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氏按蚊

威氏按蚊

威氏按蚊(Subgenus willmori (James,1903))是蚊科按蚊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氏按蚊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雙翅目
  • :蚊科
  • 亞科:按蚊亞科
  • :按蚊屬
  • 亞屬:塞蚊亞屬
  • :威氏按蚊
  • 分布區域:印度, 尼泊爾, 泰國
  • 命名者及年代:Subgenus willmori (James,1903)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與多斑按蚊非常近似,成蚊腹節Ⅱ-Ⅷ有密集的鏟狀淡鱗;翅脈Ⅴ2(基柄)明顯比前叉室長;雌蚊觸鬚端黑環為亞端白環的1/5寬,亞端黑環有白點,幼蟲頭毛2-3C具側芒;胸毛11-P正常;腹毛1-Ⅱ-Ⅶ葉片葉絲不超過葉身的1/2長,肩部有明顯斑紋。
形態描述
雌蚊中型棕灰或棕黃色蚊蟲,翅長3.5-4.lmm。頭:頭具不很密集的淡色鱗;後頭豎鱗黑褐色;額簇發達。喙除唇瓣外一致暗色。觸角梗節背內側常有一些細白鱗;鞭分節1有白鱗。觸鬚基部1/3鱗片較為蓬鬆,共有白環3個;端和亞端白環接近等長,或亞端白環比端白環略長;基白環較窄,有時不完整;端黑環窄,通常只有端白環的1/5-1/4寬;亞端黑環通常有白點,但是約有25%的標本無此白點;此外,觸鬚基部內側常雜有少許淡羽鱗。胸:前胸前背片無鱗或有1-2片淡色鱗;後背片褐色,光裸。中胸盾片棕灰色或棕黃色,有一暗褐色中央縱條,中側縱條不明顯;整個盾片除翅上區光裸外,覆蓋較為密集的淡色窄鱗和窄彎鱗,肩窩的鱗片則較寬;前突部中央的白色豎毛鱗較密,兩側角有較多的黑色豎鱗;小盾片淡褐色,後緣有稀疏的淡色窄鱗,胸側板黑褐或棕褐色,中胸前側片與後側片交界處常有一些淡色鱗;無前胸側鬃;氣門鬃5-8根,並常雜有1-2片淡色鱗;中胸上後側鬃6-8根。翅:前緣脈有白斑7個,其中翅基1/4處有3個;亞前緣白斑和亞端白斑通常寬大;端白斑常被一小黑斑分隔為2。Ⅴ1基部1/4一致暗色;基端常有一小白斑;Ⅴ2(基柄)有2-3個黑斑,位於基端或亞基端,Ⅴ2.1和Ⅴ2.2各有2個黑斑;Ⅴ4(基柄)1/2色淡,末段有較長黑斑2個,Ⅴ4.1和Ⅴ4.2各有2個黑斑;Ⅴ5亞基部有一明顯黑斑,以及除Ⅴ5.1有黑斑3個和Ⅴ5.2末端黑色外,其餘為白色;Ⅴ6有黑斑3個。各縱脈末端都有緣纓白斑。足:各足股、脛和跗節1-2具明顯白斑點;股、脛上白斑點較多,且常連成塊狀。前跗節白環較寬,節2-4有基白環;中跗節白環窄,僅節1-3有端白環;後跗節1-2末端白色,節3-4白色,中部各有一寬黑環,跗節5全部白色。腹:腹節淡褐色,節Ⅱ-Ⅷ背板有密集的淡色鱗,節Ⅵ-Ⅷ鱗片更為密集,在節Ⅴ-Ⅷ後側角上有突生的黑鱗。腹板通常僅節Ⅵ-Ⅷ有鱗。
雄蚊一般形態與雌蚊同。觸鬚節2內側有淡鱗,節3末端有一大白斑;節4和節5基背各具一暗橫帶,其餘大部白色。腹節腹板有散在淡羽鱗,節Ⅷ末端黑色羽鱗較多。
尾器:抱肢基節具亞基刺4-6根,最內側一根短,外上側一根粗而長,末端鉤狀。小抱器棒狀構造(背葉)末端膨大向內彎,內含2根刺狀物,腹葉不發達,頂毛短,約與背葉等長,亞頂毛與頂毛等長或僅有頂毛的1/3。陽莖葉片4-6對,均較短寬,全部葉
片除最小一對外,均有小齒。
幼蟲頭:頭毛2-3C較粗壯,兩毛末端常向外成一倒的“八”字形;有明顯的側芒。4-C較長;5-7C中等發達,各有羽狀分枝16根以上;8-C長,通常不分枝,或在末端分2枝;9-C常分3-4枝。胸:胸毛1-2P發達,具羽狀分枝,基瘤發達;少數標本兩毛基相互聯合成一塊;3-P單枝;胸毛3-T為普通毛狀,分3-5枝。腹毛1-Ⅰ為普通毛狀,常分3-5枝;1-Ⅱ已發育成掌狀毛,有柳葉形葉片11-13片;1-Ⅲ-Ⅶ為發達的掌狀毛,葉肩明顯,在葉肩端部或亞端部常有色素斑紋,葉絲尖銳,較短,不超過葉身的1/2長,腹毛6-Ⅳ-Ⅵ常分3-4枝。腹毛1-X較粗而長,比尾鞍長;氣門梳具長齒3-4個。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福建(1♀)、海南(1♀)、廣西(30♀♀)、四川(2♀♀)、雲南(30♂♂,30♀♀,30L)
國外分布:
印度、尼泊爾、泰國(Rattanarithikul and Green, 198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