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祭典(天津皇會)

媽祖祭典(天津皇會)

媽祖祭典(天津皇會),流行於天津市南開區的傳統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天津皇會是中國北方獨有的一種媽祖祭典,原名“娘娘會”“天后聖會”。據民間口傳,此會源於元明時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清代康熙四年(1665),後更名為“皇會”,一直流傳至今。它規模宏大,帶有濃郁的天津地方色彩,每逢皇會,天津民間往往傾城出動,場面十分可觀。

2008年6月7日,天津市民俗博物館申報的媽祖祭典(天津皇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3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媽祖祭典(天津皇會)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單位:天津市民俗博物館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Ⅹ-36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媽祖,也稱天后,為海神,民間對天后的崇信源於金元時期漕運的興起,南方的水手、船戶將當地的媽祖信仰傳入天津,以祈求海神媽祖保佑航海平安。民間口傳源於元明時期,文字記載是從清康熙四年(1665)開始。原名“娘娘會”“天后聖會”。乾隆年間,“娘娘會”因其宏大規模引起皇帝注意並受到嘉獎,由此改稱“皇會”並流傳至。

主要活動

天津皇會是天津民間的民俗活動。它最初是為祭祀媽祖誕辰而舉行的慶典儀式。伴隨著天津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逐漸演化成一種獨特的將神祇崇拜、宗教信仰、問醫求子、祈福還願、賽會演劇、男女游觀、會親訪友、社會交往、城鄉商品交換等活動集體的廟會形式。
舊時天津皇會的會期為九天,從農曆三月十五日起至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日止,其中十六日、十八日、二十日、二十二日有花會展演。花會展演場景貫穿天津衛的城裡城外。
天津皇會是一種有組織、有計畫、有嚴格規定的廟會形式,其中的表演內容包括淨街、門幡、太獅、捷獸、中幡、跨鼓、扛箱、重落、拾不閒、法鼓、旱船、秧歌、花鼓、繡球、寶鼎、寶輦、鑾駕、接香、燈停、接駕、華蓋寶傘、頂馬、報事靈童、日罩、燈扇、大樂、高蹺等幾十種。各表演團體以“會”的組織形式出現在皇會上,每一藝術種類的表演都有幾個各具風格的“會”擔任。這些“會”少則二三十道,多則百餘道。每次皇會出會時,表演的內容和“會”的數量都不完全相同。

文化特徵

天津皇會是媽祖文化在天津傳承中所形成的獨有的民俗文化活動,歷久彌新,世代傳承;最初天津皇會僅為祭祀天后娘娘誕辰古日(農曆三月二十三)的慶典活動,後來伴隨著天津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逐漸演化成為一種獨特神祇崇拜、祈福還願、求醫問子、賽會演劇、社會交往、商品交換等活動於一體的廟會活動。皇會的主要內容和形式,都與紀念天后誕辰和天后散福省親有著直接的關係,最多時參加表演的團體有100多道會,薈萃了天津地域民間文化的精華,整個祭祀活動由農曆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三,歷時九天。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媽祖文化在天津的傳承中,形成了既有本身特色又具有天津地域文化特點的民俗文化。它滲透到民眾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乃至城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
傳承狀況
由於社會的發展,天津皇會的老藝人先後謝世,天津皇會傳承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亟待保護。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天津市民俗博物館獲得“媽祖祭典(天津皇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媽祖祭典(天津皇會)項目保護單位天津市民俗博物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2年9月,第六屆中國·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開幕式後舉行了皇會踩街表演活動,來自天津、台灣皇會的15道會600餘人的表演隊伍進行了全長1600米的踩街表演。
2018年4月,由天津戲劇博物館文廟博物館管理辦公室、天津市文物博物館學會民間收藏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天津皇會史料展在鼓樓博物館開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