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發源於古代烏孫,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烏孫以馬千匹為聘,漢以江都王女細君為公主,妻之。”這一史料表明:公元前109年哈薩克族的先民烏孫王國的昆彌與漢朝聯姻迎娶漢公主時,曾以馬千匹為聘。
1511一1523年間頒布的哈薩克族第一個法典《哈斯木汗法典》,由當時的哈薩克汗國統治者哈斯木汗根據自古相傳的習慣法和人們的意願,並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制定的。這部法典中的民事法,對婚喪嫁娶等禮俗和慶典、節日進行了規定。
1598一1645年間,在《哈斯木汗法典》的基礎上,葉斯木汗統治時期又形成了《葉斯木汗習慣法》,也稱為“古用法律”。
1680—1718年間為頭克汗統治時期,為了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情況,統治者對《哈斯木汗法典》和《葉斯木汗習慣法》作了較大的修改和補充,形成了《七項法典》(又名《頭克汗法典》)。《頭克汗法典》中規定近親結婚(七代以內)可判死刑或者交給親族懲罰,法典中還有專門關於寡婦轉房的規定,即“安明格爾”習俗。《頭克汗法典》保留下來的共有33個片斷,登載在列夫申撰寫的《吉爾吉斯一哈薩克諸帳和各草原志》一書中。自此哈薩克族的婚禮便以其特有的儀式程式流傳在民間,後來還比較完整地保留著哈薩克婚禮的儀式程式,並發展演變成為具有遊牧民族特色的民俗現象。
活動流程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包括一系列嚴格的程式,主要有說親儀式、訂婚儀式、送彩禮儀式、出嫁儀式、迎親儀式。
說親儀式
說親時由男方父親或委託近親帶上禮物到女方家說親,如女方有意,將會進一步商定舉行訂婚儀式的時間。隨後男方父母或兄嫂會帶上一匹馬、帶戴鷹羽的花帽、手鐲、耳環、一套女子服飾等禮物去會見女方父母,為即將成為兒媳婦的姑娘舉行戴鷹羽儀式,哈薩克語稱“烏克塔合吾”。
訂婚儀式
哈薩克語稱訂婚儀式為“庫達拉蘇”,該儀式在女方家舉行。訂婚當天,男方父母和近親會帶上一匹馬和其他禮物到女方家,女方邀請親戚朋友和鄰居參與,並宰殺一頭黃額牡羊款待親家。飯後女方家人會給客人端上羊尾巴油、羊肝和優酪乳攪拌而成的食物,女方家的婦女要親自餵進客人嘴裡,祝福客人生活如羊肝香。女方家的年輕男女也會把男方家的年輕客人誘至小河邊,推到河裡戲耍逗樂。如附近無河,人們便在門前挖個坑灌滿水,以坑代河,這叫“踏水禮”。客人走時,女方家會贈送禮品。在訂婚儀式上,男女雙方要議定彩禮。
送彩禮儀式
送彩禮時未婚夫由一小伙陪同,父母及姑、舅、姨等近親相伴,馱著彩禮前往未婚妻家。除牲畜外,男方所送的彩禮包括壁毯、帳帽、被墊花氈、毛毯以及冬夏季穿戴的各種衣服等,禮物必須以奇數為單位。未婚夫未到家門時要下馬,不可同眾人進女方家門,他會在女方婦女的陪同下來到家門口,女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婦女向新郎身上撒喜糖,祝願新郎幸福美滿。之後,女方會選兩三位有經驗的婦女,打開彩禮,任人觀賞、評論。如認為彩禮不齊全,還會向男方家提出補充彩禮的要求。
出嫁儀式
婚禮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會舉行青年男女對唱娛樂活動。女方父母把女兒嫁妝放在一個小氈房內,請一位有聲望的老人為新娘致祝詞,新娘和姑娘們圍坐一起,用幔帳遮面龐。之後,新娘的親密朋友用“薩仁”曲調對新娘唱歌,贊新娘之美,勸新娘不要悲傷。小伙子會唱輕鬆愉快、風趣詼諧的《勸嫁歌》。第二天新娘要去婆家了,蓋上頭巾獨坐著哭泣,並唱《告別歌》。唱完,在伴娘和婦女們的簇擁下和親人擁抱告別,父母也向女兒唱送別歌。然後由哥哥或弟弟把新娘扶上馬,不再哭唱,不可回頭,直奔夫婿家門。
迎親儀式
當姑娘離開父母家前往男方家時,男方就要在家舉行隆重的迎親儀式,哈薩克語稱為“克棱吐斯如托依”。男方家舉行儀式當天要宰殺牲畜,款待賓客,期間有各種彈唱活動以及刁羊、姑娘追、賽馬、摔跤等民間體育活動。
待男方長輩齊聚後,新娘在兩位嫂子的攙扶下,通過跨火盆、塗黃油等一系列儀式後,以右腳為先跨人男方家。婆婆會帶領阿吾勒里的母親們,端著盛滿優酪乳疙瘩、油果子、糖果的盤子向新媳婦頭上拋撒喜食,並張開懷抱迎接新娘。
婚禮開始時,首先要舉行揭面紗儀式。揭面紗一般由一個胳膊上系有各色布、手持嫩樹枝,活潑風趣、能說善唱的男子擔當。要先唱“開場白歌”,然後唱《揭面紗歌》,哈薩克語稱“別塔夏爾”。歌曲唱罷後新娘給長輩們俯首敬禮。禮畢後要進行往火爐里倒油汁的儀式,當火焰升起來的時候,氈房裡的人都要念道:“火神娘娘,油神娘娘,給我們福祉”,以此祝福新婚夫婦幸福。這是哈薩克人在改信伊斯蘭教之前的拜火遺俗。新婚夫婦還將合飲一碗由毛拉念過經的聖水,或由老人給新娘倒碗茶,並做“巴塔”(祝福)。婚禮期間,新娘會坐在剛宰的羊剝下的羊皮上,含有生育順利之意。之後,一盤羊肉端上來,新娘先請公公、婆婆、長輩品嘗,屈膝施禮,之後才能吃肉、喝茶。吃喝完,便開始各種娛樂活動,阿肯們彈起冬不拉,一邊為新人祝福,一邊歌唱新生活,一直唱到第二天破曉。
文化特徵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具有氏族外婚的特點。哈薩克人通常在不同氏族部落間通婚,但與同一個氏族部落結親時,七代之內的近親不得通婚。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具有以歌伴婚的特點。哈克族的婚禮歌貫穿於出嫁和迎親之中,演唱形式包括獨唱、對唱兩種,內容反映哈薩克族婚姻制度和民俗事項。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具有固定性特點。一旦結婚一般不離婚。哈薩克族締結婚姻後就要嚴格遵守承諾,承擔義務和責任,不能隨意解除婚約。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具有草原風情。哈薩克族是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相對寬闊的生活環境,造就了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其婚俗正是在長期的草原生活中孕育而成的,哈薩克族的婚嫁儀式中處處展現著草原文化特色。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具有展示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通過婚禮過程中的祝詞、婚禮歌、阿依特斯等活動,向參加婚俗活動的人們展示哈薩克族傳統文化、社會風尚等豐富而深邃的內涵。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具有規範性和獨特性。其婚嫁儀式是世代傳承的,有一定的模式和禮俗,是加強親友間聯繫的一種方式。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具有娛樂性特徵。在舉行婚禮儀式的過程中,常常伴有民眾參與的阿依特斯、阿勒特巴汗、賽馬、姑娘追、刁羊等文化娛樂活動。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哈薩克族傳統婚俗涵蓋哈薩克人歷史、文化、人生禮俗、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等內容,帶有較濃的草原文化特點,是哈薩克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涉及哈薩克族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富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民族特色,是哈薩克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研究哈薩克族文化、歷史、民風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傳承狀況
掌握著傳統哈薩克族婚俗儀規的老一輩正不斷減少,而年輕一代熱衷於現代化的婚慶儀式,因此在傳承上出現了後繼乏人的狀況,使傳統哈薩克族婚俗的繼承和發揚面臨危機。
傳承人物
阿克巴爾·庫代熱,男,1952年7月出生,哈薩克族, 2010年入選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哈薩克族婚俗。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化藝術研究所獲得“婚俗(哈薩克族傳統婚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婚俗(哈薩克族傳統婚俗)項目保護單位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化藝術研究所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3年6月15日,“西域汗血馬——中國那拉提”速度賽馬公開賽在新疆新源縣那拉提大草原開展,哈薩克婚俗在活動中進行了展示。
2014年7月,新疆新源那拉提草原進行了哈薩克民俗風情表演,上演了哈薩克人的祖先烏孫王迎娶大漢公主解憂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