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手記

威尼斯手記

《威尼斯手記》是2014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受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尼斯手記
  • 作者:王受之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1日
  • 頁數:297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15322070
  • 外文名:Venice Notes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水巷蜿蜒、古蹟眾多,教堂、鐘樓於水中交相輝映⋯⋯無論你感興趣於建築、藝術,還是城市、旅遊,都值得在書中一探這個浮游於水上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浪漫之都的魅力。本書分三部分講述威尼斯的故事:第一部分是講威尼斯,特別是威尼斯的建築、城市、藝術;第二部分是講作者是怎么到歷史上曾經被威尼斯共和國統治的克羅地亞去探尋大理石礦的過程,這部分很寶貴,因為很少有人會到那么偏遠的地方去找威尼斯的源泉;第三部分是威尼斯雙年展。三個部分都緊密相連,但是也可以分開來獨立看,因為各自都有自己的主題。輕鬆風趣的文筆結合作者用木炭條手繪威尼斯的城市氛圍,讀來盡享水上之都的浪漫與藝術。

圖書目錄

前言
Preface
第一篇話說威尼斯
part 1 Notes of Venice
1 雨霾水城 Mistytown
2 威尼斯晚餐 Dinner in Venice
3 威尼斯遊記 Travel in Venice
4 威尼斯掌故 History of the town
5 衰落歷程 Boom and decline
6 木樁上的城市 A city atop wood stakes
7 橋的城市 The bridge city
8 威尼斯氣場 Venice mood
9 步行威尼斯 Walking through Venice
10 背景威尼斯 Background of the city
11 聖馬可廣場 Piazza San Marco
12 總督府 Palazzo Ducale
13 黃金宮 Ca’d’Oro
14 佩薩羅宮 Ca’Pesaro
15 雷佐尼科官 Ca’Rezzonico
16 《威尼斯之石》 Stone of Venice
17 哥特威尼斯 Gothic Venice
18 威尼斯畫派 Venice School of Painting
第二篇威尼斯雙年展
Part 2 La Biennale di Venezia
19 藝術“主流”的門檻 The threshold to main stream
20 “鍍金”雙年展 The gilt Biennale
21 理還亂“雙年” Amessy Bicnnale
22 “建築雙年” Architectural Biennalc
23 中國與“雙年展” China and Biennale
第三篇 尋找威尼斯之石
Part 3 In search of Venice stone
24 尋石之路 The route of stones
25 跨洲夜航 Transcontinental fligt
26 橫跨歐亞的樞紐 Hub in between two continents
27 驚鴻一瞥克羅地亞 A glimpse of Croatia
28 行巴乾半島 Driving along the Balkan Peninsula
29 孤獨酒店 Hotel Lone
30 羅溫古鎮 Rovinj
31 因石而城 The stone for the city

作者簡介

王受之
藝術設計評論者、藝術工作者
美國帕薩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
中國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

序言

和《巴黎手記》一樣,這本小書也不是準備寫成威尼斯遊記、導遊手冊,僅僅是自己去威尼斯所做的一些筆記、畫的一些速寫。早些年去過威尼斯,多半是為了去看威尼斯雙年展、看看威尼斯的博物館,匆匆忙忙,因此進進出出好幾次,卻沒有能夠坐下來寫點什麼,這一次去的時間比較長,也有機會認識威尼斯大學建築學院的老院長福林教授。有高人指點,看建築、看雙年展、看博物館,思路清晰得多,加上有幾個朋友陪同行走,感觸就特別多,文字也很流暢地寫出來了。這些年來,去威尼斯的人有如過江之鯽,多得不得了,藝術界的人一多半去過雙年展,或者參展,或者去看看有沒有機會參展,或者去“嘴巴參展”,見到好多人一開口就說“想當年我在威尼斯的時候”,讓別人仰慕得不得了,這樣的人多了,我反而不好張口了,因為一旦寫出本威尼斯的書,人家便說自己參加過雙年展,吃的威尼斯比薩比我吃的燒餅多。大概也正是這個原因,這本書我吞吞吐吐地寫,現在才算是勉強交稿,心裡依然有點惴惴的。
我這次住在運河旁邊的一家幾百年的老旅店裡,岡多拉就從窗下划過,不時聽見船夫在唱情歌,這種環境令人迷醉,並且使人很容易認為威尼斯人、義大利人都是這樣英俊、浪漫的歌手船夫。
威尼斯在義大利的東北角,雖然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併入義大利,但是還是很義大利的。而一旦說到義大利,我們腦子裡就有好多義大利的先入之見,好像義大利人走到哪裡都會唱歌,並且必唱“我的太陽”(O sole mio),義大利人都是廚房裡的高手,人人做得一手好義大利菜。聽到這些說法,就好像西方人說中國人都是有堂口的武功高手、個個都是出口諸子百家的哲人一樣荒謬。人們這種先入為主的程式概念化(stereotypes)其實對哪一個國家都有,義大利人的性格浪漫,因此程式概念更加豐富而已,如果你問大家對朝鮮人有什麼性格描述,可能幾乎沒有什麼個性類型特徵呢!就拿義大利人廚藝高超、唱歌嘹亮來說吧,義大利人中的確有好多能歌善廚的高手,特別是去威尼斯的人看見船夫搖著岡多拉,唱著義大利情歌,運河邊上人家的廚房裡傳出陣陣乳酪的香味,但因此說義大利人“都是”歌唱家、廚藝家,就肯定離題萬里了。
說到義大利,有真實的義大利,也有想像中的義大利。在美國的時候,好多孩子說:“我想住在義大利!”父母問為什麼,他們說因為義大利人每頓飯都有義大利粉(pasta)和比薩。我到義大利去,發現他們不是整天吃意粉,吃意粉完全是家庭習慣,作家安娜·德菲利普(Anna de Filippo)說大部分義大利家庭每周吃一兩次意粉而已。而義大利人更不常吃比薩,不像美國周街有“必勝客”(Pizza Hut);我在威尼斯和義大利人吃了好多次飯,正式午餐、晚餐,快餐,一次都沒有吃比薩,義大利粉好像吃了一次,是黑色章魚汁的。人家吃正餐還是同樣的湯、沙拉、頭盤、二盤、點心、咖啡,和歐洲其他地方的習慣很接近。
說起義大利,很多人會認為義大利人都喝濃咖啡,因為兩種我們熟悉的濃咖啡的名字都來自義大利文:卡布其諾(Cappucino)、義大利濃縮咖啡(Espresso)。其實卡布其諾是20世紀初期他們在發明蒸汽壓力咖啡機的同時發展出的一種新煮法而已,不是濃咖啡的稱謂,卡布其諾是1/3濃縮咖啡、1/3蒸汽牛奶和1/3泡沫牛奶,雖然咖啡濃,但是只有1/3的量,反而不濃;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有泡沫牛奶的咖啡像卡布其諾教會修士的深褐色外衣上的白圍巾一樣。至於Espresso倒真是濃咖啡,以7~8克深度烘焙的咖啡豆研磨成細咖啡粉,經過15個大氣壓與92℃左右的高溫熱水,在15秒的短時間內急速萃取30毫升的濃烈咖啡液體,稱之為“Espresso”。表面是浮著一層厚厚的呈棕紅色的奶油沫(Crema)。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義大利人都喝Espresso。義大利人早上喝咖啡,他們叫作“ristretto”,相當於英語中“濃”(strong);午餐後一般喝一小杯;下午有個“咖啡時間”(pause caffè),有點像英國人的下午茶,我發現許多義大利人根本不喝咖啡,而是喝茶。如果說喝咖啡普遍喝濃咖啡,我倒是覺得土耳其人超過義大利人。
以前的人從國內去威尼斯真不容易,當年馬可·波羅從威尼斯來到北京,路上走了3年;後來的人去威尼斯,也要坐船過海,走幾個月,還要從倫敦、巴黎這樣的大城市再輾轉,朱自清、徐志摩這些人大多數是從英國過去的。現在航空發達,要去就容易得多了。去年春天我再去威尼斯,因為公務而走了一條比較難走的路線。以前去總是從法蘭克福轉機到威尼斯,再坐車到城邊,轉渡船進城住店;這一次則比較複雜,因為建造整個威尼斯的大理石基本都是從克羅地亞的幾個礦場出的,所以想先看看那幾個大理石礦,而從香港到克羅地亞大理石礦區沒有直飛航班,我得先從香港飛土耳其的伊斯坦堡,然後從伊斯坦堡轉飛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再開車兩個多小時到伊斯特拉半島尖端的小城普拉,之後從普拉沿著亞得里亞海北上斯洛維尼亞,最後轉西,進入威尼斯。
根據我的習慣,速寫本、筆記本隨身帶,走一路畫一路,因此但凡去了一個地方,往往能夠積累出一本速寫和手記來。幾年前有過宏大計畫:出一套“手記”。出了第一本《巴黎手記》,很多朋友就帶了那本書去巴黎,說很管用;之後寫了一本《北京手記》,出版後發現不對路,因為國人去北京無須帶書,京城的“京漂”都過千萬,加上國家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設法在北京開會、順便“瞻仰”一番才算,寫北京真是“腦子進水”,那本書出版之後,只有幾個老朋友說感覺很好,估計是鼓勵之詞,因此“手記”的宏圖大業就擱置了。一放下來就是幾年,忙忙碌碌地做其他的事情,其間去了巴厘島,也畫了不少速寫和插畫並做了大量的筆記,但是沒有動手;這次去威尼斯,不但看到的特別另類,見的人特別不同,連進進出出的路線都與眾不同,朋友們知道之後,都說:“你寫本手記吧!”中國青年出版社的藝術編輯部主任駱軍先生也一直鼓勵我動手。這樣,我就利用零碎時間邊寫邊畫。
這本手記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講威尼斯,特別是威尼斯的建築、城市、藝術;第二部分是講我是怎么到歷史上曾經被威尼斯共和國統治的克羅地亞去探尋大理石礦的過程,這部分很寶貴,因為很少有人會到那么偏遠的地方去找威尼斯的源泉;第三部分是威尼斯雙年展。三個部分都緊密相連,但是也可以分開來獨立看,因為各自都有自己的主題。
一本手記,其實就是一堆散文、雜文的集合。之間未必有很嚴謹的內部關係,但是因為有指定的城市、地點,就有一條內在的線索。這本《威尼斯手記》就屬於這一類的作品。威尼斯是千年古城,據說公元8世紀已經有人在堡礁上居住了,更有人說羅馬時期已有人在此居住。文藝復興以來,威尼斯是地中海的海上強權,威尼斯城自然富裕、文化發達,要寫威尼斯,恐怕幾十卷也未必能寫完。因此,在寫手記之前,取捨選材得有方向。隨感是必需的,這是讓讀者能夠跟我一起走進威尼斯,而威尼斯的建築、城市也需要談談,因為實在太特殊了,對於關心藝術、設計、建築、電影、嘉年華的讀者來說,威尼斯雙年展也是一個重大的題材。因此這本書基本是四部分文字組成的:隨筆、建築、城市、雙年展。我從來不想把手記寫成導遊手冊,而是希望更加個人化,這些文章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動筆的。
這次的畫與《巴黎手記》有點不同,是改用了木炭條作為主要的工具,而《巴黎手記》則是以鋼筆畫為主。因為巴黎建築細節複雜,鋼筆可以抓住細節結構,可威尼斯則是一個建築營造的氣氛之城,鋼筆太硬朗,缺乏韻味,而木炭條柔軟,好像水墨一樣,可以創造氛圍。這批木炭條畫大概有50張,其中有一部分是歷史上曾被威尼斯共和國統治的克羅地亞的濱海城市,也是文章中提到的威尼斯建城的歷程中的內容。
寫書的人總是希望大家喜歡讀,“手記”系列還是有一批很喜歡它的讀者,他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寫下去、畫下去的主要動力。前兩年我因為其他工作忙碌,出版的書比較少,2012年我重新投入更多的精力寫書、畫畫,這一年出版了《世界現代建築史》第二版( 144萬字,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王受之插畫》(是技法繪本型的書,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威尼斯手記》如果來得及,應該是這年的第三本。這些年工作多,磕磕碰碰的,居然還出了這么幾本書,感覺還是很開心的。希望《威尼斯手記》能夠給大家帶來喜悅,這就是我的本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