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媽嶼島從汕頭市區廣場乘船,往東南方向航行約半小時便可達到。
1995年12月,我國第一座大跨度懸索橋汕頭海灣大橋建成後,媽嶼島便成了這座大橋的一個橋墩,與海灣大橋連成一體,形成一道新的景觀。海灣大橋有通往媽嶼島的引橋,往返媽嶼島方便得多了。
媽嶼島長0.65公里,寬0.64公里,海岸線長2.3公里。由於地處廣東省汕頭市內海向外海的出口,地理位置險要,解放後一直做為海防前哨,被列為軍事禁區,1979年才對外開放,闢為旅遊景點。1995年12月,我國第一座大跨度懸索橋汕頭海灣大橋建成後,媽嶼島便成了這座大橋的一個橋墩,與海灣大橋連成一體,形成一道新的景觀。海灣大橋有通往媽嶼島的引橋。
主要景點
潮海關
原是潮州新關,由中國人管理,也稱“常關”,為營仔山上兩座平房。鹹豐三年(1853年),潮州與香港貿易猛增,粵海關就在媽嶼設海關,築兩座各150平方米平房(市文保單位),因此前在庵埠已設海關,故媽嶼者稱“潮州新關”,同治二年即1863年遷入汕頭市,1901年被潮海關接管。7年後在島南靠海處,又設立潮海關,由外國人掌管,故也稱“洋關”。建一座兩層洋樓為洋人頭目稅務司等所住(2002年被拆),附近再建兩層大洋樓為海關人員住(俗稱“引水樓”,1991年因屬危房被拆)。1994年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媽祖廟
島上最奇之處,莫過於一島有兩座媽祖廟。沿海漁民信奉媽祖本是平常事,但一島兩廟,且相鄰而立,香火相映,卻是此島獨有之景。
位於媽嶼島北面山麓的古廟是元代漁民從湄洲祖廟請來香火而創建的,後毀,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重建,1928年重修,是粵東沿海最早的媽宮之一。古廟有正殿,三開間,廟內保存始建的二根梭型石柱。多少年來,人們出海前都要上島祭拜,帶活雞放生,以至島上雞群滿山,故媽嶼島亦稱放雞山。現廟前有座雄雞雕塑,色彩斑斕,正是這段歷史的寫照。
傳說,老廟的香爐不知何故,一連三次滾落山坡,引起人們的猜測,大概是媽祖住得久了,想搬新居。於是,在香爐落地處,又建起一座新廟。島上遂有新舊兩座“天后廟”。新廟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分門亭、下堂、龍虎天井、拜廳、正堂,規模較大。後兩廟皆失修傾塌,1981年重新修建。
重修後新廟體現了潮汕木雕、石刻、嵌瓷三大建築藝術特色,尤其是屋脊的薛仁貴征東、羅通掃北等6組嵌瓷塑像,久經海風日曬而不褪色,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令人叫絕。廟內天后娘娘像前,有一副對聯:“江河湖泊清波浪,通達遠近逍遙遊”,上聯七字全部以三點水做偏旁,下聯偏旁全部“坐船”,頗有特色。
老媽宮
創於元代(1271至1368年),是粵東沿海最早媽宮之一。明萬曆四十八年南澳副總兵何斌臣拓新之,其所撰碑記堪稱媽廟史學瑰 寶,已被重刻嵌牆。鹹豐十一年重建,1928年擴建,1984年由港胞捐修,1993年“媽生”日重建落成。廟建築335平方米,恢宏典雅, 富麗堂皇,並築石牌坊、大戲台、壽星石雕、亭閣、碑廊、放雞立體嵌瓷台等。
新媽宮
創於清。傳說來汕辦洋行泉州人吳氏,請先生選中老媽宮數十米遠處作墓地,吳來看地,忽見一個大香爐,經打聽知它是媽宮的, 是“自己飛來的”,便帶頭捐資,經3年多於此建起新媽宮,比老者規模更大。1983年,由市旅遊公司牽頭,普寧人泰僑張伯花先生捐7 萬多元,公司也捐約1萬元,合力重修。同年,張華雲撰、高煜書碑記豎於廟前。門壁保留清代由100多塊石雕石和規格石砌成,古色古 香。龍柱工藝超凡,嵌瓷艷麗精美,木雕巧奪天工。體現了潮汕木雕、石刻、嵌瓷三大建築藝術特色,尤其是屋脊的薛仁貴征東、羅通掃北等6組嵌瓷塑像,久經海風日曬而不褪色,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令人叫絕。廟內天后娘娘像前,有一副對聯:“江河湖泊清波浪,通達遠近逍遙遊”,上聯七字全部以三點水做偏旁,下聯偏旁全部“坐船”,頗有特色。
東海普陀山寺
在新媽宮東南牆邊,創自清乾隆甲午年(1774),現存大殿後牆,搭篷奉供佛像供善信祭拜,政府宗教部門已批准重建,正在籌 資。寺有兩塊重要文物碑刻倖存,一是“東海普陀山”寺匾,上下小字刻“廣東南澳鎮標右營把總姚高敬題”、“乾隆三十九年 (1775)二月穀旦立”;二是“開山三寺正瑞和公蓮位”碑,內載正瑞大和尚共創三寺(其一東海普院山寺)、重興五寺、修路50 余里、修橋70餘處,堪稱大德。
娘娘石像
天后古廟娘娘石像位於媽祖宮南側100多米處,面朝大海。媽祖宮作為主要敬奉場所,為留住海外華僑的鄉愁,連結海外華僑鄉情鄉誼,1994年媽宮理事會籌資23萬元,新加坡華僑捐資35萬元,共籌集58萬元,由
汕頭市工藝美術學校設計,聘請福建省惠安縣崇武豐源石制場精心刻造,大小108塊石雕砌成的天后古廟娘娘石雕像,象徵著欲放飛的108隻和平鴿,祈求汕頭港風平浪靜、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天然海浴場
海浴場位於東南面,可遠眺南澳島,近觀鹿嶼,是約100米長月眉形海灣。沙灘平坦潔白,海水碧透清綠,是沐浴天池。兩側鳳、 鸞二山,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海灘中間,突起一座小石峰,裂痕片片似花瓣,故被稱為“牡丹峰”,與左右山形成“鸞鳳朝牡丹”佳 景。灘頂木麻黃綠樹成帶,可供泳者避暑。沖淡室、餐飲室、酒樓為泳者提供種種方便。浴場海蝕岸石刻著賴少其頌媽祖詩、曾鳴 “南島奇峰”、陳大羽“聽濤”等絕筆,為島增彩。
媽印石
位於媽峪島碼頭,海上有塊黑褐色的石頭,其貌不揚,當地人叫它媽印石,相傳為媽祖化神入海時的遺蹟。說來也怪,這媽印石不論潮漲 潮落,總是浮出海面,不被海水淹沒。
觀海亭
因1962年陶鑄同志登島倡建,又稱“陶鑄亭”。1983年2月,著名書畫家劉海粟87歲時留下“媽嶼碧海飛白浪,天風海濤曲末終”題詞,現刻於醉潮樓前雕塑上。
旅遊信息
媽嶼島位於汕頭市出海口。從汕頭市區廣場乘船,往東南方向航行約半小時便可達到。
景區特產
揭陽醬油
產於揭陽市區,是潮汕傳統調味佳品,歷史悠久,遠近馳名。揭陽醬油選用優質原料,採用天然發酵,生產工藝考察,具有色澤鮮艷、醬香農馥、鮮美爽口、經久耐藏的特點。
新亨菜脯
產於揭東縣新亨鎮。“菜脯”即蘿蔔乾,是潮汕傳統佐食佳品。新亨菜脯選用優質蘿蔔為原料,精工醃製而成,色澤光潔,皮柔肉酥,香脆可口,既或佐餐又有消食開胃的功效。
普寧豆醬
豆醬是潮汕地區傳統調味品,以普寧所產為最佳。普寧豆醬選用優質黃豆、麵粉、食鹽等為原料,經發酵、曬制、蒸汽殺菌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色澤金黃,質醇味香,營養豐富。
炮台南糖
產於揭東縣炮台鎮,又名蛋面南糖,是潮汕名優食品,已有近百年生產歷史。炮台南糖選料上乘,鬆軟爽口,清甜醇香,肥而不膩,為佐茶佳品。
景區美食
豆腐花
豆腐花亦稱豆腐腦,這一風味小吃,以其經濟實惠、方便適口的特點歷數百年而不衰, 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豆腐腦的最大特點是豆腐的細嫩,故稱豆腐中的腦,因此要掌握點滷的技巧。
無米粿
“無米粿”不含大米成分。它的果皮用茨粉加工後做成,餡有鹹、甜兩種。鹹的通常用切得很細的筍絲或芋粒為餡;甜的餡則一般採用豆沙或芋泥等等。皮薄而透明,從外面就可以看見裡面的餡是什麼質量。“無米粿”圓而似餅,小巧玲瓏。
西天巷蚝烙
蚝烙為潮汕傳統食品,蚝烙以鮮蚝(學名牡蠣)為主料,以鬃頭肉煎成的豬油,上等雪粉,鮮鴨蛋為配料,辣椒醬,上等魚露,蔥粒等為調料。用料專選達濠蚝仔,雪粉,蔥粒拌勻下平底鍋(俗稱煎鼎),用旺火厚箐腸部的脂肪烙煎,淋上蛋漿,並配入適量上等魚露,辣椒醬。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品嘗時放上洗淨切碎的芫荽和配上上等魚露為作料,具有外酥里嫩,香脆鮮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