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公(姬和)

衛武公

姬和一般指本詞條

衛武公(約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姬姓衛氏,名和,衛釐侯之子,衛共伯之弟。衛國第11任國君,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在位。

公元前813年,衛釐侯去世,太子余繼位,是為衛共伯。和受到其父衛釐侯寵愛,衛釐侯賜給他許多財物。和用這些財物收買武士,在衛釐侯的墓地前攻襲衛共伯,衛共伯躲進墓道里自殺而死。衛國人擁立和繼位,是為衛武公。

衛武公在位時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後因勤王有功,升為公爵。公元前758年,衛武公去世,諡號武公(全謚睿聖武公),其子衛莊公繼位。

基本介紹

  • 本名:衛武公
  • 別稱:衛和
  • 所處時代西周春秋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衛國
  • 出生時間:約公元前852年
  • 去世時間:公元前758年
  • 主要成就:施行康叔政令,使民和睦安定;勤王有功,晉升公爵。
  • 職業:衛國第11任國君
  • 在位時間: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
  • 諡號:武公(全謚睿聖武公) 
人物生平,奪取君位,施政勤王,虛心納諫,去世子繼,為政舉措,歷史評價,史籍記載,家族成員,父祖,哥哥,兒子,人物爭議,後世紀念,淇園,武公祠,文學形象,

人物生平

奪取君位

衛武公(約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姬姓衛氏,名和,是衛釐侯之子。衛釐侯四十二年(公元前813年),衛釐侯去世,和的哥哥太子余繼位,史稱衛共伯
和的父親衛釐侯在世時,非常寵愛和,所以賜給和許多財物,和便用這些財物收買武士,在衛釐侯的墓地前襲擊衛共伯,衛共伯躲進墓道里自殺而死。衛國人將衛共伯安葬在衛釐侯墓的旁邊,給他上諡號為共伯,而擁立和繼任衛國國君之位,史稱衛武公。

施政勤王

衛武公繼位後,施行先祖衛康叔的政令,使衛國百姓和睦安定。
衛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打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殺死周幽王。衛武公得知訊息後,馬上率領衛國的精兵強將,協助周幽王之子周平王平息犬戎叛亂,並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此為東周之始。周平王因衛武公功勳卓著,於是提升衛武公的爵位為公爵

虛心納諫

衛武公九十五歲高齡時,告誡衛國百姓說:“從卿以下到大夫和眾士,只要在朝中,不要認為我年老而捨棄我,在朝廷必須恭敬從事,早晚幫助告誡我;哪怕聽到一兩句諫言,一定要背誦記住,轉達給我,來訓導我。”於是,在車上有勇士的規諫,在朝廷有官長的法典,在几案旁邊有誦訓官的進諫,在寢室有近侍的箴言,處理政務有瞽史的引導,平時有樂師的誦詩。史官不停止書寫,樂師不停止誦讀,用來訓導進獻,衛武公於是作《懿》這首戒詩來自我警戒。

去世子繼

衛武公五十五年(公元前758年),衛武公去世,諡號武公(全謚睿聖武公)。衛武公死後,其子揚繼位,史稱衛莊公

為政舉措

衛武公終生國是,自儆勵治,百采眾諫,察納錐言。他修康叔之政,國泰民安,百姓和集,曾輔佐周平王平叛犬戎之亂。平王用是錫命為公。深受百姓愛戴,賦《淇奧》歌其美德。

歷史評價

左史倚相:“昔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曰:‘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在輿有旅賁之規,位寧有官師之典,倚幾有誦訓之諫,居寢有褻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導,宴居有師工之誦。史不失書,蒙不失誦,以訓御之,於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及其沒也,謂之睿聖武公。”
季札:“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
司馬遷史記》:“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
司馬貞史記索隱》:“暨武能脩,從文始約。”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第七》

家族成員

父祖

祖父:衛頃侯
父親:衛釐侯

哥哥

衛共伯,名余。

兒子

衛前莊公,名揚。
惠孫,衛國世族孫氏始祖。

人物爭議

有學者認為,衛武公就是西周“共和時期”的共伯和。近代學者郭沫若等人認為:元年師兌簋、三年師兌簋等西周青銅器銘文中提到的師和父,金文中提到的白和父就是共伯和,即衛武公。

後世紀念

淇園

淇園舊址在河南省淇縣西北三十五里黃洞鄉耿家灣,是衛武公所建,是中國第一座皇家園林。淇園當初的景物結構、建築形式無從查考,但是其“綠竹茂盛”則是肯定的。據推斷淇園規模較大,主區在今黃洞鄉、廟口鄉和高村鎮西北部一帶。相傳,古代從這裡到桃胡泉二十多里的溝壑間全是竹子。

武公祠

漢魏之後,在淇園舊址創建武公祠,春秋祭祀,追憶衛武公之德,並將祠前之河命為思德河,還將河下游的槐蔭店易名思德村,衛武公之德受到歷代歌頌。
武公祠創建年代無考,歷代皆有修復。曾經幾度遷徙。明弘治七年(1474年)重修,不知何年遷至縣城西南隅。正德十六年(1521年),淇縣縣令劉金把該祠遷回原址。嘉靖二十年(1544年)和嘉靖四十六年(1567年),淇縣知縣張宜徐永年重修。
隆慶三年(1569年),淇縣縣令李尚實把祠遷至城郊東北天仙廟內。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淇縣縣令蔣行義又將祠遷至太和泉南。崇禎五年(1632年),淇縣縣令崔庚復又遷回耿家灣故址。清乾隆九年(1744年),淇縣知縣趙之屏重修。

文學形象

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明代·李尚實《謁武公祠
明代·于慧《武公祠齋宿
清代·孫徵蘭在武公祠東南崖刻有對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