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赫哲族婚俗)

婚俗(赫哲族婚俗)

婚俗(赫哲族婚俗),黑龍江省同江市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赫哲族婚俗的主要形式為聘娶,但一般不以門當戶對為主要條件,而是看重勞動技能。在長期的生活中,赫哲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婚俗。赫哲族婚俗,從英雄史詩時代到近現代,雖然描寫濃淡不一,但卻從未脫離開神靈意識和孝道禮節這條主線。就婚禮的形式看,它與赫哲族傳統漁獵生產經濟有著緊密的聯繫,如用捕魚的船隻搭成彩船迎親,用運載獵物的“托日乞”(狗爬犁)搭成彩橇結親等。赫哲族婚俗包含提親、過小禮、過大禮等儀式,它與赫哲族的民間音樂、歌舞藝術、文學藝術、手工技藝以及社會信仰、倫理道德和人文觀念等融為一體,具有北方民族民俗特色和生活情趣。

2014年11月11日,婚俗(赫哲族婚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13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婚俗(赫哲族婚俗)
  • 申報地區:黑龍江省同江市
  • 遺產類別:傳統民俗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Ⅹ-139
  • 批准時間:2014年
歷史淵源,活動流程,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赫哲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漁獵文化的歷史可追溯到六千至七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和新開流文化時期。歷史以來,赫哲族曾一直信奉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崇拜祖先,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則。他們講究法度,尊崇禮儀,故而在他們的生產生活中,形成有許多的禁忌和許多要求人們奉行的禮節。這就為赫哲族的傳統婚俗儀式的形成奠定了民俗文化基礎。就赫哲族傳統婚俗而言,它首先強調的是要懂得敬奉神靈,要學會和遵循祖宗定下的各種規矩。
總體來說,赫哲族婚俗的發展經歷了從簡單到繁瑣,再由繁瑣到簡單的過程。
早年的赫哲族的婚姻禮儀比較簡單。據曹廷傑編著的《西伯利亞東偏紀要》記載:“聘娶,男攜酒壺入女家。先飲,後議銀兩數目,上者以綢緞羔皮代,次以布。女與父母俱允,即同宿一夕,再約期送女,不親迎。時有同妝婦女三四俱乘船至門前,步行入戶,女即執酒敬客,客以布為禮,亦敬翁姑兄嫂。陪嫁用樺皮為筐笛木杓。”
中國解放以前,赫哲族婚俗受到了滿漢文化的影響,儀式日漸繁瑣,一場婚禮要經過擇偶、訂婚、過禮娶親等儀式,但這種繁瑣、約定俗成的婚規也是因地而大同小異的,以揭蓋頭為例,街津口的赫哲族人是用秤桿去挑甩在前房檐上;八岔的赫哲族人是用一根棍挑起扔在房門屋頂上;四排的赫哲族人則是用馬鞭子將紅布挑起。
中國解放後,婚姻制度發生了變化,即由包辦婚姻、買賣婚姻變為自由婚姻。受社會新風俗的影響,赫哲族婚俗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比較突出的是男女婚姻得到了自由,其結婚儀式也有所改變,大部分赫哲族人選擇在學校教室或其他公共場所採取新的結婚儀式舉辦婚禮,免去了舊社會結婚儀式中的陳規舊習。

活動流程

提親:赫哲族人實行氏族外婚制,一個氏族的人不能結婚。過去,赫哲族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辦,男子十八九歲、女子十五六歲即結婚。一般男子到了成婚年齡,家長看中哪家姑娘,就由男子的父親、伯父或叔父去女方家提親,也有請媒人同去的。他們帶著酒肉到女方家,酒過三巡之後,才正式說明來意。如果姑娘的父親也看中了男方家的小伙子,親事很快就能說成。如果女方家對男方不滿意而未答應,媒人就再去說親,直至對方同意為止。女方同意,就算把婚訂下來了。女方挑選女婿的標準是勞動好,是捕魚、狩獵的能手。早先也有比武擇婿的,比摔跤、射箭、叉魚,或者比能不能一刀削成一個烤魚的烤叉。男方娶妻的意願是要找人品好、聰明賢惠、手藝巧的姑娘做伴侶。窮、富、長相併不是男女擇偶的主要標準。
過小禮:一般在女方家舉行。男方帶去酒肉,要把訂婚時商定的部分彩禮送到女方家。參加過小禮的人主要是男女雙方一些近親的老人。過小禮的同時商定過大禮的日期。
過大禮:須將女方所要的全部彩禮如數送上。彩禮多是衣服、布匹、家具、首飾等,也有用馬作為彩禮的。
娶親:不管兩地遠近、天氣好壞,男方家都要由新郎和至親好友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女方家部分親友須事先把陪送嫁妝送到男方家中。迎娶新娘時,新郎要披紅掛綠騎著馬,還有儐相陪同。如果男女兩家較近,當日即可把新娘接到家;如果兩家相距較遠,迎親的人們要在女方家住一宿,第二天把新娘迎接到新郎家。迎親的人們會受到女方家一番招待。然後,迎親、送親的人們送新娘去新郎所住的村屯,夏天乘彩船冬天坐彩橇。送親的人有新娘的母親、兄弟、姐妹和親戚朋友,新娘的父親不送親。新娘的姐妹和朋友們將新娘扶上彩橇或彩船後,離家嫁人的新娘要哭泣男方家接回新娘後,要先安頓在別人家,第二天再舉行婚禮。女方送親的人快到時,男方家的老人和親友們要出門迎候,並敬酒三杯。
婚俗(赫哲族婚俗)
赫哲族婚俗
婚禮:舉行婚禮一般是在太陽剛要升起的早晨,也有在上午的。婚禮開始前,把蒙著紅蓋頭的新娘迎進院裡,由婦女們領到院內拜天地的地方。新郎、新娘拜天地時,院中放一張桌子,桌上放著焚香的香爐。在司儀主持下拜完天地,新郎在前領路,新娘跟隨走入洞房。當新娘走到洞房門口,新郎用一根木棍將新娘的蒙頭紅布挑起甩到房門外屋頂上,新郎、新娘這才第一次見面。新郎、新娘入洞房後,先拜祖宗三代,接著由一位非新郎直系親屬的老人手執三四尺長、中間扎著3條紅布的3根蘆葦(象徵祖宗三代的權杖)向新娘訓話。大意是說要孝敬公婆,尊重丈夫,待人要和藹,不要發脾氣;要好好勞動,不要偷懶,屋裡的話不要向外傳,外面的話不要往家裡傳;要團結和睦,好好過日子。老人訓話時,新郎、新娘要跪著聽。一番訓話畢,新郎、新娘還要在祖先牌位前跪好,聽老人向祖先禱告。大意是新媳婦已經娶回來了,從前是外姓人,現在是一家人了,請祖先好好管教;也請祖先在上天保佑,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家業興旺、過上好日子等等。向祖先禱告完後,新郎、新娘再拜灶王。老人又向新娘訓話,大意是一輩子不離這裡;灶火不好燒時,不要埋怨;天天把炕給老人燒好等等。拜過灶王,還要給老人磕頭,一整套程式進行完,婚禮才告結束。
婚宴:參加酒席的人一般是老年人與老年人同桌,年輕人與年輕人同桌,新郎、新娘要挨桌敬酒並給老年人酒桌的人磕頭。酒宴至晩盡興散去,不鬧洞房。宴罷,新娘要給親戚朋友中的長輩人裝煙、倒水,一一拜認。新郎要吃豬頭肉,新娘要吃豬尾巴,意思是男的帶領,女的跟隨。新婚當晚,新郎、新娘吃麵條,表示夫婦長壽。
回門:赫哲族有新郎隨新娘回門的習俗,但回門的日期沒有定數。有的結婚第三天回門,有的一個月才回去,有的人根本不回門。回門後,在娘家停留的時間沒有定數。有的在娘家吃一頓飯即返回,有的住上幾天,有的住一個月才返回婆家。

文化特徵

赫哲族婚姻習俗經歷了從簡單到繁瑣再到簡單的變遷
早期赫哲族婚姻禮儀比較簡單:男方到女方家,邊飲酒邊議聘禮。同意後即同宿一夕,再約期送女。而後受滿漢族文化影響,婚姻的規矩也就越來越繁瑣,其操作程式也越來遺細化。從擇偶、訂婚、過禮、娶親到回門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結婚則要經過一系列的程式和經濟社會的交往,才能最後獲得社會的認可。中國解放後婚姻制度發生了變化,婚俗也變得簡單起來,即舉行一個簡單的婚禮儀式即可。從縱向發展衍變來看,赫哲族婚俗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繁瑣,再從繁瑣回歸簡單的歷史變遷。
婚俗(赫哲族婚俗)
赫哲族婚俗
傳統的赫哲族婚俗比較開放
赫哲族婚俗的開放主要表現在擇偶上門第觀念不是很重,不像漢族那樣強調門當戶對;性較自由,不像漢族傳統上那樣注重貞操;離婚限制較少,離婚率比較高,不像傳統漢族那樣離婚難;寡婦改嫁相對比較容易,不像漢族那樣受到“三從四德”等規矩的束縛。赫哲族這種開放的婚俗是同其民族的歷史、文化相關的。比如門第觀念不重,可能與赫哲族長期生活在氏族社會有關,氏族社會不像階級社會那樣有著產生等級觀念、門第觀念的深厚土壤。性較自由同漁獵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和炕居環境有關。離婚多,寡婦再嫁易,與赫哲族文化有關。
歧視婦女的習俗越來越少
在傳統赫哲族婚俗中,對婦女歧視性的規矩較多。她們的婚姻由父母包辦,有的從小就要到男人家做童養媳,有的要嫁給小女婿。婚後作媳婦多受氣、挨打、挨罵。傳統舊婚俗,對婦女是一道道枷鎖。中國解放後,包辦婚姻、買賣婚姻為自由戀愛、自由結婚所代替;婚後感情不合可辦理離婚。婚姻制度上這些根本變化,為新的婚俗注入新內容、新規矩,不斷剔除舊婚俗中的糟粕,即歧視婦女的約定俗成。新婚俗給婦女帶來了幸福,婦女得到了自身的解放和社會地位的提高。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赫哲族是以漁獵生產為主的民族,漁獵文化貫穿於婚俗過程的每個環節,因此赫哲族的婚俗具有獨到的特點和民族性,是赫哲族的歷史、文化、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體現。赫哲族婚俗屬社會群體傳承模式、其歷史久遠、年代久長,能體現赫哲族的傳統文化、民俗民風、社會現象和民族印象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
婚俗(赫哲族婚俗)
赫哲族婚俗
  赫哲族婚俗與本民族的民間音樂、歌舞、文學藝術、手工技藝以及社會信仰、倫理道德和人文觀念融為一體,結合黑龍江當地文化與風俗的特點,演繹、細化並傳承為更為喜慶熱烈的婚嫁禮儀程式,為中國婚俗文化增添了色彩,是中國婚俗文化多樣化的見證。
  社會價值
  赫哲族的婚俗具有多種文化特徵與廣泛的學術價值、社會價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國東北地區依山傍水民族具有的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婚俗禮儀文化現象。
  學術價值
  赫哲族婚俗不僅有民族學、民俗學的將價值,還具有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學、社會學等多學科學術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赫哲族有語言無文字,因民族語言的瀕臨失傳,許多可以靠著口耳相傳的文化遺產隨著歲月的流失而不斷的衰減。赫哲族的婚俗,由於語言瀕危失傳的主要因素和受到外來的文化的衝擊和影響,赫哲族婚俗便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許多禮儀程式面臨失傳,保護與恢復的呼聲日趨強烈,其當存現狀也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傳承人物

吳福勝,1959年出生,赫哲族婚俗第三代傳承人,其受父親吳漢貴的口傳心授,繼承了赫哲族婚俗全部的婚俗禮儀程式,他不但在婚俗上繼承和沿襲,而且在魚皮製作技藝上有所發展。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同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婚俗(赫哲族婚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婚俗(赫哲族婚俗)項目保護單位同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12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黑龍江·佳木斯·同江市文化周活動中,來自街津口、八岔兩個民族鄉的15名演員表演了《江畔神韻》《薩滿神歌》《赫哲婚俗表演》等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