠行竊
唱歌犬
韓鐵棍
認鬼作妹
蟒過嶺
食猴怪物名石掬
鐵牛法
妖術二則
種蟹
扯雞嗉救溺死人法
鳥獸不可與同群
拘蛇
金香一枝
小僮遇女鬼
懷慶水災投匾水息
三王神請醫治臂
……
《子不語全譯下》
前言
卷一
李通判
蔡書生
南昌士人
曾虛舟
鐘孝廉
南山頑石
酆都知縣
骷髏報仇
骷髏吹氣
趙大將軍刺皮臉怪
狐生員勸人修仙
煞神受枷
張士貴
杜工部
胡求為鬼球
江中三太子
田烈妻
鬼著衣受網
阿龍
大樂上人
山西王二
大福未享
觀音堂
常格訴冤
蒲州鹽梟
靈壁女借屍還魂
漢高祖弒義帝
地窮宮
獄中石匣
卷二
張元妻
蝴蝶怪
白二官
關東毛人以人為餌
平陽令
不倒翁
算命先生鬼
鬼借力制凶人
馬盼盼
滇綿谷秀才半世女妝
煉丹道士
葉老脫
蘇耽老飲疫神
劉刺史奇夢
趙李二生
山東林秀才
秦中墓道
夏侯惇墓
塞外二事
關神斷獄
紫清煙語
顧堯年
妖道乞魚
屍行訴冤
沭陽洪氏獄
雷公被紿
鬼冒名索祭
鬼畏人拚命
天殼
董賢為神
三頭人
水鬼帚
羅剎鳥
卷三
烈傑太子
裘秀才
摸龍阿太
水仙殿
火燒鹽船一案
年子
狐撞鐘
土地神告狀
鄱陽湖黑魚精
鄱陽小神
囊囊
兩神相毆
賭錢神號迷龍
羊骨怪
夜叉偷酒
披麻煞
瓜棚下二鬼
介溪墳
李半仙和擔民炒
李香君薦卷
道士取葫蘆
火焚人不當水死
城隍殺鬼不許為聻
卷四
呂蒙塗臉
鄭細九
替鬼做媒
鬼有三技過此鬼道乃窮
鬼多變蒼蠅
嚴秉
奉新奇事
智恆僧
三斗漢
蘇南村
葉生妻
七盜索命
陳清恪公吹氣退鬼
陳聖濤遇狐
長鬼被縛櫃充
西園女怪
雷誅營卒
青龍黨
陳州考院
符離楚客
徐氏疫亡
蔣文恪公說二事
獵戶除狐
卷五
城隍替人訓妻
文信王
吳三復
影光書樓事
波兒象
斧斷狐尾
洗紫河車
石門屍怪
空心鬼
畫工畫殭屍
鶯嬌
旁觀因果
徐四葬女子
羊踐前緣
鬼神欺人以應劫數
楚陶
藏魂壇
老嫗為妖
署雷公
煮捉禁 捉鬼
某侍郎異夢
奉行次盤古成案
卷六
豬道人即鄭曼阝
徐先生
秦毛人
貘
人同
人蝦
鴨嬖
屓贔精
陰間中秋官不辦事
縛山魈
門夾鬼腿
祭雷文
王介眉侍讀是習鑿齒後身
周若虛
葛道人以風洗手
沈姓妻
怪弄爆竹自焚
喀雄
常熟程生
怪風
孝女
老嫗變狼
義犬附魂
白虹精
冷秋江
釘鬼脫逃
櫻桃鬼
鼠齧林西仲
卷七
尹文端公說二事
霹靂脯
瘟鬼
千年仙鶴
夏太史三事
石崇老奴才
鬼差貪酒
李倬
王將軍妾
仙鶴扛車
紅花洞
大毛人攫女
狐仙冒充觀音三年
吳生手軟
狐祖師
紂之值殿將軍
瘧鬼
誤學武松
孛星女身
九夫墳
土地奶趨遙汽妹奶索詐
卷八
鬼聞雞鳴則縮
蜈蚣吐丹
雷部三爺
鬼乖乖
鳳凰山崩
董金甌
蔣廚
見曹操稱晚生
武后謝嵇先生
冒失鬼
史宮詹改命
高相國種須
話官說鬼
偷雷錐
土地受餓
批殭屍頰
簸箕龜
命嘗民尋該薄棺
向狐仙學道
五通神因人而施
張奇神
青陽江丫
梁武帝第四子
呂城無關廟
姚劍仙
黑煞神
吳子云
禿尾龍
石灰窯雷
徐巨源
九天玄女
項王顯靈
醫肺癰用白
朱十二
鬼攀日線才能托生
死夫賣活妻
惡鬼嚇詐不遂
道士作祟自斃
卷九
木箍頸
掘冢奇報
一目五先生
夢乞兒煮狗
一棺藏十八人
真龍圖變假龍圖
莆田冤獄
水鬼畏囂字
狐仙知科舉
鬼爭替身人因得脫
城隍神酗酒
地藏王接客
治鬼二妙
狐讀時文
何翁傾家
江軼林
裹足作俑之報
判官答問
蔣太史
李敏達公扶乩
呂道人驅龍
盤古以前天
卷十
禹王碑吞蛇
黑柱
猴怪
鞭屍
梁朝古冢
獅子大王
綠毛怪
張大帝
紫姑神
魏象山
王莽時蛇冤
牙鬼
妖夢三則
凱明府
羞疾
賣漿者兒
謝經歷
趙文華在陰司說情
毀陳友諒廟
卷十一
通判妾
劉貴孫鳳
狐詩
大小綠人
紅衣娘
秀民冊
妓仙
李百年
醫妒
風水客
呂兆鬣
張又華
官癖
鑄文局
染坊椎
血見愁
龍陣風
彭楊記異
冤鬼戲台告狀
奇鬼眼生背上
卷十二
掛周倉刀上
驅雲使者
吾頭豈白斫者
石言
鬼借官銜嫁女
雷祖
鎮江某仲
銀隔世走歸原主
人熊
繩拉雲
燒狼筋
王老三
擇風水賈禍
飛僵
雨殭屍野合
鬼幕賓
雷震蟆妖
夢中破案
馬變魚園地變鵝
聾鬼
棺床
炮打蝗蟲
殭屍手執元寶
張飛棺
誤嘗糞
借屍延嗣
卷十三
關神下乩
遇太歲煞神禍福各異
歸安魚怪
張憶娘
飛星入南斗
楊妃見夢
曹能始記前生
江南客寓
荊波宛在
馮侍御
藥師父
莊秀才
藹藹幽人
殭屍求食
殭屍貪財受累
宋荔裳受惡土地之累
陸夫人
牛頭大王
水定庵牡丹
烏台
鬼娘堡
鬼糊塗
鬼勢利
鬼相思
關神世法
鄉試彌封
兩汪土釒宏
雷擊土地
張光熊
趙氏再婚成怨偶
童其瀾
鏡山寺僧
江秀才寄話
卷十四
勾魂卒
趙西席
楊四佐領
藍頂妖人
蒙化太守
店主還債
許氏女報奶娘仇
蠱
鴆人取香火
科場二則
狸稱表兄
陸大司馬墳
鬼受禁
狐鬼入腹
怪詐人父
皂莢下二鬼
中山王
狀元不能拔貢
謹權量
拘忌
奇術
狐仙自縊
高白雲
梁觀察夢應
大胞人
錢文敏公夢辛稼軒而生
鬼入人腹
牛殭屍
袁州府署大樹
燧人鑽火樹
鬼怕冷淡
鬼避人如人避煙
賣蒜叟
借棺為車
孫伊仲
卷十五
姚端恪公遇劍仙
吳髯
麻林
鶴靜先生
門戶無故自開
黃陵玄鶴
土地迎舉人
孫烈婦
小芙
鬼寶塔
棺蓋飛
油瓶烹鬼
無門國
宋生
屍香二則
儲梅夫府丞是雲麾使者
唐配滄
裘文達公為水神
莊生
褐道人
佟觭角
淘氣
白蓮教
服桂子長生
伊五
諸廷槐
王都司
卷十六
杭大宗為寄靈童子
西江水怪
仲能
雀報恩
全姑
奇勇
紅毛國人吐妓
西賈認父
徐步蟾宮
歪嘴先生
鬼衣有補褂痕
孫方伯
賣冬瓜人
柳如是為厲
捧頭司馬
驅鱟
海中毛人張口生風
卞山地陷
鬼逐鬼
柳樹精
摺疊仙
仙人頂門無發
香虹
閻王升殿先吞鐵丸
萬佛崖
大力河
卷十七
白骨精
黿殼亭
怪怕講理
婁真人錯捉妖
陳姓婦啖石子
天台縣缸
木姑娘墳
雷誅王三
鐵匣壁虎
圖公為神
隨園瑣記
廣西鬼師
馬家墳
天廚星
夢中聯句
碧眼見鬼
龍母
清涼老人
徐崖客
虎銜文昌頭
采戰之報
木皂隸
王清本
女化男
井泉童子
射天箭
神秤
莊明府
淨香童子
棺屍求祭
沈椒園為兵岳部司
卷十八
陝西茶客
山娘娘
瓜洲公子
王白齋尚書為潮鳴寺僧
白天德
髑髏乞恩
錫錁一錠陰間準三分用
雞卵擔糞
狐丹
處州溺婦奇獄
道家有全骨法
批地藏王頰
儒佛兩不收
鳥門山事
楊二
吳秉中
土窟異獸
雞腳人
海和尚
一足蛇
方蚌
山和尚
贈紙灰
湯翰林
黑苗洞
空中扯辨
蓬頭鬼
借絲綿入殮
洞庭君留船
纜將軍失勢
吳二姑娘
石獅求救命
旱魃
蠍怪
蛇王
顏淵為先師判獄
豆腐架箸
蔣金蛾
還我血
卷十九
周世福
韓宗琦
徐俞氏
琵琶墳
曹阿狗
錢仲玉
蝦蟆蠱
礅怪
六郎神斗
返魂香
觀音作別
兔兒神
玉梅
盧彪
孔林古墓
史閣部降乩
懸頭竿子
陳紫山
忌火日
朱法師
城門面孔
竹葉鬼
驢大爺
熊太太
冤鬼錯認
代州獵戶
金剛作鬧
燒頭香
樹怪
廣信狐仙
白石精
鬼圈
東醫寶鑑有法治狐
乩言
卷二十
移觀音像
山陰風災
謝檀霞
引鬼報冤
靈鬼兩救兄弟
木畫
滾經台
菜花三娘子
神和病
鼠食牛
代神判斷
鬼門關
冤魂索命
掃螺螄
周太史驅妖
良豬
雷打扒手
北門貨
泥劉海仙行走
驢雪奇冤
張大令
鏡水
蔡掌官
沈文崧
藍姑娘
鼠膽兩頭
西海祠神
猢猻灑
張秀才
周將軍墓二事
卷二十一
婁羅二道人
蛇含草消木化金
蔡京後身
天鎮縣碑
抬轎郎君
楊笠湖救難
馮侍御身輕
江都某令
執虎耳
十八灘頭
三姑娘
搜河都尉
科場事五條
百四十村
人畜改常
夢葫蘆
乩仙示題
神簽預兆
奇騙
騙術巧報
香亭記夢
敦倫
一字千金一咳萬金
菩薩答拜
暹羅妻驢
倭人以下竅服藥
獅子擊蛇
賈士芳
石男
須長一丈
禁魘婆
割竹籤
黎人進舍
海異
喝呼草快子竹
蚺蛇藤
網虎
福建解元
顧四嫁妻重合
千里客
趙子昂降乩
神仙不解考據
產公
烏魯木齊城隍
黑霜
中印度
來文端公前身是伯樂
福建試院樹神
於雲石
卷二十二
王昊廬宗伯是蓮花長老
鬼買兒
鬼搶饅頭
荷花兒
歐陽澈
浮尼
雷火救忠臣
滑伯
盤古腳跡
珠重七兩
采膽入酒
膽長三寸
湖神守屍
殭屍抱韋馱
窮鬼祟人富鬼不崇人
雷神火劍
水精孝廉
水鬼移家
負妻之報
四小龜扛一大龜而行
鬼送湯圓
忠恕二字一筆寫
土雨
降廟
隴西城隍神是美少年
城隍赤身求衣
水怪吹氣
壇響
貞女訴冤
楊成龍成神
周倉赤腳
張飛治河
神佑不必貴人
成神不必賢人
中一目人
女鬼告狀
丁大哥
汪二姑娘
謝銅頭
烏頭太子
吳生兩入陰間
狐道學
卷二十三
太白山神
太平閒吏
楚雄奇樹
泗州怪碑
雁盪動靜石
瓦屑廟石人無頭
十三貓同日殉節
鬼吹頭彎
蝦蟆教書蟻排陣
木犬能吠
銅人演西廂
雙花廟
假女
預知科名
胡鵬南
龍護高家堰
雷公被污
李文貞公夢兆
鬼求路引
石揆諦暉
天上四花園
碌碡作怪
風流具
騙人參
偷畫
偷靴
偷牆
鬼妒二則
人面豆
粉楦
口琴
蕪湖朱生
白日鬼
饒州府幕友
雷誅不孝
桂花相公
落氵祭
鐵公雞
夜星子
瘍醫
產麒麟
生夜叉
石膏因果
劉伯溫後輩
小那爺
水鬼壇
鬼市
金娥墩
翻洗酒罈
雷誅吉
狐仙親嘴
喇嘛
夢中事只靈一半
卷二十四
長樂奇冤
燒包
金銀洞
貓怪
夢馬言
蔣靜存
天妃神
宿遷官署鬼
廣東官署鬼
為兒索價
鬼魂覓棺告主人
匾怪
徐支手
魚怪
盜鬼供狀
時文鬼
鬼弄人二則
漢江冤獄
控鶴監秘記二則
牛乞命
豬乞命
張世犖
洗心池
活死人墓
屋傾有數
沔布十三匹
牛鬼山守歲
鬼拜風
殭屍夜肥晝瘦
黑雲劫
金秀才
董觀察
狐仙開帳
皮蠟燭
乍浦海怪
天開眼
泥像自行
焚屍二則
美人魚人面豬
花魄
續卷一
狼軍師
几上弓鞋
白龍潭
露水姻緣之神
縊鬼申冤
執錫二童
趙氏三世為神
張少儀觀察為桂林城隍神
屍合
葛先生
天后
陰氏妹
虎投河
武夷君
九華山
張稿公
受私橋
曹公夢
治妖易治人難
伏波灘義犬
浮海
刑天國
萬年松
虹橋板
天上過船
續卷二
鬼狀
驅狐四字
女鬼守財待婿
殭屍食人血
鼠鬼
鱉精
雷異
紀曹孝廉夢
縊鬼畏魄字
蔡啞子
珠涇紀事
葉氏姊
牟尼泥
獺怪
天蓬尺
撮土避賊
沙彌思老虎
子不語娘娘
枯骨自贊
藤花送終
續卷三
犼
地仙遭劫
張閻王
梁氏新婦
小婢入穴
吹銅龍送枉死魂鍋上有守飯童子
打破鬼例
道士留符
奪狀元須損壽
照心袍
羅剎國大荒
紹興李先生
怨氣變蛇
心經誅狐
旱魃有三種
鬼腳甚香能行經受胎
王弼
蕭總管求焚
全州兵書匣乃水怪奔雲之骨
續卷四
帝流漿
討亡術
學竹山老祖教頭鑽馬桶
關帝現相
鼠作揖黃鼠狼演戲
溫元帥顯靈
殭屍拒賊
亡父化妖
乾麂子
石某
物變
人變樹
水精碧霞洗
浮提國
刀瘡藥
乩仙靈蠢不同或倩人捉刀
拔鬼舌
蔣瑩溪
方宮詹
麒麟無腸
四耳貓
頭形如桶
鳥怪
劉子壯
黑牡丹
李秀才捕亡術
石樹榕
禪師吞蛋
含元殿判官
狐狸馱旗白鹿張傘
虎有黃光
正色立朝四字現出腿上
狗兒
鵬糞
銀倀
蒼蠅替人治病
鼠薦卷
石人賭錢
犬逐通判
佛奴穿母脅生
彭祖舉柩
人皮鼓
指上棲龍
續卷五
奪舍法
屍奔
骷髏三種
人氣分塵
鬼氣攝物
山魈怕桑刀
驅瘧鬼咒
陰沉木
織登科記
朱鹿田
飛僵
程嘉蔭
水虎
綠郎紅娘
文人夜有光
狐仙正論
外國
作勢渡水
唐公判獄
郭六
劉迂鬼
痴鬼戀妻
狐仙懼內
軍校妻
飛天夜叉
虎倀
狼牙
樓怪
武進兩異事
有子廟講書
米元章顯聖
麒麟喊冤
大通和尚
掠剩鬼
續卷六
多官
祈夢二則
鬼被衝散團合最難
石板中怪
殭屍貪財
黃鼠狼著紙衣呼小將
徐明府幕中二事
同服琉璜效驗各別
夜航船二則
盛林基
趙友諒宮刑一案
換屍冤雪
凡肉身仙佛俱非真體
動靜石
玉女峰
廬山禹碑
飛鐘啞鐘妖鐘
鼠渡江
鵬過
石中玉器
瓜子妖
琴變
古北口城樓火箭匣
官受妓嗔
京中新婚
張趙鬥富
朱爾玫
梁制府說三事
官運二則
錢縣丞
續卷七
乩仙
勒勒
雷擊兩婦活一兒
火神打跧
殺一姑而四人償命
誤殺金童
錢尚書
夢墨
錢狀元小名
歸寧女遇怪
龍誅龍
桑蠶
朝六
魍魎
獺異
柏香簪不宜入殮
獵戶說虎
鬼請上任
通幽法
喜婆
獺淫
虎困藤斗
甘公入夢
續卷八
屍變
鬼買行頭
韓六三事
鬼買缺
溫將軍
鬼請吸菸
李生遇狐
仙童行雨
金能退鬼
秀結宜男
黑眚畏鹽
殭屍挾人棗核可治
量童子
靈符
吞舟魚
雞毛煙死蛇
蛇箝
番僧化鶴
謝珍格物
煙龍
形交氣交
蜜虎
滇南靈草
羊乳鹿
多角獸
江中黃袱
水乩
九尾蛇
蝎虎遺精
皖城雷異
續卷九
天后繡女
桃源女神
安慶府學狐
湖南貢院鬼
雷異二則
人變魚
韓昌黎稱老相公
急淫自縊
照海鏡
谷佛
丹徒異獄
鬼怕討債
蘭渚山北來大仙
吃腎囊中舉
楊老爺召穩婆收生
溺壺失節
三虎索命
梁相國解夢
齋猴
狗熊寫字
雷屑
牛瀵水
陰陽山
亡夫領婦到陰間見太公太婆
續卷十
淫諂二罪冥責甚怪
人壽有定陰間不能增減
關帝血食秀才代享
惡人轉世為鱉
姦夫死後報仇
董刺史雪冤
劉老虎
屈丐者
殭屍
申氏自拶
雁宕仙女
生魂入胎孕婦方產
女化男
人化鼠行竊
唱歌犬
韓鐵棍
認鬼作妹
蟒過嶺
食猴怪物名石掬
鐵牛法
妖術二則
種蟹
扯雞嗉救溺死人法
鳥獸不可與同群
拘蛇
金香一枝
小僮遇女鬼
懷慶水災投匾水息
三王神請醫治臂
……
《子不語全譯下》
序言
志怪小說集《子不語》,正編二十四卷,續編十卷,為清代中葉文學巨子袁枚所著。全書共記一千餘則故事。書名《子不語》是取用了“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的典故,意即作者所述皆是聖人所諱言的怪異、強力、變亂、鬼神之事。《子不語》又名《新齊諧》,是袁枚避免與元人說部《子不語》(今佚)書名雷同而改的。“齊諧者,志怪者也”(《莊子·逍遙遊》),意即此書是部荒誕不經之作。二名題意相近,然而習慣上還是用《子不語》者多。後人有把本書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合稱為清代三大文言志怪小說集,儘管三書之思想價值與藝術成就不可相提並論。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生於1716年,卒於1797年,享年八十二歲。他身歷四朝:生於康熙,長於雍正,仕於乾隆,歿於嘉慶;曾主盟一代文壇,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其名。他“身長鶴立,聲若洪鐘”(《文獻征存錄·袁枚》),雙目有神,能言善辯。袁枚著作等身,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小倉山房尺牘》、《子不語》等三十餘種。其中《隨園詩話》和《子不語》二書,影響尤大。前者“家喻戶誦,深人人心,已非一日,自來詩話,無可倫比”(錢鐘書《談藝錄》);而《子不語》則自袁枚晚年編定問世後,二百年間,屢經翻刻,流傳極廣。
袁枚雖自謂此書乃“自娛”、“戲編”之作,實際卻是用力甚勤,歷時頗久。從始作到編定,前後半個世紀,幾與袁枚整個創作生涯相終始。袁枚對志怪稗官小說的愛好,自幼養成,老而益嗜。他小時候就“好聽長者談古事”(《亡姑沈君夫人墓志銘》)。特別是他的姑媽沈氏經常給他講各種故事和野史,“姑為捃摭史書稗官,兒所能解者,呢呢娓娓不倦。以故枚未就學,而漢、晉、唐、宋國號人物,略皆上口”(同上)。少年時代的袁枚,尤其喜讀各種雜書,“我年十二三,愛書如愛命;每過書肆中,兩腳先立定。苦無買書錢,夢中猶買歸”(《對書嘆》)。他在《子不語序》中說:
餘生平寡嗜好,凡飲酒、度曲、樗捕,可以接群居之歡者,一無能焉,文
史外無以自娛。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惑也。這就很分明地告訴讀者,《子不語》中所記存的奇聞異事,是他畢生搜聚的結晶。至於其中所志所述,多是子虛烏有,切勿信以為真而為其所惑。他生前愛遠遊,足跡遍及東南各處佳山秀水,所到之處,必不忘“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子不語》中故事寫明流傳地的不少,如天台、雁宕、黃山、匡廬、羅浮、桂林、南嶽、瀟湘、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竇等。袁枚可算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採風者。因此,《子不語》一書在內容上自有特點。它既不同於寄託孤憤、真幻結合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也不同於儒者著書、以存風化、歸於醇正的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幾乎無怪不志、無異不述、無奇不記,既博且雜,以才子之筆,存錄了清代中葉傳播於東南一帶田夫野老口中的怪異故事,記敘了彼時士宦官紳唇吻間所流布、樂道的形形色色荒誕傳聞。魯迅評《子不語》“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於率意,亦多蕪穢”(《中國小說史略》),可謂的論。而本書的這些優劣短長之處,恰恰是因其內容博雜以及“採風”式實錄而造成的。可見,《子不語》一書除了在中國小說史上有其應獲的一席位置外,還具有較高的民俗史、社會史研究價值。即或如此,《子不語》還是浸潤著袁枚一以貫之的“倡性靈,反束縛,嘲道學,背傳統”的思想光彩。如續卷五《麒麟喊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全篇洋洋灑灑近三千言,通過從事考據之學的邱生與文明殿古衣冠者的一番對話,痛快淋漓地揭露了盲從漢學和宋學的陋儒、俗儒的流弊。文中讓宋儒現出真身、說其口是心非之法:“俄見蒼聖帶領宋儒上殿,有褒衣博冠,手執太極圈者;有閉目指心,自稱‘常惺惺’者;有拈花弄月,自號‘活潑潑地’者,”邱生最後喝了蒼聖所賜的一杯山中雲霧茶,終於茅塞頓開、若有所悟,但是對今後從事何學已無所措手足了,他對古衣冠者說:“如神人所言,某將棄漢學、宋學而從事於詩文,何如?”神回答他說:
子又誤矣!人之資性,各有短長。著作之才,水也;果有本源,自成江
河。考據講學,火也;胸中無物,必附物而後有所表彰,如火之必附於薪炭
也。子天性中本無所有,焉得不首鼠兩端?這簡直是袁枚在直接地宣講他的性靈詩學觀了。《子不語》中類似《麒麟喊冤》之章,每卷多有之,不勝枚舉。此外,該書中不乏揭露世風澆薄、吏治腐敗、虐待女性、佞佛崇道、魚肉百姓、趨炎附勢等社會黑暗現象的作品。讀《子不語》,不當為袁枚自謂的“自娛”、“戲編”字面所拘囿,而應從千百則怪異故事中爬剔出雖隱蔽、卻又鮮明的進步思想傾向。袁枚在《子不語序》中明確地揭示過全書的旨意,即“以妄驅庸,以駭起惰”,前者喻世,後者則是警世和醒世。
袁枚畢竟是天才橫溢的一代文豪,《子不語》也是彼時有數的傳世之作。前引魯迅評語中的“屏去雕飾,反近自然”,其實是對《子不語》整體風格相當高的評價。自然、平易、清新,是一種很高的散文境界。袁枚尤長駢文,抑揚跌宕,深得六朝體格。但在述異志怪時,他卻又換了副筆墨。蒲松齡的《聊齋》以小說家的大手筆幻化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花妖狐魅,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是以學者之筆時時表現著博學者的見識與反省,而袁枚的《子不語》則以才子之筆處處閃耀出個性光芒和斐麗文采。如續卷七《獵戶說虎》寫虎覓人情景:“俄頃虎至,覓鄭不得。鄭窘甚,足偶失,觸枝動。虎仰視見鄭,躍起撲鄭,格巨枝而墜者再,樹震撼葉葉有聲。虎瘡甚不能再躍,乃齧道旁石塊盡碎,銜石而斃。”何等驚心動魄!又寫虎吞物狀:“虎食兔,人口即沒。虎食雞與鳩、雉,則人口上下齶一再合,即仰噴剩羽,如散花雨,周圜丈余。雉五色文散飛,最可觀。”又是何等怪奇可怖!袁枚尤長寫人物對話,雖寥寥數語,神情畢肖。不能因書中存有率意、荒穢之篇而否定了它的整體藝術成就和特色。《子不語》無疑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說中自具風格的佳構、力作。
本書根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申孟、甘林的點校本今譯,凡事涉淫穢的四篇及重出者二則已予刪去,一從點校本之例,特此說明並致謝。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生於1716年,卒於1797年,享年八十二歲。他身歷四朝:生於康熙,長於雍正,仕於乾隆,歿於嘉慶;曾主盟一代文壇,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其名。他“身長鶴立,聲若洪鐘”(《文獻征存錄·袁枚》),雙目有神,能言善辯。袁枚著作等身,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小倉山房尺牘》、《子不語》等三十餘種。其中《隨園詩話》和《子不語》二書,影響尤大。前者“家喻戶誦,深人人心,已非一日,自來詩話,無可倫比”(錢鐘書《談藝錄》);而《子不語》則自袁枚晚年編定問世後,二百年間,屢經翻刻,流傳極廣。
袁枚雖自謂此書乃“自娛”、“戲編”之作,實際卻是用力甚勤,歷時頗久。從始作到編定,前後半個世紀,幾與袁枚整個創作生涯相終始。袁枚對志怪稗官小說的愛好,自幼養成,老而益嗜。他小時候就“好聽長者談古事”(《亡姑沈君夫人墓志銘》)。特別是他的姑媽沈氏經常給他講各種故事和野史,“姑為捃摭史書稗官,兒所能解者,呢呢娓娓不倦。以故枚未就學,而漢、晉、唐、宋國號人物,略皆上口”(同上)。少年時代的袁枚,尤其喜讀各種雜書,“我年十二三,愛書如愛命;每過書肆中,兩腳先立定。苦無買書錢,夢中猶買歸”(《對書嘆》)。他在《子不語序》中說:
餘生平寡嗜好,凡飲酒、度曲、樗捕,可以接群居之歡者,一無能焉,文
史外無以自娛。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惑也。這就很分明地告訴讀者,《子不語》中所記存的奇聞異事,是他畢生搜聚的結晶。至於其中所志所述,多是子虛烏有,切勿信以為真而為其所惑。他生前愛遠遊,足跡遍及東南各處佳山秀水,所到之處,必不忘“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子不語》中故事寫明流傳地的不少,如天台、雁宕、黃山、匡廬、羅浮、桂林、南嶽、瀟湘、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竇等。袁枚可算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採風者。因此,《子不語》一書在內容上自有特點。它既不同於寄託孤憤、真幻結合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也不同於儒者著書、以存風化、歸於醇正的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幾乎無怪不志、無異不述、無奇不記,既博且雜,以才子之筆,存錄了清代中葉傳播於東南一帶田夫野老口中的怪異故事,記敘了彼時士宦官紳唇吻間所流布、樂道的形形色色荒誕傳聞。魯迅評《子不語》“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於率意,亦多蕪穢”(《中國小說史略》),可謂的論。而本書的這些優劣短長之處,恰恰是因其內容博雜以及“採風”式實錄而造成的。可見,《子不語》一書除了在中國小說史上有其應獲的一席位置外,還具有較高的民俗史、社會史研究價值。即或如此,《子不語》還是浸潤著袁枚一以貫之的“倡性靈,反束縛,嘲道學,背傳統”的思想光彩。如續卷五《麒麟喊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全篇洋洋灑灑近三千言,通過從事考據之學的邱生與文明殿古衣冠者的一番對話,痛快淋漓地揭露了盲從漢學和宋學的陋儒、俗儒的流弊。文中讓宋儒現出真身、說其口是心非之法:“俄見蒼聖帶領宋儒上殿,有褒衣博冠,手執太極圈者;有閉目指心,自稱‘常惺惺’者;有拈花弄月,自號‘活潑潑地’者,”邱生最後喝了蒼聖所賜的一杯山中雲霧茶,終於茅塞頓開、若有所悟,但是對今後從事何學已無所措手足了,他對古衣冠者說:“如神人所言,某將棄漢學、宋學而從事於詩文,何如?”神回答他說:
子又誤矣!人之資性,各有短長。著作之才,水也;果有本源,自成江
河。考據講學,火也;胸中無物,必附物而後有所表彰,如火之必附於薪炭
也。子天性中本無所有,焉得不首鼠兩端?這簡直是袁枚在直接地宣講他的性靈詩學觀了。《子不語》中類似《麒麟喊冤》之章,每卷多有之,不勝枚舉。此外,該書中不乏揭露世風澆薄、吏治腐敗、虐待女性、佞佛崇道、魚肉百姓、趨炎附勢等社會黑暗現象的作品。讀《子不語》,不當為袁枚自謂的“自娛”、“戲編”字面所拘囿,而應從千百則怪異故事中爬剔出雖隱蔽、卻又鮮明的進步思想傾向。袁枚在《子不語序》中明確地揭示過全書的旨意,即“以妄驅庸,以駭起惰”,前者喻世,後者則是警世和醒世。
袁枚畢竟是天才橫溢的一代文豪,《子不語》也是彼時有數的傳世之作。前引魯迅評語中的“屏去雕飾,反近自然”,其實是對《子不語》整體風格相當高的評價。自然、平易、清新,是一種很高的散文境界。袁枚尤長駢文,抑揚跌宕,深得六朝體格。但在述異志怪時,他卻又換了副筆墨。蒲松齡的《聊齋》以小說家的大手筆幻化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花妖狐魅,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是以學者之筆時時表現著博學者的見識與反省,而袁枚的《子不語》則以才子之筆處處閃耀出個性光芒和斐麗文采。如續卷七《獵戶說虎》寫虎覓人情景:“俄頃虎至,覓鄭不得。鄭窘甚,足偶失,觸枝動。虎仰視見鄭,躍起撲鄭,格巨枝而墜者再,樹震撼葉葉有聲。虎瘡甚不能再躍,乃齧道旁石塊盡碎,銜石而斃。”何等驚心動魄!又寫虎吞物狀:“虎食兔,人口即沒。虎食雞與鳩、雉,則人口上下齶一再合,即仰噴剩羽,如散花雨,周圜丈余。雉五色文散飛,最可觀。”又是何等怪奇可怖!袁枚尤長寫人物對話,雖寥寥數語,神情畢肖。不能因書中存有率意、荒穢之篇而否定了它的整體藝術成就和特色。《子不語》無疑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說中自具風格的佳構、力作。
本書根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申孟、甘林的點校本今譯,凡事涉淫穢的四篇及重出者二則已予刪去,一從點校本之例,特此說明並致謝。
序言
志怪小說集《子不語》,正編二十四卷,續編十卷,為清代中葉文學巨子袁枚所著。全書共記一千餘則故事。書名《子不語》是取用了“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的典故,意即作者所述皆是聖人所諱言的怪異、強力、變亂、鬼神之事。《子不語》又名《新齊諧》,是袁枚避免與元人說部《子不語》(今佚)書名雷同而改的。“齊諧者,志怪者也”(《莊子·逍遙遊》),意即此書是部荒誕不經之作。二名題意相近,然而習慣上還是用《子不語》者多。後人有把本書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合稱為清代三大文言志怪小說集,儘管三書之思想價值與藝術成就不可相提並論。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生於1716年,卒於1797年,享年八十二歲。他身歷四朝:生於康熙,長於雍正,仕於乾隆,歿於嘉慶;曾主盟一代文壇,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其名。他“身長鶴立,聲若洪鐘”(《文獻征存錄·袁枚》),雙目有神,能言善辯。袁枚著作等身,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小倉山房尺牘》、《子不語》等三十餘種。其中《隨園詩話》和《子不語》二書,影響尤大。前者“家喻戶誦,深人人心,已非一日,自來詩話,無可倫比”(錢鐘書《談藝錄》);而《子不語》則自袁枚晚年編定問世後,二百年間,屢經翻刻,流傳極廣。
袁枚雖自謂此書乃“自娛”、“戲編”之作,實際卻是用力甚勤,歷時頗久。從始作到編定,前後半個世紀,幾與袁枚整個創作生涯相終始。袁枚對志怪稗官小說的愛好,自幼養成,老而益嗜。他小時候就“好聽長者談古事”(《亡姑沈君夫人墓志銘》)。特別是他的姑媽沈氏經常給他講各種故事和野史,“姑為捃摭史書稗官,兒所能解者,呢呢娓娓不倦。以故枚未就學,而漢、晉、唐、宋國號人物,略皆上口”(同上)。少年時代的袁枚,尤其喜讀各種雜書,“我年十二三,愛書如愛命;每過書肆中,兩腳先立定。苦無買書錢,夢中猶買歸”(《對書嘆》)。他在《子不語序》中說:
餘生平寡嗜好,凡飲酒、度曲、樗捕,可以接群居之歡者,一無能焉,文
史外無以自娛。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惑也。這就很分明地告訴讀者,《子不語》中所記存的奇聞異事,是他畢生搜聚的結晶。至於其中所志所述,多是子虛烏有,切勿信以為真而為其所惑。他生前愛遠遊,足跡遍及東南各處佳山秀水,所到之處,必不忘“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子不語》中故事寫明流傳地的不少,如天台、雁宕、黃山、匡廬、羅浮、桂林、南嶽、瀟湘、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竇等。袁枚可算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採風者。因此,《子不語》一書在內容上自有特點。它既不同於寄託孤憤、真幻結合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也不同於儒者著書、以存風化、歸於醇正的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幾乎無怪不志、無異不述、無奇不記,既博且雜,以才子之筆,存錄了清代中葉傳播於東南一帶田夫野老口中的怪異故事,記敘了彼時士宦官紳唇吻間所流布、樂道的形形色色荒誕傳聞。魯迅評《子不語》“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於率意,亦多蕪穢”(《中國小說史略》),可謂的論。而本書的這些優劣短長之處,恰恰是因其內容博雜以及“採風”式實錄而造成的。可見,《子不語》一書除了在中國小說史上有其應獲的一席位置外,還具有較高的民俗史、社會史研究價值。即或如此,《子不語》還是浸潤著袁枚一以貫之的“倡性靈,反束縛,嘲道學,背傳統”的思想光彩。如續卷五《麒麟喊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全篇洋洋灑灑近三千言,通過從事考據之學的邱生與文明殿古衣冠者的一番對話,痛快淋漓地揭露了盲從漢學和宋學的陋儒、俗儒的流弊。文中讓宋儒現出真身、說其口是心非之法:“俄見蒼聖帶領宋儒上殿,有褒衣博冠,手執太極圈者;有閉目指心,自稱‘常惺惺’者;有拈花弄月,自號‘活潑潑地’者,”邱生最後喝了蒼聖所賜的一杯山中雲霧茶,終於茅塞頓開、若有所悟,但是對今後從事何學已無所措手足了,他對古衣冠者說:“如神人所言,某將棄漢學、宋學而從事於詩文,何如?”神回答他說:
子又誤矣!人之資性,各有短長。著作之才,水也;果有本源,自成江
河。考據講學,火也;胸中無物,必附物而後有所表彰,如火之必附於薪炭
也。子天性中本無所有,焉得不首鼠兩端?這簡直是袁枚在直接地宣講他的性靈詩學觀了。《子不語》中類似《麒麟喊冤》之章,每卷多有之,不勝枚舉。此外,該書中不乏揭露世風澆薄、吏治腐敗、虐待女性、佞佛崇道、魚肉百姓、趨炎附勢等社會黑暗現象的作品。讀《子不語》,不當為袁枚自謂的“自娛”、“戲編”字面所拘囿,而應從千百則怪異故事中爬剔出雖隱蔽、卻又鮮明的進步思想傾向。袁枚在《子不語序》中明確地揭示過全書的旨意,即“以妄驅庸,以駭起惰”,前者喻世,後者則是警世和醒世。
袁枚畢竟是天才橫溢的一代文豪,《子不語》也是彼時有數的傳世之作。前引魯迅評語中的“屏去雕飾,反近自然”,其實是對《子不語》整體風格相當高的評價。自然、平易、清新,是一種很高的散文境界。袁枚尤長駢文,抑揚跌宕,深得六朝體格。但在述異志怪時,他卻又換了副筆墨。蒲松齡的《聊齋》以小說家的大手筆幻化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花妖狐魅,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是以學者之筆時時表現著博學者的見識與反省,而袁枚的《子不語》則以才子之筆處處閃耀出個性光芒和斐麗文采。如續卷七《獵戶說虎》寫虎覓人情景:“俄頃虎至,覓鄭不得。鄭窘甚,足偶失,觸枝動。虎仰視見鄭,躍起撲鄭,格巨枝而墜者再,樹震撼葉葉有聲。虎瘡甚不能再躍,乃齧道旁石塊盡碎,銜石而斃。”何等驚心動魄!又寫虎吞物狀:“虎食兔,人口即沒。虎食雞與鳩、雉,則人口上下齶一再合,即仰噴剩羽,如散花雨,周圜丈余。雉五色文散飛,最可觀。”又是何等怪奇可怖!袁枚尤長寫人物對話,雖寥寥數語,神情畢肖。不能因書中存有率意、荒穢之篇而否定了它的整體藝術成就和特色。《子不語》無疑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說中自具風格的佳構、力作。
本書根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申孟、甘林的點校本今譯,凡事涉淫穢的四篇及重出者二則已予刪去,一從點校本之例,特此說明並致謝。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生於1716年,卒於1797年,享年八十二歲。他身歷四朝:生於康熙,長於雍正,仕於乾隆,歿於嘉慶;曾主盟一代文壇,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其名。他“身長鶴立,聲若洪鐘”(《文獻征存錄·袁枚》),雙目有神,能言善辯。袁枚著作等身,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小倉山房尺牘》、《子不語》等三十餘種。其中《隨園詩話》和《子不語》二書,影響尤大。前者“家喻戶誦,深人人心,已非一日,自來詩話,無可倫比”(錢鐘書《談藝錄》);而《子不語》則自袁枚晚年編定問世後,二百年間,屢經翻刻,流傳極廣。
袁枚雖自謂此書乃“自娛”、“戲編”之作,實際卻是用力甚勤,歷時頗久。從始作到編定,前後半個世紀,幾與袁枚整個創作生涯相終始。袁枚對志怪稗官小說的愛好,自幼養成,老而益嗜。他小時候就“好聽長者談古事”(《亡姑沈君夫人墓志銘》)。特別是他的姑媽沈氏經常給他講各種故事和野史,“姑為捃摭史書稗官,兒所能解者,呢呢娓娓不倦。以故枚未就學,而漢、晉、唐、宋國號人物,略皆上口”(同上)。少年時代的袁枚,尤其喜讀各種雜書,“我年十二三,愛書如愛命;每過書肆中,兩腳先立定。苦無買書錢,夢中猶買歸”(《對書嘆》)。他在《子不語序》中說:
餘生平寡嗜好,凡飲酒、度曲、樗捕,可以接群居之歡者,一無能焉,文
史外無以自娛。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惑也。這就很分明地告訴讀者,《子不語》中所記存的奇聞異事,是他畢生搜聚的結晶。至於其中所志所述,多是子虛烏有,切勿信以為真而為其所惑。他生前愛遠遊,足跡遍及東南各處佳山秀水,所到之處,必不忘“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子不語》中故事寫明流傳地的不少,如天台、雁宕、黃山、匡廬、羅浮、桂林、南嶽、瀟湘、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竇等。袁枚可算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採風者。因此,《子不語》一書在內容上自有特點。它既不同於寄託孤憤、真幻結合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也不同於儒者著書、以存風化、歸於醇正的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幾乎無怪不志、無異不述、無奇不記,既博且雜,以才子之筆,存錄了清代中葉傳播於東南一帶田夫野老口中的怪異故事,記敘了彼時士宦官紳唇吻間所流布、樂道的形形色色荒誕傳聞。魯迅評《子不語》“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於率意,亦多蕪穢”(《中國小說史略》),可謂的論。而本書的這些優劣短長之處,恰恰是因其內容博雜以及“採風”式實錄而造成的。可見,《子不語》一書除了在中國小說史上有其應獲的一席位置外,還具有較高的民俗史、社會史研究價值。即或如此,《子不語》還是浸潤著袁枚一以貫之的“倡性靈,反束縛,嘲道學,背傳統”的思想光彩。如續卷五《麒麟喊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全篇洋洋灑灑近三千言,通過從事考據之學的邱生與文明殿古衣冠者的一番對話,痛快淋漓地揭露了盲從漢學和宋學的陋儒、俗儒的流弊。文中讓宋儒現出真身、說其口是心非之法:“俄見蒼聖帶領宋儒上殿,有褒衣博冠,手執太極圈者;有閉目指心,自稱‘常惺惺’者;有拈花弄月,自號‘活潑潑地’者,”邱生最後喝了蒼聖所賜的一杯山中雲霧茶,終於茅塞頓開、若有所悟,但是對今後從事何學已無所措手足了,他對古衣冠者說:“如神人所言,某將棄漢學、宋學而從事於詩文,何如?”神回答他說:
子又誤矣!人之資性,各有短長。著作之才,水也;果有本源,自成江
河。考據講學,火也;胸中無物,必附物而後有所表彰,如火之必附於薪炭
也。子天性中本無所有,焉得不首鼠兩端?這簡直是袁枚在直接地宣講他的性靈詩學觀了。《子不語》中類似《麒麟喊冤》之章,每卷多有之,不勝枚舉。此外,該書中不乏揭露世風澆薄、吏治腐敗、虐待女性、佞佛崇道、魚肉百姓、趨炎附勢等社會黑暗現象的作品。讀《子不語》,不當為袁枚自謂的“自娛”、“戲編”字面所拘囿,而應從千百則怪異故事中爬剔出雖隱蔽、卻又鮮明的進步思想傾向。袁枚在《子不語序》中明確地揭示過全書的旨意,即“以妄驅庸,以駭起惰”,前者喻世,後者則是警世和醒世。
袁枚畢竟是天才橫溢的一代文豪,《子不語》也是彼時有數的傳世之作。前引魯迅評語中的“屏去雕飾,反近自然”,其實是對《子不語》整體風格相當高的評價。自然、平易、清新,是一種很高的散文境界。袁枚尤長駢文,抑揚跌宕,深得六朝體格。但在述異志怪時,他卻又換了副筆墨。蒲松齡的《聊齋》以小說家的大手筆幻化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花妖狐魅,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是以學者之筆時時表現著博學者的見識與反省,而袁枚的《子不語》則以才子之筆處處閃耀出個性光芒和斐麗文采。如續卷七《獵戶說虎》寫虎覓人情景:“俄頃虎至,覓鄭不得。鄭窘甚,足偶失,觸枝動。虎仰視見鄭,躍起撲鄭,格巨枝而墜者再,樹震撼葉葉有聲。虎瘡甚不能再躍,乃齧道旁石塊盡碎,銜石而斃。”何等驚心動魄!又寫虎吞物狀:“虎食兔,人口即沒。虎食雞與鳩、雉,則人口上下齶一再合,即仰噴剩羽,如散花雨,周圜丈余。雉五色文散飛,最可觀。”又是何等怪奇可怖!袁枚尤長寫人物對話,雖寥寥數語,神情畢肖。不能因書中存有率意、荒穢之篇而否定了它的整體藝術成就和特色。《子不語》無疑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說中自具風格的佳構、力作。
本書根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申孟、甘林的點校本今譯,凡事涉淫穢的四篇及重出者二則已予刪去,一從點校本之例,特此說明並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